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輝云 劉隆萍 余志宏
菌血癥是導致住院患者特別是危重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本院在此次研究中,選取本院2013年2月-2015年2月確診為菌血癥的110例患者,觀測其NEU、WBC和PCT的水平變化,分析PCT在預測菌血癥中的臨床價值,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本院2013年2月-2015年2月確診為菌血癥的110例患者的臨床資料,其中男64例,女46例,年齡為46~76歲,平均(57.63±8.41)歲;病程為2~14年,平均(8.67±3.55)年;合并癥:糖尿病29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34例,腎臟疾病28例,心臟疾病19例。依據檢測結果將其分為菌血癥組60例和非菌血癥組50例,兩組的年齡、性別、合并癥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排除PCT或者血常規(guī)檢測的時間間隔超過12 h的患者,110例患者或家屬均簽署了知情同意書。
1.2 方法 使用全自動血液分析儀進行血常規(guī)檢測;酶聯(lián)熒光法進行PCT測定,其測定儀器為法國梅里埃VIDAS全自動免疫熒光分析儀;血培養(yǎng)檢測則使用全自動血培養(yǎng)系統(tǒng);使用細菌鑒定藥敏儀及傳統(tǒng)手工生化微量管進行細菌鑒定,樣品采集和檢測程序都嚴格依據說明書進行操作。
1.3 統(tǒng)計學處理 使用SPSS 18.0統(tǒng)計軟件進行處理,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非正太分布的計量資料采?。≒25,P75)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 字2檢驗,應用ROC曲線評估各個炎性指標預測菌血癥的臨床價值,以P<0.05為差異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的實驗室檢測結果比較 菌血癥組的NEU、WBC和PCT水平明顯高于非菌血癥組,兩組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的實驗室檢測結果比較
2.2 比較各指標對于菌血癥的預測價值 使用受試者工作特性曲線對各個指標的預測價值進行評估:PCT在菌血癥預測中曲線下面積最大,即0.842(95%CI:0.756~0.902), 明 顯 高 于 WBC 的 0.675(95%CI:0.615~0.791)和 NEU 的 0.676(95%CI:0.616~0.793),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而WBC和NEU的ROC曲線面積比較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3 PCT不同臨界值時判斷菌血癥的臨床效能 PCT臨界值為0.43 ng/mL時,其陰性預測值為95.3%,可排除菌血癥,見表2。
表2 PCT不同臨界值時判斷菌血癥的臨床效能 %
近幾年來,伴隨廣譜抗菌藥物和免疫抑制劑在臨床上的廣泛應用,血流感染的發(fā)病率呈現出不斷增加的態(tài)勢,其所導致的菌血癥病死率也隨之提升,因此,對菌血癥進行有效預測和診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1-2]。對于菌血癥的診斷,臨床上通常采取血培養(yǎng)方法作為其診斷的“金標準”,但因其檢測時間長、敏感度較低且標本容易受到污染等,容易影響其診斷的準確性[3-4]。降鈣素原屬于一種炎癥特異性標志物,其對于菌血癥的預測價值受到廣泛研究和關注[5]。
PCT屬于一種沒有激素活性的、由甲狀腺C細胞所產生的降鈣素前肽物質[6]。在正常生理狀態(tài)下,健康人體的血清PCT濃度非常低,通常在0.1 ng/mL以下,而細菌感染患者的PCT濃度會增加[7]。因為其半衰期時間相對較短,大約是25~30 h,細菌感染患者在2~3 h內PCT即能提升,因此,早期細胞感染患者的臨床預測中PCT是一個極為有用的指標參數,能有效提升臨床診斷準確率[8-10]。本組研究結果提示,相較于非菌血癥組患者,菌血癥組患者的NEU、WBC和PCT指標水平均比較高,同時PCT在菌血癥預測中的POC曲線下面積最大,可見其預測菌血癥的臨床價值最高。理想的血流感染檢測指標應同時具備特異性與敏感性,不僅容易快速獲得檢驗結果,還能反應其感染嚴重程度與預后效果[11-12]。本組資料研究發(fā)現,PCT臨界值是0.43 ng/mL其陰性預測值為95.3%,因此可排除菌血癥,而PCT的最佳臨界值是2.27 ng/mL時,其診斷菌血癥的特異度是90.02%,靈敏度是74.48%,陽性預測值是83.6%,陰性預測值是84.1%。
綜上所述,PCT在菌血癥早期預測中是一種快速而準確的指標參數,其提高了菌血癥的早期臨床診斷準確率,對于改善患者預后有重要意義。
[1]段京京,寧永忠,趙雪,等.血培養(yǎng)陽性報警時間的臨床應用[J].中華檢驗醫(yī)學雜志,2015,38(1):67-69.
[2]董方聰.潰瘍性結腸炎和菌血癥的代謝組NMR研究[D].北京: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2013.
[3]茅國峰,何秋麗,徐兵.降鈣素原對急性發(fā)熱患者菌血癥的診斷價值研究[J].中國全科醫(yī)學,2014,17(32):3823-3826.
[4]商鳴宇,李京明,高元明,等.真菌菌血癥相關危險因素及藥敏試驗分析[J].中華醫(yī)院感染學雜志,2012,22(2):304-306.
[5]黃玉蓉,郭素君,吳秋英,等.呼吸重癥監(jiān)護病房深部深菌感染特點及相關危險因素分析[J].中華醫(yī)院感染學雜志,2010,20(14):2033-2035.
[6]董海明.血清降鈣素原聯(lián)合血培養(yǎng)對ICU患者菌血癥的早期診斷價值[J].中國微生態(tài)學雜志,2013,25(3):321-322.
[7]王國權,李丹,吳瓊.菌血癥患者感染危險因素分析[J].中華醫(yī)院感染學雜志,2014,24(12):2952-2954.
[8]黃俊,劉日光,張虹,等.長期深靜脈留置透析導管相關性菌血癥的分析[J].中華醫(yī)院感染學雜志,2012,22(3):547-549.
[9]劉娟,錢素云.小兒膿毒癥和嚴重膿毒癥發(fā)病情況單中心調查[J].臨床兒科雜志,2010,28(1):26-29.
[10]余震,徐月萍,孫梁燕.1例多種疾病伴隨的菌血癥患者的藥學監(jiān)護[J].中國藥業(yè),2013,22(10):98-99.
[11]王渝,胡曉蕾,唐敏.臨床藥師參與1例菌血癥患者治療方案的制定[J].中國臨床藥理學與治療學,2014,19(4):415-418.
[12]劉莉,丁麗君,秦又發(fā),等.臨床藥師參與泛耐藥細菌感染治療典型病例分析[J].醫(yī)藥導報,2014,33(4):52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