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fā)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兒童的精神世界里這種需要特別強烈?!币虼?,在教學過程中,我們應按照學生的心理特點和思維規(guī)律,質疑探究,鼓勵引導,啟發(fā)想象,使他們敢問、敢想、敢說,這樣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一、鼓勵質疑
亞里士多德說過:“創(chuàng)造性思維從疑問和驚奇開始?!辟|疑問難是激發(fā)學生閱讀興趣、啟發(fā)創(chuàng)造性思維、發(fā)展創(chuàng)新能力的有效途徑,也是新課程的目標要求。學生有疑問才會去進一步思考問題,才會有所發(fā)現、有所創(chuàng)造。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鼓勵、引導學生大膽質疑問難,教給他們提問的方法,帶動全體學生積極參與,努力思考,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如在教學《跳水》一文時,授課伊始,我問:看到這個課題后,你想到了什么?學生質疑:誰跳水?跳水的經過怎樣?結果又如何?這些問題,都是學生課前預習,積極思考,篩選梳理而得出的。學生處在不斷的發(fā)現探究中,教師應善于鼓勵和肯定。適時告訴學生:你問的真不錯,想的真棒,真可謂是小小發(fā)現者。
二、引導發(fā)現
發(fā)現學習有利于提高智慧潛力,便于外在動因變成內在動機,有利于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正如布魯納所說:“學習者不應該是信息的被動接受者,而應是知識獲取過程中的主動參與者。”教師應當充當迷路學生的指南針,活躍思維的助推器。如《白楊》一課最后是這樣描寫的:“爸爸一手摟著一個孩子,望著窗外閃過去的白楊,又陷入了沉思。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絲微笑,那是因為……”在教學中,我通過鼓勵、引導,讓學生發(fā)現:爸爸摟著孩子,望著窗外閃過去的白楊,沉思什么?爸爸為什么“嘴角又浮起一絲微笑”一系列的問題。這些問題的發(fā)現喚醒了學生獵取新知的欲望,他們開始研讀課文,聯系上下文進行思考,展開熱烈討論,通過合作交流最終獲得了滿意的答案。質疑是發(fā)現之母,發(fā)現是探究的基礎,是成功的一半,只有會發(fā)現才能達到成功的彼岸。
三、啟發(fā)求異
啟發(fā)求異,能激發(fā)學生的探求熱情,使他們擺脫固有的思想羈絆,敢于標新立異,學得更主動、更積極。不論是分段概括也好,還是理解課文內容也罷,都應多角度、多方位地展開。教師應常鼓勵學生:“換個角度想想,還有不同看法嗎?你是如何理解的?”如《桃花心木》這篇課文,重點是讓學生品讀析句,感悟課文借種樹喻育人說明的深刻道理。教學時,我不拘泥于傳統(tǒng),先引導學生討論理解育苗人所說的話以及作者從中領悟到的喻人道理。而后,又讓學生進行換位思考:是啊!在種樹人的精心培育下,桃花心木已不再枯萎了,反而顯示出勃勃生機。假如老師就是這位“育苗人”,同學們是一棵棵茁壯成長的“桃花心木”,此時此刻,你們最想說些什么呢?頓時,教室里沸騰了起來,同學們各抒己見。有的說:“育花人,您辛苦了,您使我們懂得了生活的真諦,再一次給了我強壯的軀體,使我的生命力更加頑強?!庇械恼f:“謝謝您,育花人,您讓我們學會了做人,學會了生活,學會了學習,在您的培育下,我們一定能成為一棵棵參天大樹。”
四、展開想象
亞里斯多德說過:“沒有想象,心靈就不會思想?!毕胂笫且环N創(chuàng)造性的思維方式,獨創(chuàng)性是它的特點。對于一個人來說,童年時代最具有想象力,是幻想的年齡。如何讓孩子們發(fā)揮自由的天性,最大限度地調動想象的潛力,挖掘自身內部的靈性。我認為教學中,教師應適時為學生創(chuàng)設想象的情境,開辟想象的空間,讓他們多一次展示自我的機會,多一些來自內心想象的東西,哪怕是一些離奇古怪的幻想。如學了古詩詞《漁歌子》,可依據詩詞內容讓學生展開想象動手繪制一幅《江邊垂釣》圖;學習了《月光曲》,可讓學生閉眼想象當時月光照耀下大海上的美妙景象,進一步感悟貝多芬心情的變化;學習了《跳水》一文,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讓學生想象當時的驚險場面,并讓學生想象討論孩子得救后船長、水手、孩子分別會說些什么?這些都可以開發(fā)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調動他們內在的潛質,使他們展開想象的翅膀,迸發(fā)創(chuàng)造的欲望,從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總之,教無定法,但需得法。語文課堂教學是一門藝術,是一項復雜的師生雙邊活動。在教學中,教師要善于質疑探究,鼓勵引導,啟發(fā)想象,讓學生自己去發(fā)現、去探究,使孩子們真正成為課堂的主體、學習的主人。
方惠,教師,現居甘肅民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