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揮
人教社課標版高中語文教科書有大量社科類、科普類散文,由于這類文章是非著意于文學的作品,所以文學性不強,文學元素少。在語文界極力推崇人文性(實際窄化為文學性)的環(huán)境下,一線老師對這類文章的處理往往采取放任、不作為的態(tài)度。要么草草交代一下,要么直接跳過,不作任何安排。美其名曰:選擇處理。當然,有目的地、選擇性地對教材進行重組正是新課程倡導的一種理念,但如果只是因為“不好處理、無法處理、不知如何處理”而放棄,則是理念不到位、理解出現(xiàn)偏差的問題了。筆者認為,教材的這類文章幾乎篇篇都是精品,里面展示了教材編寫者先進的語文教育思想,吸附了編寫者明確的編寫意圖,棄之可惜。這既辜負了編寫者的用心,也未能明了編寫的目的,更暴露了教者對教材處理的乏術。這類文本的教學,筆者實踐多年,從未曾放棄,有些體會和思考,作一陳述就教大方,以期交流探討。
一、為什么教?
社科類、科普類散文在教材中占比實際很大,但不知怎么給人的印象卻是“少數(shù)”。篇幅大,我們就面臨一個應對的問題。比例這么大肯定包藏編寫者的深思考量,因而無法回避,必須引起我們的重視。
社科、科普類文章可以說散見在教材各冊中,梳理一遍,略作不完全統(tǒng)計,具體情況如下:
第一冊《飛向太空的航程》。
第三冊《動物游戲之謎》《宇宙的邊疆》《一名物理學家的教育歷程》。
第四冊《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
第五冊《咬文嚼字》《說“木葉”》《談中國詩》《中國建筑的特征》《作為生物的社會》《宇宙的未來》。
總計有11篇之多,比例確實不小。選修教材里就更多。看來,教材的編寫者在編寫這類文章上還是很著力的。編者應該是認為語文教學不是單純的文學教學,培養(yǎng)文學家,而是把語文看作是一門工具學科,更廣泛地培養(yǎng)學生語言表達和應用能力。故而除純文學作品外,還遴選了貼近現(xiàn)實生活和語言實際應用的文章。因此,教不教這類文章,不僅是選擇問題,更主要還是語文觀念問題,關涉著我們給語文教學如何定位的實質性問題。
另外,聯(lián)系我們中高考的實際,這類選文與高考試題中科技文閱讀(小閱讀)材料在性質上有相同或相似之處。而且,相比較考試里的科技文閱讀材料來說,教材文本更為厚重,文質兼美,自然科學與人文、社會科學交叉融合,互相滲透。因而當我們在為考試選文遍地尋覓命題材料的時候,卻放著現(xiàn)有的課文視若無睹,這是不應該的。
從這方面講,處理這類文章,還有實用性和現(xiàn)實意義。
二、怎么教?
基于上述考慮,又因文章有別而略有差異。對這類文本,我一般采取的是把它當作為“信息篩選和提取”的材料來處理,這樣處理的理由是:
首先,語文教學,作為一門學科應有學科的邊界,我們教學不因選文的性質而改變它的教學屬性,無論是什么選文,還是要在選文里教出語文的東西,教學最終還是要回到語文教學的本身上來。
也就是說,不能因為選文是談生物的,就把它教成生物課;選文是講天文地理的,就教成天文地理課;選文是說建筑的,就教成建筑課。這種思路既不是語文的,同時,也會使教師和學生適應、應對不了。語文不能是逢什么就教什么。這樣,語文就成了一個“雜家”,就沒有了作為一門學科的界限,也就沒有了我們學科的尊嚴。
語文教學最終還是要落到語文本身上來,也就是說,語文要落到教語言形式或者說言語形式上來。
而選擇從“信息篩選和提取”的角度處理這類文本,就“海闊天空”了。首先,是因為“信息篩選和提取”是這類文本最有閱讀價值的地方,是一個好的教點。
其次,“信息篩選和提取”是語言基本應用能力,是語文因素,是語文能力的范疇。
還有,這類選文有個共同的特點:文學的因素較少,文學性不強,而邏輯性很突出,是“信息篩選和提取”的最好素材。單純從文學角度切入來設計課堂是勉強的,會比較困難。但從“信息篩選和提取”上切入,就會順暢得很多。
另外,“信息篩選和提取”,這個思路比較方便組織課堂,可以作教學的靈活設計。
三、處理的思路、流程和步驟——以案例說明
以《作為生物的社會》為例。
【教學目標】
1.訓練學生快速掃讀、篩選、提取信息的能力。
2.感受科普文語言形象、謹嚴、幽默、風趣的特點。
【教學步驟】
(一)入題:析題引入
今天我們來學習一篇科普論文《作為生物的社會》,這是一篇有趣而又耐人尋味的文章。首先,題目就很有意思。同學們能不能告訴我,題目有幾個名詞?(生物和社會)哪個才是最關鍵的名詞?(社會)“社會”因為它是句子的中心詞?!吧鐣边@個名詞,我們說到它,一般總是局限說人類,對吧?可是作者卻把它擴大到整個生物,你看角度獨特吧?還有更獨特的地方,作者居然將我們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不起眼的一些小生物的行為與萬物之靈的人類做了對比,加之語言幽默風趣,文中滲透著對人、小蟲、小鳥的隱喻,富有啟發(fā)。尤其是文章信息量大,字里行間貫注著一種探尋求索的精神,表達了作者的一種獨到見解,是一篇訓練我們的“信息篩選和提取”能力的極佳教材。
想不想借這篇文章來檢測一下自己的信息篩選、提取能力?
(二)快速閱讀、篩選、提取信息
既然如此,那我們就來共同完成一項活動,這項活動就叫做“聽題搶答”。
1.活動激趣:這個“聽題搶答”的題就來自文本信息,我把文本信息轉化為題目,同學們聽題目然后據(jù)你對文本的理解作出或對或錯的判斷和回答。能否回答就看你能不能準確捕捉到文本信息。別小看了這個“聽題搶答”,它能看出一個人的語言閱讀能力,還能檢查出一個人的思維敏捷性。
2.活動布置:
(1)交代活動規(guī)則,如:舉手發(fā)言要求,如競賽規(guī)則,如激勵措施等。
(2)聽題搶答。(對還是錯?在哪兒?)
題設略。
(3)總結揭示:搶答勝出者一定有勝出的原因,現(xiàn)在請搶答的勝出者談提取、篩選信息的經(jīng)驗和體會。
教師揭示:其實搶答不是我們的最終目的,通過搶答,我們快速地貫通了文本,把握了文章的大意、觀點和主要信息。你看,搶答之后,文章的特點不是清楚地呈現(xiàn)在我們面前嗎?
(三)形成對文本的語言的特點的印象
剛才我們在篩選、提取文本的信息的時候,你對文章的語言和表達產(chǎn)生了什么印象?(師生交流,明確。)
形成板書:準確、形象生動、風趣幽默、嚴謹
(四)提升拓展
《作為生物的社會》是一篇邏輯性、專業(yè)性很強的論文,按理強調準確、嚴謹是可以理解的,可文章分明還又說得風趣幽默、形象生動,這又為何呢?有什么好處呢?
交流討論。
明確:易于理解、可讀性。
教師:如此,對我們的寫作什么啟發(fā)呢?
明確:抽象的論述需要幽默、風趣來調節(jié),需要形象來生動。
結束語。(略)
教學設計說明:
1.按這種方式和流程上課的實際效果可能會比展示這堂課的設計更好,因為作為一個以“活動”為主的課堂,現(xiàn)場總比“旁白”“介紹”要生動得多。就好比觀看一場演出要比介紹這場演出效果好得多一樣。
2.這種主要是學生活動的課堂,課堂的激趣、規(guī)則、組織調動很重要。
3.搶答只是一種形式,落腳點應該是信息的篩選和提取,因此,搶答的題目的設計很關鍵,很重要,要把題目設計到有信息的篩選和提取分析活動的地方上去。
四、特色文本的區(qū)別處理
當然這類文本的處理不是死板一塊,因文章特色不同而應各有所異。
例如:《中國建筑的特征》可以利用文本中北京四合院的插圖,引導學生完成“中國建筑的特征”的信息梳理。由于是由插圖導引過去,還可以讓學生加深對文字的理解,產(chǎn)生更直觀的效果。
《宇宙的未來》里“霍金式的幽默”可以利用。我們教材里的幽默文本太稀缺了,不利用實在是可惜。這個文本可以從霍金的幽默角度切入,講文本最有價值的東西。
附:
《宇宙的未來》幽默欣賞角度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
1、欣賞體味論文幽默風趣、形象生動的說明語言;
2、交流、分享幽默語言,嘗試寫作幽默語句。
二、教學步驟:
1、開題:《宇宙的未來》是一篇論文,但我長文短教。只提取文中的部分語句來學習,請同學們跟著課堂的思路一步一步往下走。
2、提取文中幽默語句,判斷意圖。
(1)提取、圈畫幽默風趣語句。
(2)提示:圈出了語句,根據(jù)它們的特點,你能猜測我要干什么嗎?為什么要圈點這些語句?
明確:提取幽默句作欣賞。
3、點評幽默語句。
(1)這些幽默風趣的語句夾雜在精深的論文里,起到調節(jié)、形象的作用,你對這些語句是怎么理解的?能不能選擇最喜歡、最有把握的一句,作一點評?
(2)如何點評?老師先作一個示范:
雖然……為何世界的終結會使人愿意用股票來換錢……
點評:與說明內容無關,順乎幽默,挖苦諷刺。
(3)學生點評。
交流評價。
4、拓展延伸:介紹交流幽默表達。
你聽到、讀到過什么特別幽默風趣的表達嗎?能不能拿出來,與大家一起分享?
教師示例。
1、如今網(wǎng)絡段子滿天飛,發(fā)出來的幽默表達層出不窮,例如:
兒子吸毒被抓,倆爹愁容滿面。
成龍:還是生女兒好??!
張國立:為什么?
成龍:郭美美坑的都是干爹,咱們倆家坑的都是親爹啊……
學生交流、表達。
5、總結:幽默是僅僅鬧著玩的、搞笑的嗎?在文中這些幽默風趣的語句有什么作用?
明確:調節(jié)——不顯枯燥
形象生動
笑有時也是一種批判諷刺力量
[作者通聯(lián):北京市第十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