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知道,學生積累的信息只能是一堆作文原料,它是能力形成的基礎。這種知識,只有在能力的指導下才會“活化”,而練則是中介,因為知識在訓練中獲得,技能在訓練中掌握,能力在訓練中形成,智力在訓練中發(fā)展。對此,斯賓塞說得很形象:“作為心智脂肪儲備起來的知識并無用處,只有變成心智肌肉才有用。”那么如何活化學生思維,指導學生巧練作文呢?
1、整體規(guī)劃,定序定格
作文教學,應以學段為單位,列出整體計劃,循序漸進地達到大綱規(guī)定的要求。所謂循序要以學生的認識規(guī)律為基礎,根據(jù)學生作文實際來確定,切不可眉毛胡子一把抓。以高中為例,其序應受記敘、議論、說明的限制,理出一條知識線索,根據(jù)學年要求確定各學期的序和格。如立意與選材,布局謀篇,寫人記事,寫景抒情,狀物聯(lián)想,應用說明,感想評論,論證方法,依序逐項入格,打好基礎。
2、反復研讀,解剖麻雀
學生作文能力發(fā)展的規(guī)律是:積累——模仿、借鑒——創(chuàng)造。反復閱讀,正是模仿借鑒的入門之法。其做法是,有重點地選取同題不同體裁的兩三篇文章,從立意、選材、結構、語言諸方面進行反復研讀,比較異同,甚至不惜抄一兩遍,全面解剖,做到爛熟于心。這樣通過比較分析,不同文體的基本模式就可以了然如心。
3、聚零為整,點面結合
所謂聚零為整,就是把各種零碎的知識,整合成一體,使之發(fā)揮整體效應。構思時,零散的材料是點,所要表達的中心是面,點面結合,可以建構華章。
4、以退為進,有放有收
一開始就想步調一致地進入預想的訓練模式,勢必造成部分學生的心理壓力。因此對學生應深入了解,量體裁衣。對那些寫作能力差的學生,不妨讓他退一步再說,高中要求達不到,就從初中要求訓練起,待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提高到一定程度時,再作高要求。而對那些有畏難情緒的學生,則可采用有放有收的方法,以培養(yǎng)成功體驗。所謂放,就是在某段時間內,只規(guī)定作文篇數(shù),而不規(guī)定題目、內容、交作文本的時間,讓他們放手作文。待上到一定臺階后,再收,使之進入原定的訓練計劃。
5、借用外物,激活靈思
學生遲鈍的心智,一經觸發(fā),便閃現(xiàn)出耀眼的火花。借助外物,激活靈思,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奇效。如學生觀察事物往往流于空泛,描寫不細致,不妨借助古詩加以引發(fā)。因為古詩寫山畫水,繪鳥描花,無一不表現(xiàn)詩人觀察入微,寫物肖形的功力。借助古詩,正是以古詩之形,啟學生之智,讓學生去體會,吸收消化,把別人借以表情達意的工具,變?yōu)樽约焊星榱髀兜募耐?,使自己那遲鈍的靈思,與古代詩人的睿智相撞,碰撞出自己心靈閃爍的火花,從而達到提高觀察和描寫能力的目的。
6、常中求變,陳中求新
運用發(fā)散思維,從思維定勢中解脫出來,言他人未所言,是作文剔去平庸,獨樹一幟的妙法。平常事都常見,但能在平常之中發(fā)現(xiàn)不平常之處,于陳舊之中捕捉新信息,則是“長期積累,偶然得之”的所在。如“校容校貌”一題,平常的思考便是栽花栽草,打掃衛(wèi)生之類,這是常式。進一步思考,看哪些因素與題目有關呢?如果有,又該是怎樣的地位呢?這樣一深思,一篇超凡脫俗的作文便會飄然而至。
7、化朽為奇,點石成金
古人有“點石成金”之術,我們不妨借用其法,使作文生輝。在學生的記憶深處,深藏著一些不起眼的瑣事,平庸事,勾起回憶,不免嗤之以鼻。如果對那些材料稍作加工,就像利用破樹根歪歪扭扭的自然之形加工后成為根雕藝術一樣,就一定能化腐朽為神奇,寫出感人之作來。
8、互改互評,不斷調控
開展“兵教兵”互改互評活動,從內容、語言、結構等方面指出作文的得失,這一過程本身就是能力的鍛煉。學生從作文中吸收經驗,進行小結,比較出自己作文存在的問題。當然,在互改過程中,教師還應該提供優(yōu)秀習作,讓學生改有依據(jù),寫有范例。輔之以下水作文示范,再上臺階。不過,在使用這一做法時,還要及時掌握反饋信息,不斷調控,使學生在單位時間內獲得最大的收益。
明平發(fā),教師,現(xiàn)居湖北陽新。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