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周賢輝
“報依然、紙難過”,在傳統(tǒng)媒體被唱衰的當下,如何創(chuàng)新黨報的內容表達與呈現(xiàn)方式,增強輿論引導的公信力、影響力、親和力,服務人民群眾生活?《新華日報》近年來不斷進行版面創(chuàng)新,探尋當下黨報內容可視化的多維路徑。
“一圖讀懂”是近幾年的高頻熱詞,其最大特點是對內容進行可視化表述,使受眾迅速接受、理解信息。這種模式的信息傳達效率較高,是新聞形態(tài)的一種改變、發(fā)展,它被新媒體熱捧,又頗受傳統(tǒng)媒體推崇。這一改變將內容推到前端,一目了然,延展了內容價值與閱讀效應。
大數(shù)據(jù)時代,內容可視化是信息傳送的快捷通道?!耙粓D讀懂”這一模式,迅速爆紅,成為微博、微信、移動客戶端的新寵,在各種界面“刷屏”。于是有人驚呼,稱之為新媒體又一內容產品利器。但,這一模式并不新鮮。早在多年前,傳統(tǒng)紙媒就已涉獵圖表新聞,也就是“一圖讀懂”的前身。但,紙媒沒能將其作為報道形式的一種新常態(tài)。媒體融合下,更適合于流動閱讀的圖解式表達成為信息傳播的一種常見形態(tài)。
“一圖讀懂”追求以圖形化思維構建“畫內之音”,借圖說事,用圖說話,通過對內容簡明扼要地梳理,對龐雜的文字進行生動的可視化轉換,營造“圖中有話、話里有圖”的語境,建立易讀、可讀、悅讀的全新閱讀體驗和傳播效果。圖包括圖像、插畫、漫畫、表格、提綱、動畫或者多元迭加。
“一圖讀懂” 的適用題材范圍很廣,既包括嚴肅的時政新聞、專業(yè)經濟報道,也包括民生新聞、突發(fā)事件等報道。近年來,《新華日報》圖表、表格、漫畫、手繪等各種編排手段越來越多地應用于版面,可視化、直觀化的內容明顯增加。
2013年7月14日,《新華日報》用新聞圖標和目錄提綱的圖解方式,在A3焦點版推出《我省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路線圖》,引發(fā)大量關注。整版大量使用內容可視化的手法,通過提煉關鍵詞,繪制通俗易懂的信息圖表,將要點、重點一一拎出來,巧妙運用色塊、圖標等分類符號厘清條理,形象直觀地展示江蘇省教育實踐活動的指導思想、目標要求、方法步驟和組織領導工作等內容。試想,若采用純文本表達,能否引發(fā)眾多讀者的關注?
《蘇中崛起,刷新江蘇經濟版圖》《讀圖看經濟》《十年科學路再邁新步伐》等作品都有異曲同工之妙,讓讀者擺脫了純文本線性思維。新聞核心提示、關鍵詞提煉、背景鏈接、數(shù)據(jù)解讀、專家點評等一系列可視化表達的嫁接處理,融入地圖、圖表、漫畫、手繪等圖像化思考中,原本繁瑣、抽象的內容表達變得生動、簡約,一目了然。
版面的可視化表達歸根結底是為了“更好地閱讀”,而“短”“淺”“顯”是當下黨報探索內容可視化表達路徑中所凸顯的三個變化動向,這是內容可視化趨勢下,黨報傳播理念、版面價值強調讓讀者更方便、更快捷、更輕松地看報讀報。
當下,新媒體重新定義人們獲取信息的方式,沖擊傳統(tǒng)媒體內容生產方式。媒體融合背景下,方便、快捷、輕松成為受眾喜歡的閱讀體驗。從“傳播導向”轉身“受眾導向”, 與用戶高度融合,“短”“淺”“顯”的可視化操作將成為黨報版面自我革新的常態(tài)和趨勢。
“短”,不是削足適履,而是去粗存精、濃縮提煉。著眼于內容易讀性的合理切割與操作成為《新華日報》內容可視化表達的重要手段,采取短稿標題化、中稿提要化、長文片斷化、呈現(xiàn)效果立體化等一系列措施,使要點更鮮明、優(yōu)點更突出,最終將內容聚合、提純再推到前臺,這提升了傳統(tǒng)內容閱讀價值,也節(jié)約讀者的時間成本。
“淺”不是淺層表達,而是基于海量信息的深度加工,基于“第一印象”的由淺入深。對有深度的文章進行“淺”表達,可以消解內容讀取成本,讓讀者在最短時間內扼要地抓取重點,同時又可將悅讀體驗延伸,使有興趣的讀者進入“深”閱讀模式,使好內容獲得更多人的關注、傳播。以第24屆中國新聞獎版面類唯一一個一等獎《政府工作報告解讀》為例,《新華日報》的這個報道沒有四平八穩(wěn)地照搬文件,而是采用多種編輯手段,將文字、數(shù)據(jù)等新聞原料加工成易于讀者消化的形態(tài),讓枯燥的數(shù)字靈動起來,凝重的文字感性起來,重大主題的閱讀輕松愉悅起來。
“顯”追求多元化視覺顯現(xiàn),力求通過視覺設計對內容進行再塑,把報道中最有價值、最有特點的內容顯現(xiàn)出來,將核心內容從一大堆文字中開掘出來,直觀地呈現(xiàn)到報紙版面上。2014年9月1日《新華日報》3版刊發(fā)《這些新法規(guī),怎樣影響你我生活》,對重大政策文件進行拆分解讀,進行“小標題+圖表+漫畫”的可視化改造,使政策亮點一覽無余。
“短”“淺”“顯”可視化表達的外在觀感,基于版面采編人員對報道內容的深入研究和精準把握,是圖文形式與內容的完美結合,需要“策劃講到位、編排謀突破、手段求創(chuàng)新”多管齊下。這種模式需要腦子靈、筆頭快、出好稿的記者,結合思路寬、點子多的版面高手。如何將重大主題、深度報道做“短”、做“淺”、做“顯”,這是傳統(tǒng)媒體最需要下功夫的地方。
介質互補、全媒體互動將是未來傳統(tǒng)媒體的新常態(tài)。這必然要求傳統(tǒng)媒體內容建設與形式融合創(chuàng)新的效果最大化,讓優(yōu)秀的版面設計跳出報紙,進入全媒體報道。
“一圖讀懂”在2015年全國各省市兩會報道中風行,成為驅動傳統(tǒng)紙媒融合創(chuàng)新的主要推手。文字、圖片、圖表、漫畫、視頻,立體化交互式頁面等全媒體元素的改造和運用,使報道內容從圖文拓展向全媒體領域梯度縱深發(fā)展,使時政報道接地氣。從“融”前行,微博、微信、APP全方位、多終端、多形態(tài)的渠道融合、平臺互動更使圖文報道實現(xiàn)了從紙質向網(wǎng)絡、從平面向移動端的嫁接延伸。
這幾年來,《新華日報》對政府工作報告的解讀每年都在調整改進,一年一小步,幾年一大步。最顯著的變化是,文字精簡了,圖表增多了,效果直觀了。2014年12月27日,《新華日報》策劃推出封面跨版特別報道,以圖表方式簡明生動地解讀總書記重要講話和江蘇省委全會精神,引起社會各界熱烈反響,讀者紛紛點贊、朋友圈熱傳。整版由序言、光榮使命、美好藍圖、實現(xiàn)路徑、把握原則等主體板塊構成,將總書記講話的核心內容、理論體系、邏輯關系及江蘇省委全會的部署要求,通過短、淺、顯的圖解表達,作了提綱挈領的梳理歸納??绨娲髽祟}提煉了江蘇省委對重要講話精神的理解,把握實質,提煉精華,同時也讓普通受眾輕松地學習領會總書記講話精神。
2014年被定義為“融媒體元年”,已是共識。2015年,平面表達與新媒傳播交互融合,創(chuàng)新可視化表達、拓寬報道可視化的寬度和維度,我認為,這種改變才剛剛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