齋藤淳子
在日本和西方,“不好意思”和“對不起”是一句人們經(jīng)常掛在嘴邊的口頭禪。常常不是因為做錯了事,只是覺得可能給別人添了點小麻煩,就會說“不好意思”“對不起”。
這樣的詞一出口,氣氛就寬容了,對方一般也會盡量設身處地說“沒關系”,互相寬容和信任的良性循環(huán)就這樣建立起來了。
我明白,每個文化里“道歉”的頻度、方法和背后的邏輯都不一樣,但我在中國生活這些年的感覺是,在中國的公共場所,“對不起”這個詞的使用率,是相對較低的。
有一天,我在北京一家知名咖啡店里邊寫東西,邊喝咖啡。人多有點擁擠,我去和一個熟人打招呼的時候,另一位年輕女性過來坐在我旁邊的座位上。她一轉身,背上的包撞翻了我桌面上的水杯,水全部灑在了我的筆記本電腦上。我看到后立刻跑過去,把電腦挪開,擦拭電腦和桌子上的水。但作為“肇事者”的那位女士,卻在一旁“冷靜”地看著說:“沒事吧?我先去點咖啡”??Х赛c完后,她又回來對我說了一句:“我坐在那邊,電腦如果有問題你可以找我”,然后就走了。這中間,一直是我在擦桌子、擦手機、甩干電腦里的水。那也是我和她最后的接觸。
當然,我相信,如果我的電腦被水浸壞了,她應該會負責任,只是她的態(tài)度讓我感覺很不舒服。她像一個談判中的律師,冷漠無情,沒有對我致以最起碼的歉意。
我做學生的時候,曾在東京新宿的一家咖啡廳打工。中年老板教我的第一條工作準則就是關于道歉的。他說,如果出了錯,立刻好好道歉,“先表示誠意是最重要的”,具體的責任處理可以之后好好商量,但前提是讓對方先感受到誠意。
那天回家的路上,我一直在想,為什么那個看起來時髦也有文化的女士不愿意先說“對不起”?她好像很害怕道歉的可能“后果”,擔心被我“占便宜”,所以她從一開始就進入了專業(yè)律師式的談判狀態(tài)。
也許在她看來,道歉是自降身份和可能“吃虧”的——萬一被訛上呢?所以最好是少說話,盡快離開現(xiàn)場。
或許這樣是“明智”的,但后果是大家心里都不舒服,對人的防備心越來越重,信任越來越難。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這是更高的“社會成本”。
當然中國也在不斷變化。最近10年里,我發(fā)現(xiàn)“不好意思”的使用率明顯提高了。希望未來一些年里,“對不起”也變成中國人的口頭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