摘 ?要:在全面調(diào)查韓國寫本《漂海錄》俗字的基礎(chǔ)上,對其中典型的俗字進行分類研究,探索漢語俗字在韓國的傳承規(guī)律以及變異特征。
關(guān)鍵詞:韓國寫本 ?《漂海錄》 ?漢語俗字 ?韓國俗字
張漢喆[1]的《漂海錄》,是創(chuàng)作于1771年的韓國漢文小說,書中以第一人稱描述了其一行二十九人在海上五個多月來出生入死的傳奇經(jīng)歷。本文以《漂海錄》寫本為基礎(chǔ)語料,對《漂海錄》寫本的俗字類型進行初步歸納整理,同時,聯(lián)系中韓俗字文獻資料,對部分俗字進行調(diào)查分析,以探究漢語俗字在韓國的傳承規(guī)律和變異特征。
一、符號代替
對結(jié)構(gòu)復(fù)雜的構(gòu)字部件,俗字常常用書寫簡易的部件去替代,用既不表音又不表意的簡單符號來代替漢字的某些部件,以利于便捷有效地記錄語言。在《漂海錄》中出現(xiàn)的大量此類俗字,可大致分為以下幾種:
(一)“”字符號
“”字符號是俗字符號代替中十分常見且典型的一類,可代“雚”“離”字等。舉例如下:
1.覺→斍
“若使舟人平明見斍,則必將惹起一場哭泣,莫如先事而誘之也?!?/p>
覺字上半部分筆畫多且較復(fù)雜,故用“”字符號替代,方便書寫。
2.離→
“即見倭人相與喧噪,而語音侏,不可曉也?!?/p>
以“”字符號代替“離”部件,此種寫法較常見。如《宋元以來俗字譜》收錄《古今雜劇》中的此種字形,“離”俗作“”;[2]《韓國俗字譜》收錄的是《海東野書》中的此種字形。[3]
3.勸→
“遂邀余坐廡下,而使素服美娥進食于余,傾壺而之?!?/p>
以“”字符號代替“雚”部件,此種寫法也很典型。如《韓國俗字譜》收錄《古今笑叢》中的此種字形。
4.觀→
“雷聲電影,轟燁于黑云之中,鯨鯢黿鼉之族,踴躍奔突于波間,誠人世間所未見之壯也。”
如同“勸”作“”,“觀”俗作“”,由此可見,以“”字符號代替“雚”部件,是一種普遍規(guī)律。如《韓國俗字譜》收錄《海東異跡》中的此種字形。
(二)“又”字符號
“又”字符號可用作重文符號,也可代替一個字的復(fù)雜部分,起到簡省作用。舉例如下:
1.雙→
“噫,余幼而孤,養(yǎng)于梧堂,膝下鐘愛甚篤?!?/p>
“雙”字上半部的兩個“隹”字重復(fù),故簡省其中一個,變?yōu)椤坝帧弊址?。如《韓國俗字譜》收錄《選諺篇》中的此種字形。
2.罔→
“恩未報,修夜隔紙,余非木石,非不摧肝裂腸,情理極,而所以矯情抑懷,不示幾微色于人者,莫非慰眾心而得死力之計也?”
“罔”字將中間復(fù)雜部分簡省為“又”字符號。如《敦煌俗字典》收錄的《御注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宣演卷上》云:“恭申極,俯効忠勤者也?!盵4]其中的“罔”字即為此種字形。
3.觀→覌
“覌音之殘魂余靈,亦豈能鞿羈彼物,擁護此船耶?”
“觀”字的左半部分既可以用“”字符號替代,也可用“又”字符號替代,都十分常見。如《宋元以來俗字譜》收錄《通俗小說》《白袍記》中的此種寫法,另外,《俗書刊誤》云:“觀,俗作覌。”
(三)“”字符號
以下三例中,“”字符號代替對稱性部件。舉例如下:
1.變→
“良久,日隱重云,樓閣之形,成萬堞層城,極目橫亙于銀波之上,逾時而廓開,無所覩矣。”
“變”字上半部的兩個“”重復(fù)且對稱,故改用“”符號代替。如《韓國俗字譜》收錄《海東異跡》中的此種字形。
2.蠻→
“又念弱妻孤孩,何以延活,若蒙天佑,使鳳得無病而成立,則先人之祠可托,而海之魂可招矣。”
類同“變”,“蠻”俗作“”。可見,用“”字符號代替重復(fù)且對稱的部件是個可以類推的規(guī)律。
3.藥→薬
“暮時,齊會幕所,細剉山薬,糅之以米榖少許,炊作饔飱,味甚適口,生鰒則烹之鲙之,人皆隨量而飽?!?/p>
中間部分的兩個“”用“”字符號替代,同樣,“樂”字也可俗作“楽”。
(四)“リ”字符號
“リ”字符號可以代替許多漢字偏旁,在韓國文獻中較典型。在《漂海錄》中,例證不多,舉例如下:
發(fā)→
“浦邊有數(shù)三人,相與偶語于暗中曰:‘明日必逢好風(fēng)而船矣?!?/p>
“發(fā)”俗作“”,在韓國文獻中較常見。如《韓國俗字譜》收錄《野錄》中就出現(xiàn)過此種字形。
二、簡省部件
漢字總是由繁到簡發(fā)展變化的,簡化是漢字發(fā)展的基本趨勢,字形的簡省便成了古今文字演變的主流。將不重要的部件刪去或簡化即簡省部件。舉例如下:
(一)價→
“才裕睨而視士廉曰:‘不納于張郎子,而給汝捧耶?”
“價”字俗作“”,省去“貝”字。如《韓國俗字譜》收錄《海東異跡》中的此種字形。
(二)時→
“而當其,舟船踴躍,進退閃忽不定,而惟意跳下,適會掛身于嶼頭者,不亦異乎?”
“時”俗作“”,這一變化有一個中間環(huán)節(jié),“時”先俗作“時”,再變成“”??梢姖h字簡化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三)職→
“吾固知世無性惡之人,而若夫有善有惡之不同,由所養(yǎng)所習(xí)之有異也?!?/p>
“職”字簡省中間部分,俗作“”。如《宋元以來俗字譜》收錄的《列女傳》等書中有此種字形。
(四)鹽→
“但船中所儲醬垂乏,奈何?”
“鹽”中的“”部分復(fù)雜難寫,換寫成“右”字,簡化了部件。
三、合并相同或相近部份endprint
有些漢字的內(nèi)部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相同或相近的構(gòu)件,俗文字往往把這種相同或相近的構(gòu)件予以合并。舉例如下:
(一)險→
“蓋此時風(fēng)高海,遠涉極危,欲待四五月風(fēng)和而涉海,故托以赴京,不欲乘船也。”
《說文解字》云:“阻難也。從僉聲。”“險”字中的“”構(gòu)件重復(fù),故合并在一起。
(二)驗→
“夫鹿者,山之獸,其為生也,食野之蘋,或飲于池,此則島有泉溪之也。”
類同“險”字,此種變異規(guī)律在韓國文獻中比比皆是。如《韓國俗字譜》收錄《於于野談》中的此種字形。
(三)撿→
“點同舟之人,則李昌成、俞昌道、金順起、金七白、金才完、梁允夏并余與金瑞一八人,則得躡陽界?!?/p>
類同“險”字,此字形在《宋元以來俗字譜》收錄的《取經(jīng)詩話》中有出現(xiàn)。
(四)嬰→
“殆如日暮中途,兒失母,而莫知所向也?!?/p>
將上半部分兩個貝字的“”部分合并共用一個“”。
四、改形聲為會意
在俗字傳承變異過程中,既有改會意為形聲的字,反之也有改形聲為會意的字。舉例如下:
(一)逃→迯
“耽羅人貞一等,漂到巨人島,為島人所刧留,迯躲生還者纔七人,此則在東史矣?!?/p>
“逃”原是一個形聲字,將聲符“兆”換成“外”字,成了生動形象的會意字?!俄n國俗字譜》收錄《記話》中有此種字形。
(二)幕→
“暮時,齊會所,細剉山藥,糅之以米榖少許,炊作饔飱,味甚適口,生鰒則烹之鲙之,人皆隨量而飽?!?/p>
“入”代替“莫”,蓋源自“”字。“”是“墓”的俗體?!俄n國俗字譜》亦收有“慕”的俗體“”字。[4]此字形在《韓國俗字譜》收錄《選諺篇》中有出現(xiàn)。
(三)覓→覔
“二十六日,陰,平明見船在水天之間,四望滄波,無一點島嶼,即覔指南鐵以占四方,則東北遠天有一帶云氣橫障,而俄而日出云卷,乃一抹遠山,杳然如眉?!?/p>
“不見”即“覓”。此字形在《韓國俗字譜》收錄《海東異跡》中有出現(xiàn)。
五、訛俗更代
漢字在傳播過程中,因為書寫關(guān)系,在筆勢或部件方面往往會產(chǎn)生局部變異。[5]舉例如下:
(一)歸→
“今以直向濟州,為言可知其懷土之切,心如矢也?!?/p>
“”為六朝俗字,訛作“皈”。在韓國文獻中則作“”或“”,又訛變?yōu)椤啊被颉啊薄5]該字形在《韓國俗字譜》收錄《溪西野譚》中有出現(xiàn)。
(二)貓→
“鼠之大者,如而累累然出沒于巖穴間?!?/p>
“貓”訛變?yōu)椤啊?,猶如“廟→庿→廟”,經(jīng)見于韓國文獻。[5]
六、變換結(jié)構(gòu)
俗寫文字對字形結(jié)構(gòu)不太講究,偏旁易位的情況時有可見。事實上,許多俗字就是通過變換結(jié)構(gòu)的方式形成的。舉例如下:
(一)仙→仚
“或起拜向漢拏而祝曰:“‘白鹿仚子活我活我,詵麻仙婆活我活我?!?/p>
將單人旁移動至“山”的上方,見于《韓國俗字譜》收錄《選諺篇》中的用例。
(二)胸→
“余則明知有必死之理,雖外作泰然之色以自寬,抑而心地抑塞,膈煩躁,頻索水飲,以至眼花赤如血?!?/p>
《龍龕手鏡》云:“、胸,二同?!奔础啊睘椤靶亍钡乃左w。
七、筆劃易寫
在漢字形體演變的過程中,由于人們對筆勢和字形結(jié)構(gòu)的不同理解和安排,同一結(jié)構(gòu)的字卻會產(chǎn)生不同的書寫形式。這類字,區(qū)別于異構(gòu)字,往往稱作異寫字。舉例如下:
(一)恩→
“其能拯我于水火之中,措我于袵席之上者,豈非我皇明再造藩邦之耶?”
《宋元以來俗字譜》收錄《取經(jīng)詩話》等書、《韓國俗字譜》收錄《溪西野譚》中都出現(xiàn)過此種字形。另外,《敦煌俗字典》亦云:“恩”字亦多作“”。
(二)咽→
“已而水村雞唱,東天向曙,握手相別,哽不能語矣?!?/p>
《說文解字》:“,嗌也,從口因聲?!痹撟中卧凇端卧詠硭鬃肿V》收錄的《東牕記》《韓國俗字譜》《海東野書》中都出現(xiàn)過。
八、聲符同音或近音替換
有些通過改換聲符的方式產(chǎn)生的俗字是聲符同音或近音替換的結(jié)果,而與音變或字形繁簡無涉。[6]舉例如下:
(一)覆→
“且維楫盡失,傾可慮,安得以涉萬里之海,泊中土之岸乎?”
“覆”字從“復(fù)”得聲,“”字從“伏”得聲,以音近且筆畫少,故易“覆”為“”,而成俗字。如《宋元以來俗字譜》收錄《目連記》等書中的此種用例。
(二)飯→飰
“命聚雪以貯于水桶,又煮雪得水,做飰而食,夜已深矣?!?/p>
《龍龕手鏡》云:“飰,通;、飯,二正。符萬切,食也?!薄帮墶钡穆暸院驼麄€字的字音似乎很有些距離,其實不然,“反”“卞”上古音同屬元部,讀音頗為接近。
(在本文寫作過程中,承蒙何華珍老師悉心指導(dǎo),謹此致謝。)
注釋:
[1]張漢喆:耽羅(今濟州)人(1744—?),號鹿潭居士,朝鮮后期文士,本貫海州,出生于濟州島涯月里,儒學(xué)出身,濟州入島祖張一就的七代孫,于朝鮮英祖四十六年(1770)十月中鄉(xiāng)試,五十一年(1775)廷試文科及第,歷任假注書、學(xué)諭、學(xué)正等職,后出京任江原道祥云察訪,歙谷縣令,官終平市主簿?!镀d洝芳磽?jù)他中鄉(xiāng)試后,赴京會試途中的一段經(jīng)歷寫成。
[2]劉復(fù):《宋元以來俗字譜》,北京:文字改革出版社,1957年版。
[3]金榮華:《韓國俗字譜》,Seoul:亞細亞文化社,1986年版。
[4]黃征:《敦煌俗字典》,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5]何華珍:《俗字在韓國的傳播研究》,寧波大學(xué)學(xué)報,2013年,第5期。
[6]張涌泉:《漢語俗字研究(增訂本)》,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10年版。
參考文獻:
[1]易熙吾.簡體字原[M].北京:中華書局,1955.
[2]裘錫圭.文字學(xué)概要[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1988.
[3]何華珍.日本漢字和漢字詞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xué)出版社,2004.
[4]韓江玲.韓國漢字和漢字詞研究[D].長春:吉林大學(xué)博士學(xué)位論文,2009.
[5]李圭甲.高麗大藏經(jīng)異體字典[M].Seoul:高麗大藏經(jīng)研究所,2000.
[6]王寧.漢字構(gòu)型學(xué)講座[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7]王平.韓國寫本俗字的類型及特點[J].中國文字研究,2011,(15).
[8]河永三.韓國固有漢字國字之結(jié)構(gòu)與文化特點[J].中國文字研究,2005,(6).
[9]河永三.韓國固有漢字比較的研究[J].中國語文學(xué),1999,(33).
[10]姚大勇.張漢喆《漂海錄》述介[J].古典文學(xué)知識,2013,(1).
(周玳 ?浙江杭州 ?浙江財經(jīng)大學(xué)人文學(xué)院 ?310012)endprint
現(xiàn)代語文(學(xué)術(shù)綜合) 2014年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