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語文閱讀教學中,讓學生通過對文本的多角度、多層次、多方法的多元閱讀,去理解、領悟文本的內在信息,是使學生能較全面地解讀文本、感悟文本的最有效途徑。
1、多角度閱讀
語文文本所蘊涵的信息量是巨大的,同一文本,如果閱讀的角度不同,往往會產生不同的效果。如朱自清的《背影》,這一文本中有以傷感筆調寫“父親”處境凄涼的(失業(yè)、喪母、家境慘淡、謀生艱難、老境頹唐等),也有用愧悔筆調寫“我”的自以為是、自作聰明的,還有用含蓄的筆調交代因雙方原因而造成的父子間曾經的隔閡的。文本在“我”對父愛的回味中,交織著愧疚、悔恨、自責等等復雜的情感,而所有的種種復雜的情感都凝聚在“父親”的背影上。正由于文本的豐富內涵,為閱讀者多角度的解讀提供了廣闊的空間。我們可以從一般的歌頌父愛的角度去讀,也可以從父子情深的角度去讀,還可以從骨肉親情也難免有誤解和隔閡的角度去讀,更可以從“我”面對養(yǎng)育之恩時的愧疚、悔恨、自責的角度去讀??傊?,學生無論從哪個角度去讀都是可行的,他們都會在閱讀過程中獲得審美的愉悅,從而得到自身閱讀能力的鍛煉和提高。
2、多層次閱讀
語文課本所搜集的材料,也即閱讀的文本,它所包含的意義是有層次性的,這正像人的肌體一樣,有表皮,有肌肉,有肺腑,有骨髓。這種文本的多層次性,決定了語文閱讀的多層次性。因此,教師在問題設計中一定要注意層次性,應該由淺入深地進行。比如,教學《智取生辰綱》一文時,對生辰綱被劫原因的閱讀分析,教師可從幾個方面有層次地設計問題一從被劫者方面可這樣設計:楊志一班人是怎樣的?(不和,有矛盾。)這是什么造成的?(楊志的粗魯蠻橫。)這種性格又是什么造成的?(楊志的求功名心理。)那他為什么有這樣的功名心呢?(當時人們的價值取向所決定。)這種價值取向又表明了什么?(當時社會的黑暗,統(tǒng)治階級的驕奢淫逸,平民百姓的困苦不堪。)從劫者方面可這樣設計:吳用用了什么妙計?白勝唱了什么歌謠?這歌謠什么意思?說明當時怎樣的社會現(xiàn)實?通過層層深入的剖析,學生很快就明白當時的社會世態(tài),是社會的不公、貧富的懸殊激起了楊志的功名心,造成了吳用他們要劫奪生辰綱。這是最根本的原因。這也讓他們清晰地看到了生辰綱是不義之財,該劫。因此,我們在跟學生一起閱讀的過程中,要引導他們多層次地閱讀文本,并使之形成習慣,使之成為他們解讀文本的一種能力。學生有了這種能力,就能透徹而深入地理解文本的內涵了。
多層次閱讀還有另一層意義。因為學生的認知結構及閱讀能力的差異,學生們的閱讀理解能力也是有層次性的,有些學生只能看到文本的表象,有些學生能稍作深入的理解,有些學生則理解得較為透徹全面。通過多層次學生的解讀分析,課堂交流,互相滲透,互為補充,能使全體學生都能得益,都能獲得成功的樂趣。這種多層次閱讀理解的碰撞交流如能經常性的進行,定會使全體學生的閱讀能力得到提高。
3、多方法閱讀
語文閱讀的方法是多樣的。學生在閱讀中學會多樣的閱讀方法,這也是提高他們語文閱讀能力的主要途徑之一。有了多樣的閱讀方法,學生對繁雜的閱讀文本就會應付自如,游刃有余。具體的閱讀方法如:
⑴讀聽結合法。在閱讀過程中,學生不僅要讀出自己的感受來,也要讓學生注意聽取別人的感受,借鑒別人的思想,對各位同學的理解進行分析、綜合、篩選,然后揉進自己的感受和理解,這樣就會使自己的理解更全面、更透徹。這種方法也能培養(yǎng)學生綜合分析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⑵讀說結合法。可讓學生在個性閱讀的基礎上,說出自己的獨特感受,或情不自禁、自言自語,或有意識地說出,前者可引起周邊同學或老師的注意,從而招致他們的議論和評判,擴展自己的思路,使自己的理解感受更為周全、更為深入,這是無意識交流。后者則是一種有意識的主動的交流,使學生通過與同學、與教師的主動交流,合作探究,把自己的認識引向深入。
⑶讀寫結合法。閱讀教學中可指導學生養(yǎng)成邊讀、邊思、邊寫的習慣,也就是要學生在閱讀思考的基礎上,把自己的獨特體驗和感受寫下來,不必詳寫可以略寫,以省時為要。學生把自己的感受提綱挈領地寫下來,則是在整理自己的思想,使思路更為暢達,理解更加通徹。
讀書是學習的一種主要形式,培養(yǎng)并樹立學生的多元閱讀觀,幫助他們開展多元閱讀,提高閱讀質量,將為學生現(xiàn)在的語文學習和今后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從而使他們終生受益。
李婷,教師,現(xiàn)居山東淄博。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