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晚清民國詞漸漸成為學者們關注的熱點,嚴迪昌、朱德慈、曹辛華、彭玉平、朱惠國、楊伯嶺、張宏生、莫立民、查紫陽等新老學者們對晚清民國詞或做文獻的系統(tǒng)搜集、或考證詞人詞作、或做詞學理論研究、或梳理詞人結社現(xiàn)象,或做回顧和展望,為晚清民國詞的進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礎。袁志成博士另辟蹊徑,專注于晚清民國地域詞學的研究,研究經(jīng)年,成果頗豐。在《晚清民國福建詞學研究》出版之后,又與其夫人曾娟女士合作出版《晚清民國湖湘詞壇研究》(為方便計,下文簡稱“袁著”),以晚清民國時期的湖湘詞壇為研究對象,致力于湖湘的詞文體研究。該作在詞史研究和湖湘地域文學研究上具有獨特的意義和地位,本文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對其學術史意義及其特點作簡要評述。
一、該著在研究湖湘地域的詞文學史上具有開創(chuàng)性
有關湖湘的古代文學研究相對來說還比較薄弱,代表性專著主要有陳書良主編的《湖南文學史》(乙編)和孫海洋的《湖南近代文學》《湖南近代文學家族研究》,這是迄今最為系統(tǒng)的湖南文學專著。其他散見的多為論文,注重追溯自屈原流放沅湘的湖湘文化精神,突出清初王夫之開啟的近代湖湘文化傳統(tǒng),且較多地集中于李群玉、周敦頤、王夫之、魏源、李東陽、王闿運、曾國藩等個案研究,尤以近代研究居多。這種聚焦于近代湖南文學的狀況與湖南特殊的地理位置密切相關,誠如錢基博先生所說:“湖南之為省,北阻大江,南薄五嶺,西接黔蜀,群苗所萃,蓋四塞之國,其地水少而山多,重山迭嶺,灘河峻激,而舟車不易為交通;頑石褚土,地質(zhì)剛堅,而民性多流于倔強。以故風氣錮塞,常不為中原人文所沾被。抑亦風氣自創(chuàng),能別于中原人物以獨立。人杰地靈,大儒迭起,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宏識孤懷,涵今茹古,罔不有獨立自由之思想,有堅強不磨之志節(jié)。湛深古學而能自辟蹊徑,不為古學所囿。義以淑群,行必厲己,以開一代之風氣,蓋地理使之然也。”[1]湖南地處內(nèi)陸,交通不便,湖南文學長期處于與中原文化相對隔絕的狀態(tài),這導致早期的湖南文學并不發(fā)達。但其特殊的地域環(huán)境滋養(yǎng)了湖南人獨立自由之思想和堅強不屈之志節(jié),近代中國社會風云突變,湖南在各方面涌現(xiàn)出大量的杰出人物,深深影響了中國的社會發(fā)展及其進程,其獨特地位得以凸顯,近代的湖湘文學也得以成為一個重點。而袁著的選題確切地抓住了這一特定的時期以及特定的區(qū)域。作為第一部湖湘詞的研究專著,無論是其嘗試性的成就還是草創(chuàng)性的不足,都可以給后來的地域文學研究提供良好的借鑒。
二、該著在地域詞學研究上具有典范性
其典范性主要在于:
首先,嚴謹?shù)捏w例結構。一部學術專著最首要的問題是如何安排體例結構,這是作者思辨能力和學術視野的外在表現(xiàn)。袁著注重整體性的思維把握方式,先明確湖湘詞壇的研究范圍、研究現(xiàn)狀、學術價值,并對地域文學的興起及其與主盟文學的關系作了宏觀的把握,這得益于作者之前對晚清民國福建詞壇的研究(見《晚清民國福建詞學研究》),其對福建近代詞壇的研究為作者建構湖湘詞學提供了重要的借鑒。第二章到第七章分別對湖湘詞壇概況、詞學思想、具體作家、女性詞人等作了全面的論述和梳理。在時間上,作者又將這一階段分為晚清和民國分別論述,將具有共性的作家及家族詞人分門別類,既探究其群體特征,又注重詞人各自的創(chuàng)作個性。在詞人選擇上,作者盡量兼顧重點和全面,對重要的詞學家、詞學著作做重點分析,同時又兼顧次要的詞人。第八章對整個近代湖湘詞學做編年,不僅系之以詞人的生卒年、著作及科考情況,還注意到詞人間的交游,對后來者研究晚清詞學活動具有非常重要的參考價值。
其次,宏觀論述與微觀考證相結合。是書雖為特定時期特定地域的詞學研究,但作者并不局限于晚清民國湖湘地域詞學,而是注重宏觀把握。既有歷時性梳理(如第二章第一節(jié)“發(fā)展演進”對晚清之前的湖湘詞壇進行了勾勒,指出唐五代時期,湖湘沒有詞人詞作,兩宋時期湖湘書院文化發(fā)達,居全國之首,但詞壇冷寂,傳世者僅十余人。元明時期亦有十余詞人,明末清初湖湘詞壇并不景氣,以王夫之為代表),又有共時性論述(如第二章第五節(jié)分別從“湖湘詞人與湘外詞學”以及“湘外詞人與湖湘詞壇”兩方面對湖湘詞人詞壇與湘外詞人詞壇的交往和溝通進行了考察。認為“廣宣以前,湖湘詞人雖偶有與湘外詞壇來往,但基本上屬于自閉型詞人群體。光宣以降,湖湘詞人與主流詞壇交往日密”;又如在論述湖湘詞壇時,不時考察其與主盟文學的關系,且注意以閩中詞學相比較)。在微觀考證上,作者也下了很大的功夫。作為一部開創(chuàng)性的湖湘地域詞學研究,資料的辨析、詞集的考證是最基本也最必須的工作。晚清民國湖湘詞人并非都是知名作家,很多詞人知名度并不高,關于他們的生平資料有限,在考察具體詞作的創(chuàng)作背景解讀其內(nèi)在意蘊時往往有較大的難度,作者不憚其煩,耐心細致地對湖湘詞人詞作一一作了考證和梳理,且對湖湘詞人與湘外詞人的交往作了詳細考察,第八章更以編年的形式輯錄了湖湘詞人詞學,方便后學者檢索,具有工具書價值。在個人詞風的把握上,也注重宏觀與微觀的結合,如對寧鄉(xiāng)程家父子三人的詞風特征,先探究其共性,云:本土風情濃厚、陽剛與陰柔兼并、艷情詞作頗多等,而后又設“程氏父子詞作個性”,指出:“程氏父子雖出于一家,但由于所處時代、經(jīng)歷交際、個性的差異,他們的詞作也表現(xiàn)出一定的差異性,主要表現(xiàn)為程霖壽詞凄清愴懷,程頌芬詞愁情濃密,程頌萬詞清麗綿婉?!盵2]論述全面具體。類似分析書中觸處可見。
再次,客觀的研究態(tài)度。對研究對象作極大的肯定和大幅度的拔高,將其研究意義夸大到失實的地步,是很多學者或情不自禁、或刻意為之的做法,該著避免了這一弊端。無論是對湖湘詞壇在晚清民國詞史中的地位,還是對其在湖湘文學中的地位,作者都有清醒的認識,書中認為晚清時的江浙和民國時的京滬是花的中心,湖南、廣東、福建等地域詞學是花瓣,地域詞學與中心詞學共同努力才造就晚清民國詞的巔峰,這種概括無疑是符合晚清民國詞學的原生情狀的;對于湖湘詞壇在湖湘文學中的地位,作者同樣秉著客觀公正的原則,將詞學成就與近代湖湘散文、詩歌、小說等成就對比,認為在眾多成就當中,晚清民國湖湘詞壇的成就相對要遜色,其他學者也很少提及,但并不能說湖湘詞壇微不足道。作者明確提出,在湖湘詞史上,晚清民國湖湘詞壇代表著湖湘詞學的最高成績,在湖南近代史的書寫中,應有其獨特的一席之地。這種論語并不是無的放矢,而是基于客觀的數(shù)字統(tǒng)計,是在對嚴迪昌《近代詞鈔》《全清詞鈔》以及林葆恒《詞綜補遺》所選詞人的地域分布作精確統(tǒng)計的基礎上得出的客觀結論,統(tǒng)計學的運用,科學有力地證明晚清湖湘詞壇的地位及其重要性。endprint
三、該著在詞學研究上具有前沿性
地域文學或文學地理學是古代文學研究的熱門話題,具體到詞學的地域化,學者們關注并不多,對此,有專家指出:“我們過去的詞學研究和詞史書寫,雖然不能說缺少空間維度,但至少,對詞的產(chǎn)生與發(fā)展的地理因素和地域文化特征是重視不夠的。這個薄弱環(huán)節(jié)有待加強”“至今我們還缺乏將詞的地域性作為貫穿一部詞史的一種地理文化現(xiàn)象來對待的全面系統(tǒng)的研究。”[3]劉揚忠先生認為詞體文學從一產(chǎn)生就帶上了鮮明的地域文化特征,從詞初期的江南地理人文色彩,到第一個詞派——花間派的西蜀地域印記,再到清代以地域命名,地域性一直貫穿在詞的發(fā)展中。嚴迪昌先生也強調(diào)“清代詞派和群體非常突出地具有地域性和家族血緣關系的特點”。[4]袁志成博士先后出版的福建詞學研究和湖湘詞學研究,有效地填補了詞的原生態(tài)發(fā)展與詞的研究現(xiàn)狀之間的這種脫節(jié),為系統(tǒng)的地域詞史建構提供了豐富的細節(jié)和有益的參考。
對文人家族群和文人結社的考察也是該著的亮點。東方國家形態(tài)決定了文人的生活環(huán)境,也決定了文學史的原生態(tài)生長情狀中必然有著三個因素,即家族、鄉(xiāng)邦、師友交往。[5]可是,“以往我們的古代文學研究對結社活動尤其是地方性的社群關注不夠……關注地方社群,才能夠發(fā)現(xiàn)明清作家的一般存在狀態(tài),找到詩文創(chuàng)作的原生現(xiàn)場”。[6]袁著準確地把握住了晚清湖湘詞壇的家族群體特征,系統(tǒng)地梳理了新化鄒氏、寧鄉(xiāng)程氏、漢壽易氏等家族文學團體,又詳細考察了湘中六家、湘社等師友交往群。首次系統(tǒng)研究了湘社的興起、發(fā)展及其性質(zhì),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基礎上,對湘社人員構成及成員間或成員與湘外詞人的詩詞唱和和交游情況做了一一考察,為正確把握晚清湖湘文學發(fā)展的前后關系提供了豐富的資料。
綜上可知,該作立足于學術前沿,對晚清民國湖湘詞的相關資料做了細致的收集和整理,拓展了詞學的研究范疇,也豐富了詞學的研究方法。在對湖湘詞壇的原生狀態(tài)做全面梳理之后,對于晚清民國湖湘詞壇的生存狀態(tài)也做了相應的總結,為地域詞學的寫作提供了一個可資借鑒的范式。
注釋:
[1]錢基博:《近百年湖南學風》,長沙 :岳麓書社,1985年版。
[2]袁志成,曾娟:《晚清民國湖湘詞壇研究》,長沙: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年版,第142頁。
[3]劉揚忠:《略談對詞史的地域文化研究》,南陽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1期。
[4]嚴迪昌:《清詞史》,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5]王鍾陵:《文學史新方法論》,蘇州大學出版社,1993年版,第169頁。
[6]羅時進:《地域社群——明清詩文研究的一個重要維度》,文學遺產(chǎn),2011年,第3期。
(曾小霞 ?湖南益陽 ?湖南城市學院文學院,湘學研究院湖南城市學院研究基地 ?413000)endprint
現(xiàn)代語文(學術綜合) 2014年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