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霞
(安徽師范大學 文學院,安徽 蕪湖241003)
“潛山縣,古皖之源,素有‘皖國古都、二喬故里、安徽之源、京劇之祖、禪宗之地、黃梅之鄉(xiāng)’的美譽?!钡靥幇不帐∥髂喜?、大別山東南麓,屬北方方言中的贛方言區(qū)。潛山方言的“把”有多種用法,如:
1.動詞“把1”
(1)a.你把幾粒糖我。(表示“給予”義,雙賓句)
b.大半夜的,渠把我嚇死著①。(表示“役使”義,兼語句)
c.腌菜要把鹽泡著。(表示“使用”義,連動句)
2.介詞“把2”
(2)a.渠家房門把渠搞壞滴。(表示“被動”,“被”字句)
b.我家把不要的東西都甩滴著。(表示“處置”,處置句)
3.助詞“把3”
(3)a.你家來個把人來幫我個忙喳?(助詞)
b.渠把搞倒著。(助動詞,無賓“把”字句)
4.量詞“把4”
(4)a.渠從地滴拔了一把菜。(量詞)
b.你在邊哈拉渠一把扎?(量詞)
潛山話使用同一個語法標記“把”標記處置和被動,普通話“把”字不表被動,不禁激發(fā)了我們研究的興趣。文章第一部分描寫潛山方言“把”字被動句的結構及表被動的“把”字句與漢語普通話“被”字句的區(qū)別,第二部分結合學界的研究概況分析“把”字被動句的分布情況,第三部分從語法化的角度探究“把”字被動句的來源,最后總結“把”字被動句在潛山方言及其他方言中存在的原因。
潛山話“把”可以表處置,基本格式為“NP施事+把+NP受事+VP”;也可表被動,基本格式為“NP受事+把+NP施事+VP”?!鞍选奔姹硖幹煤捅粍釉跐撋皆捴心軌虮粎^(qū)分,區(qū)分標準是:“把”后NP表受事,則“把”表處置;“把”后NP為施事,則“把”表被動。潛山方言中的“把”字被動句有四種格式:
(5)渠家房門把渠搞壞的。
(6)我手把鐵絲刮到著。
(7)衣服把風吹掉著。
格式(一)為長被動句,施事和受事共現(xiàn),(5)中“把”引進動作的施事“渠”,(6)“把”引進工具“鐵絲”,(7)“把”引進致事“風”。但是當NP1和NP2都是指人名詞時,會產(chǎn)生歧義。如:
(8)渠把小偷打著。
(8)有兩種理解:“他被小偷打了”或“小偷被他打了”。區(qū)別的辦法是結合NP2的語義角色,“小偷”為施事時,“把”相當于普通話的“被”,“他”是被打的對象;“小偷”為受事時,“把”表處置,“他”是動作的發(fā)出者,產(chǎn)生歧義的主要原因是“把”字施受同詞。
“NP1+把+NP2+VP”中表被動的介詞“把”字可以和動詞“把”連用,構成“把”字同現(xiàn)句,也可以和動詞“給”連用,如:
(9)渠家自行車把渠媽把別人著。
(10)渠家自行車把渠媽給別人著。
(11)房子把搞倒著。
(12)稻子把曬好著了。
格式(二)中表施事的NP2沒有出現(xiàn),處于一種隱現(xiàn)狀態(tài),構成短被動句。而且NP1通常為無生命的名詞,若NP1為有生命的名詞,需要補出施事NP2。
(13)把爾奶曉得著。
(14)把渠拿走著。
在這個格式中“把”前有一個隱含的受事NP,受事NP可出現(xiàn)也可不出現(xiàn),不影響句子意思的表達。
(15)東西把渠給順走著。
(16)手機把我給搞壞著。
這里的“給”是一個動態(tài)助詞,方言中表被動的“把”可以與動態(tài)助詞“給”連用,構成“把……給……”的格式。
潛山話“把”字被動句與普通話“被”字被動句有異同點,相同點是:表被動的“把”和普通話的“被”都可以引進施事、工具、致事等語義角色;都可以構成長被動句和短被動句(NP2隱含),說明方言中表被動的“把”也虛化很徹底。不同的地方在于:方言中NP1通常為無生命的名詞,NP2為有生命的名詞,這樣接受度會更高一些,“被”字被動句無此限制;當NP1和NP2都為指人名詞時,因為潛山話“把”施受同詞,會產(chǎn)生歧義,普通話“被”字不會產(chǎn)生歧義;方言中“把”后面通常引進的都是不如意的事,如“把偷走著”,而普通話中的“被”字句也可以表如意的事,如“被表揚,被選為三好學生”,而“把表揚,把選為三好學生”是不能說的。
“把”字被動句在近代漢語中出現(xiàn)較多,在普通話中已經(jīng)消亡,但在很多方言中保留。結合目前學界的研究,整理出“把”字被動句的分布,如表所示:
“把”字被動句的分布情況
通過學界的研究,“把”字被動句主要分布在安徽、湖南、湖北,廣東等地,在這些方言中大部分用同一個語法標記“把”標記處置和被動,個別方言為了區(qū)分處置和被動,在被動標記后面加了一個區(qū)分詞,如:宿松方言的“把在”及湖南益陽方言的“把得”。從已有的文獻來看,“把”字被動句主要出現(xiàn)在南方方言中,北方方言中鮮有發(fā)現(xiàn)。這說明“把”字被動句在時空上(南北)存在差異。
“把”字被動句在現(xiàn)代漢語中已經(jīng)消亡,它是怎么出現(xiàn)的呢?我們將從歷時的演變中探尋潛山方言“把”字被動句產(chǎn)生的原因。我們認為“把”字被動句的發(fā)展歷程為:表給予的“把1”字句發(fā)展為表使役的“把2”字句,再發(fā)展為被動的“把3”字句,“把”字表被動是語法化的結果。
在唐代以前,“把”字是一個純粹的動詞,在唐代以后,“把”字的詞性開始虛化,詞義開始引申。在虛化和引申之前,把字含有“握、持、拿、給”的意思。比如:
(17)a.無把銚推耨之勞,而有積粟之實。(《戰(zhàn)國策·秦策》)(表“握”之義)
b.禹親把天之瑞令,以征有苗。(《墨子·非攻下》)(表示“持、拿”之義)
據(jù)鄭宏(2012)考察,自宋代開始,表“持、拿”義的動詞“把”與表給予的動詞“與”共現(xiàn)于同一句式中,構成“把+O直接+與+O間接”結構,如:
(18)若他人則零亂錢一堆,未經(jīng)數(shù),便把一條索與之,亦無由得串得。 (《朱子語類》卷二七)
(19)寶公把粟與雞,呼朱朱,時人莫解。(《太平廣記》卷九○)
“把與”經(jīng)常連用,使得“把”的賓語提前,“把”向“與”的語義靠攏,“把”就逐漸獲得“給予”義,如:
(20)怎生能夠得這水去把與娘吃?(《水滸全傳》四三回)
“水”作為“把”的賓語提前,使得“把”“與”的距離更近,語義漸漸靠攏。
元明之后,“把”跟“與”漸漸脫離依賴,“把”字便獨立承擔了“給予”的義項,如:
(21)你如今須把他一個下馬威。 (《型世言》一六回)
(22)臨嫁之時,將瓊真充做侄女,嫁與潘家,哥哥所遺衣飾莊田之類,都把他去。 (《醒世恒言》卷一)
上述例句構成的格式為“把+NP+VP”,只有“把+NP+VP”能夠發(fā)展成為被動式,因為“把(給予)+NP+VP”與“把(役使)+NP+VP”結構非常接近,當“把”后的NP的語義角色變?yōu)槭┦聲r,使役便向被動轉化了。
在元明時期,表給予的“把”開始向役使義發(fā)展,在文獻中能找到少量表役使的用例,如:
(23)他兩個有甚麼功勞,把他潞州天堂郡去?(《哭存孝》一白)
(24)須臾間,風狂火盛,把一座觀音院,處處通紅。(《西游記》)
(25)他每日在店里,手里拿著一個刷子刷頭巾,口里還哼的是“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把那賣頭巾的和店鄰看了都笑。(《儒林外史》)
這三個例句中“把”表役使的意味比較明顯,(23)役使“他去潞州天堂郡”;(24)使得“一座觀音院,處處通紅”;(25)役使“那賣頭巾的和店鄰看了都笑”。在這三個例句中“把”后的賓語都為兼語,既是“把”的受事也是后面動詞的“施事”,從“給予”義的“把”發(fā)展到表“役使”義的“把”,關鍵在于“把”后名詞語義角色的轉變。
役使義和被動義非常接近,給“把”字從“役使”語法化到“被動”提供了便利。在元代已有少量例子表明它既像役使又像處置,如:
(26)這明明是天賜我兩個橫財,不取了他的,倒把別人取了去。 (《金元曲·殺狗勸夫》)
這個例句中“把”有“讓”(役使)的意思,也有被動的意味。此外被動意味明顯的例子,如:
(27)玉郎是個男子漢,一只腳比女子的有三四只大,雖然把掃地長裙遮了,教他緩行細步,終是有些蹊蹺。(《醒世恒言》八卷)
(28)別人的兒女把你去騙酒吃。(李漁《蜃中樓·姻阻》)
由“使役”轉化為“被動”的原因學界早有研究:太田辰夫(1987)認為漢語使役、被動兼用是二者在意義上有關,有時難以區(qū)分,故使役轉而表示被動;我們認為也在于“把”后的施事由原來的“有生命的名詞”擴展到“無生命的名詞”激發(fā)了“把”字由役使向被動轉換。故本文認為“把”表被動不僅和“給予”意義有關,中間也經(jīng)歷了使役的環(huán)節(jié)。這種語法化歷程并不是“把”字獨有的,已有例可循,如北京話“給”字。
方言不僅是普通話的地域變體,也是歷史發(fā)展不平衡的結果。相對于北方方言,南方方言受普通話的影響小一些,更多地保留了古代語法的特點,“把”字被動句分布的南北的差異正好驗證了古今差異?!鞍选弊直粍泳湓诂F(xiàn)代漢語普通話中已經(jīng)消亡,但是研究“把”字被動句的分布情況及其來源,為“給予”類來源發(fā)展為役使,再發(fā)展為被動的演變提供了思路,這將有助于探尋同類來源被動標記的內(nèi)部演變的規(guī)律性,有利于我們更好地了解古代漢語語法的特點。
【注 釋】
①這里的“著”是語氣詞,相當于普通話的“了”,具體論述參:鮑紅.安徽安慶方言“著”的虛詞用法[J]方言,2007(3).
[1]鄭菊琴.潛山縣社區(qū)文化發(fā)展現(xiàn)狀的調(diào)查與思考[J].大舞臺,2012(2).
[2]黃伯榮.漢語言語法類編[M].青島出版社,1996.
[3]黃磊.邵東方言的“把”字句[J].邵陽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12).
[4]黃曉雪.方言中“把”表處置和表被動的歷史層次[J].孝感學院學報,2006(7).
[5]何洪峰,程明安.黃岡方言的“把”字句[J].語言研究,1996(2).
[6]洪波,趙茗.漢語給予動詞的使役化及使役動詞的被動介詞化[M].語法化與語法研究(二),商務印書館,2005.
[7]蔣紹愚.“給”字句、“教”字句表被動的來源[A].北京大學漢語語言學研究中心.語言學論從:第26輯[C].商務印書館,2002.
[8]唐愛華.宿松方言研究[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
[9]王健.“給”字句表處置的來源[J].語文研究,2004(4).
[10]汪國勝.大冶方言的“把”字句[D].華中師范大學,2000.
[11]汪化云.鄂東方言研究[M].四川出版集團巴蜀書社,2004.
[12]肖牡丹.祁東方言中表被動的“得、把”字句[J].學術交流,2012(8).
[13]熊仲儒.漢語的被動范疇“給”[J].外語學刊,2006(2).
[14]徐慧.益陽方言語法研究[M].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
[15]鄭宏.近代漢語“把”字被動句及其在現(xiàn)代漢語方言中的地域分布[J].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5).
[16]周士宏.漢語被動句標志的類型學考察[J]語言與翻譯,2004(3).
[17]周蕓.句容方言的“把”字被動句[J].唐山師范學院學報,2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