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順紅 錢滿
[摘 要]學習三類“計量單位(長度單位、面積單位、體積單位)的認識”中的某一知識后,學生的作業(yè)、考卷中常會出現(xiàn)些令人啼笑皆非的錯誤。面對這些錯誤,教師應對“圖形與幾何領域”中三類“計量單位的認識”的教學進行調(diào)研和實踐,試圖尋找提高“計量單位的認識”的教學效益的途徑。
[關鍵詞]計量單位 途徑 長度單位 面積單位 體積單位
[中圖分類號] G62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5)14-023
途徑一:引導計量單位的建?!獏⒄瘴锏倪x取更具代表性和科學性
1.單位長度的建模中參照物的選?。ㄒ浴罢J識厘米”教學為例)
片斷A:認識1厘米
(1)看一看。
師:課前下發(fā)的這根紅色小棒長1厘米,請將它拿在食指與大拇指之間,眼睛看著手中的這1厘米小棒,你有什么想說的?
生:量比較短的物體時,我們常用厘米做單位。
師:現(xiàn)在抽掉小棒看一看,自己比劃。
(2)想一想。
師:請大家放下手中的物品,閉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長。
(3)找一找。
師:你的周圍有哪些物體的長度大約是1厘米?
……
成效反饋:
教學“認識厘米”一課,在認識1厘米這個環(huán)節(jié)中,教師沒有用花哨的課件,也沒有出示別樣的學具,而是選用硬的、細的1厘米長的小棒來幫助學生建模。小棒給學生的第一感覺就是直直的、一根根的,而不是一塊塊的,不會因為學生的觸摸而變形。所以,學生在看一看、想一想、找一找的活動中,充分感知了1厘米的長短,從而將1厘米的長度深深地印在腦子里。當教師讓學生在信封中摸出1厘米長的物品時,幾乎沒有學生出錯。
2.單位面積的建模中參照物的選?。ㄒ浴懊娣e單位的認識”教學為例)
片斷B:1平方分米表象的建立
(1)說一說。
師:信封里有三個正方形(邊長分別為0.9分米、1分米、1.1分米),借助尺子量一量,再想一想,哪個正方形的面積正好是1平方分米?你是怎么定奪的?
(2)畫一畫。
師:徒手在紙上畫一個面積盡可能接近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畫好后把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紙片重疊上去,看看相差多少。
(3)找一找。
師:生活中哪些物體的表面積接近1平方分米?(學生匯報后,師出示課前準備的象棋盒面、鬧鐘面等面積接近1平方分米的實物)
(4)估一估。
師:拿出課前發(fā)給每個小組的卡紙,估一估,這張卡紙的面積大概會是幾平方分米?想一想,你是怎么估的?再用1平方分米的紙片擺一擺,然后準確說出卡紙的面積應該是幾平方分米。
……
成效反饋:
通過說一說、畫一畫、找一找、估一估等環(huán)節(jié),學生比較好地理解了單位面積。特別是讓學生從三個正方形中確定1平方分米大小這個環(huán)節(jié),幫助他們加深了對1平方分米表象的建構,強化了對“邊長是1分米的正方形面積正好是1平方分米”的理解。在后測中也發(fā)現(xiàn),學生用平方分米估測桌面、凳子面、電腦顯示屏面等物體的面積都比較精準。
3.單位體積的建模中參照物的選?。ㄒ浴绑w積單位的認識”教學為例)
片斷C:認識1立方米
師(課件呈現(xiàn)集裝箱圖片):那要測量這么大的集裝箱體積,用立方分米方便嗎?
生(搖頭):不方便,太麻煩了!如果用1立方分米測量的話,那得量到什么時候?。?/p>
師:那該用什么單位呢?
生:立方米。
師:的確。那你們覺得1立方米有多大?(生用手比劃)
師(出示1米的尺子):是這樣嗎?
生:不是,這個是1米。
師(出示1平方米的模型):是這樣嗎?
生:不是,這個面積是1平方米,還要更高。
師(出示1立方米的模型):是這樣嗎?這就是棱長為1米的立方體,它的體積就是1立方米??戳怂?,你們有什么感覺?
生:好大,可以裝好多東西!
……
成效反饋:
以往教學此課,我們看到教師所帶的教具中有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的模型,卻少見1立方米的模型,而在課堂上完整、標準地呈現(xiàn)1立方米的模型,更有助于學生清晰、明確地建構起1立方米的表象。
途徑二:厘清計量單位的歸屬——重視聯(lián)系、對比、辨析
1.“長度、面積、體積的認識”單獨設置起始課教學
(1)浙教版小學數(shù)學三年級下冊“認識面積”。
教學過“面積和面積單位的認識”的教師都知道,這節(jié)課的知識點多,為能正常完成教學任務,教師往往把教學重點落在面積單位的認識上,而忽視了認識面積的教學。正因為前面的知識點沒有充分展開教學,學生沒有充分的感悟,導致后續(xù)學習也是模糊、不夠清晰的。因此,浙教版小學數(shù)學三年級下冊在教學“面積單位的認識”前安排了“認識面積”的教學。在這節(jié)課中,教師結合具體的情境,讓學生經(jīng)歷摸一摸、畫一畫、說一說等活動,充分體驗、感悟,使學生知道物體表面的大小、封閉圖形的大小等,深刻理解了面積的意義。同時,這樣教學,也讓學生充分感知了面積是有大小的,會用觀察法、重疊法、數(shù)格子法等方法來比較物體的面積大小。這樣單一內(nèi)容的教學,教師放慢了教學的腳步,使學生學得扎實。
(2)“認識長度”中的“比長短、比高矮”。
“認識厘米”是學習我國法定長度單位的開始,雖然在這一課前沒有安排長度的認識的教學,但浙教版小學數(shù)學一年級上冊中安排了“比長短、比高矮”一課,它可以視作“認識長度”的前身。作為長度單位認識的起始課,要讓學生通過觀察、比較、思考等活動,充分地感受到身邊的物體有高低、線段有長短、河流有深淺、路程有遠近、門有寬度、書本有厚度等,同時讓學生明白信息中所指的高低、長短、深淺、遠近等都是數(shù)學學習中講的長度,使學生建構起比較完整的長度概念。在后續(xù)學習中,為學生看到描述物體的高低、長短、深淺、遠近等詞時,能馬上歸屬到長度單位的計量做好鋪墊。
(3)“體積和體積單位”拆分教學。
“空間與幾何”領域中的計量單位是從一維幾何(長度單位)的認識,到二維幾何(面積單位)的認識,再到三維幾何(體積單位)的認識。有了前面的經(jīng)驗,可把“體積和體積單位”分成“認識體積”和“體積單位的認識”兩個課時進行教學。初看會覺得教學內(nèi)容太少、太簡單,其實不然,這樣就可以在課堂中讓更多的學生說一說、指一指,對體積有更深刻的感悟?!罢J識體積”一課教學建議:結合具體的情境、身邊的物體,充分理解體積的意義;知道抽屜、書包、盒子能容納其他物體本領的大小,體會到不同的箱子、物體占據(jù)不同的空間大小等現(xiàn)象的實際存在;會用觀察等多種方法來比較物體、立體圖形的體積大小。
2.對比教學,明晰單位長度、單位面積、單位體積之間的聯(lián)系和區(qū)別
(1)教學“面積單位的認識”時,可以和已學過的長度單位進行對比教學來引入,起到強化新知識的作用。
這樣可讓學生感受到面積含義不同于長度含義,當然單位面積(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也不同于單位長度(1米、1分米、1厘米),讓學生體會到它們之間的本質區(qū)別,那學生完成練習時就容易厘清計量單位(長度單位與面積單位)的歸屬了。
(2)教學“體積單位的認識”時需要不間斷地進行對比教學。
如課堂上,教師引導學生思考:“木箱子的體積正好是200厘米,可行嗎?200平方厘米可行嗎?”通過對比,強化了學生的原有認知:厘米屬于長度單位,表示物體或者線段有多長;平方厘米屬于面積單位,表示圖形或者物體表面有多大;而木箱的體積指整個木箱占據(jù)空間的大小,所以不能用長度或者面積單位來描述體積的大小。同時,通過教學使學生建立新知——計量物體的體積必須要專門的、專用的體積單位。
(責編 藍 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