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保振
盡管有人說“草木無情”,我卻固執(zhí)地認為:“草有德”。
草之德,在無欲。草,無論在曠野,或是在山崖;無論在河畔,或是在谷底;無論在花旁,或是在樹下;無論有人賞,或是無人知,都是一副無欲悠然的神情:抬頭迎日出,低頭聽雨囑;舒展觀彩云,舞動貼風神;喜以“鳥獸鳴以號群兮”,樂以“草苴比而不芳”。
草之德,在不屈。草,雖弱也柔也,卻有一股不屈的勁兒。這股勁兒,誠如一首歌所唱:“大風起,把頭搖一搖;風停了,又停止搖。大雨來,彎著背,讓雨敲;雨停了,抬起頭,站直腳。不怕風,不怕雨,立志要長高,小草實在是并不小?!逼鋵?,何止如此。白居易早有詩云“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正是這種不屈的勁兒,不僅讓人看到“一番桃李花開盡,惟有青青草色齊”(曾鞏《城南》),而且讓人深感“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蘇軾《蝶戀花·春景》)。
草之德,在堅守。草,無論生在沃壤,或是長在瘠田;無論植根墻頭,或是扎根山頭,其萋也其土,其枯也其土。無論這土是肥是瘦、是多是寡,時時不離、刻刻堅守。
草之德,在知詔。草,生而無言,卻有無言之詔:百草滋榮時,詔示春日到;“草深無處不鳴蛙”(陸游《幽居初夏》)時,詔示初夏來;“草木搖落露為 霜”(曹丕《燕歌行》)時,詔示秋風起;“草木盡堅瘦”(蘇軾《棲賢三峽橋》)時,詔示冬日臨。倘若在大漠,詔示有救命水;如在山脈,沒準又詔示藏有金。
草之德,在善信。草,無論你善待它也好,虐待它也罷,它都以一顆善意之心待之,信奉的是“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老子》)之信條; 草,無論你對它守信踐諾也好,背信失諾也罷,它照樣把本色亮出來,堅持的是“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老子》)的原則。
草之德,引人思。有詩云:“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張九齡《感遇》)依我見,草木有本心,在于引人思。有思才有得,有得可揚德??鬃訌摹安萆?之風,必偃”(《論語·顏淵》)的現(xiàn)象中,悟出在上者行為的導向性多么重要。因為,在孔子看來,在上者的德行就像風,在下者的德行就像草。風吹向哪邊,草 就跟著向哪邊倒,從而啟發(fā)在上者要“身正”,要以自己良好的作風帶動形成良好的社風。老子則從“萬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老子》)的現(xiàn)象中, 悟出弱能勝強,柔能勝剛的道理,進而提出“強大處下,柔弱處上”(《老子》)的道理,啟發(fā)在上者要有“處下”的心態(tài),眼向下看,關注“柔弱”,對“柔弱”者高看一眼,厚愛一分。
草之德,多又多;放眼望,了不得。畢竟,草雖小,卻不少;草雖弱,力在多。
(選自《廣州日報》)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