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肖萌
戰(zhàn)象、神鹿、巨狼、飛龍……在東西方的奇幻小說、電影和游戲里,動物類坐騎的種類豐富多彩??墒窃谡鎸嵉臍v史中,只有馬才是最受信賴的騎乘動物,外加大象、駱駝等幾種受限于特殊環(huán)境的“非主流”坐騎。為什么其他動物都沒能被馴化成人類的坐騎呢?
巨型坐騎:塊頭太大養(yǎng)不起
在電影《指環(huán)王》和各種古代戰(zhàn)爭題材類游戲中,龐大的戰(zhàn)象總是特別吸引眼球。它們的身軀巍然聳立,尖銳的象牙好似長矛,背上還馱著弓箭手、長槍兵,如同堅不可摧的移動碉堡。
這種場景不全是虛構的,大象不僅今天被人類訓練用來干活、騎乘,歷史上也確實有許多文明曾使用過戰(zhàn)象。但戰(zhàn)象的出場基本限于熱帶、亞熱帶地區(qū),還經(jīng)常變成“豬一樣的隊友”:戰(zhàn)象一旦受傷受驚,很可能陷入狂亂的狀態(tài),不分敵我地亂沖亂撞,甚至直接導致己方戰(zhàn)敗。明代初年,名將沐英率軍平定云南,敵軍不僅人數(shù)眾多,還擁有戰(zhàn)象100余頭。陣前沐英調集火銃弓弩猛射,戰(zhàn)象紛紛受驚亂竄,踐踏己方士兵,明軍因此大獲全勝。
在南亞、東南亞和北非,人們幾千年來一直在馴養(yǎng)大象,為啥它們還這么容易失控?其實,人類一直沒把大象真正馴化成家畜。為人效力的大象,幾乎都是直接從野外捕捉來的,和野象一樣狂野又敏感,不像經(jīng)過長期育種的馬、牛、羊那樣溫順聽話。
沒能馴化大象的原因很簡單:養(yǎng)不起。一頭成年亞洲象每天差不多要吃200公斤食物,小象要在母親的帶領下長到10多歲才能干活,養(yǎng)著一堆母象、小象吃白食的話太不劃算了。至于成年公象,它們會在發(fā)情期發(fā)“象瘋”,攻擊性極強,不僅不能干活,還必須鎖起來,不然一頭成年公象能毀掉一個村子……對冷兵器時代的人類來說,馴化大象這樣的龐然大物,難度實在太大。
那么犀牛呢?想象一下騎著犀牛沖鋒確實過癮,坐騎皮糙肉厚連盔甲都省了,鋒利的犀角銳不可當,簡直就是個活坦克??墒窍5捏w型也不小,大象的缺點它都有:吃得多、生長慢、難以人工繁殖,分布也局限于熱帶地區(qū)。還有一點,犀牛遠不如大象——犀牛習慣獨居,且智力不高、視力不佳,比大象更難馴服。由于這些原因,古人老早就放棄了馴化它們的嘗試。
食草坐騎:小巧機警傷不起
既然高大威猛的動物hold不住,那就騎個溫順的吧!翻開古今中外的奇幻作品,《西游記》里的南極仙翁騎一頭梅花鹿,《封神演義》里的姜子牙騎四不像(麋鹿),《魔獸世界》里矮人族的坐騎是山羊。這些鹿啊、羊啊的又溫順又漂亮,騎著平添一股仙氣兒……
等一等,要騎也先得考慮一下小動物的承受力不是?山羊、綿羊的體重一般都不超過50公斤,別說彪形大漢,恐怕一個苗條的姑娘都比它們沉。再說以羊的身高,人跨上去腳就直接拖著地了,這騎不騎的還有啥區(qū)別?梅花鹿也大不到哪兒去,大公鹿肩高不到1米,體重最多100公斤出頭,再看看那四條細瘦的鹿腿……想騎梅花鹿的話,還是等羽化登仙、蛻去肉體凡胎再說吧!
再說著名的羊駝。“網(wǎng)絡神獸”通常指的是小羊駝,它們雖是駱駝的遠親,體型卻比山羊和綿羊大不了多少,完全馱不動人。它們還有個親戚大羊駝,體型比梅花鹿稍大,人騎上去能稍微走兩步。但讓它馱著人跑上幾公里,還是很難做到的啊!
幸好在奇幻故事里,還有矮人、霍比特人這樣比人類矮小許多的種族,他們騎羊騎鹿總行了吧?或許平時代步可以,打仗應該還是不行——山羊、綿羊、梅花鹿和羊駝這樣缺少防衛(wèi)能力的中小型食草動物,在自然界生存全靠機警,稍有點風吹草動就準備跑路了。這種習性深深植根在它們的基因中,要是騎著這樣的膽小鬼上戰(zhàn)場,搞不好還沒開打就被羊帶著變逃兵了!
食肉坐騎:動物兇猛用不起
或許有些人對以上兩類坐騎不屑一顧:我們要騎狂、霸、酷、炫的猛獸!你看《指環(huán)王》《魔獸世界》里的狼騎兵多威風,連中國的財神趙公明胯下也是一頭黑虎,若是戰(zhàn)場上騎虎驅豹,一定能揚我軍威!其實如果以能承受人類體重為標準,能達標的食肉動物還真沒幾個。對食肉動物來說,個頭越大就需要吃更多的食物,隱蔽埋伏、追逐獵物也就更加辛苦。生態(tài)學界有個“卡邦理論”:體重低于20公斤的小型食肉獸類,通常以體型遠小于自己的小動物為食;而體重超過20公斤的食肉猛獸,則會捕食比自己更大、更重的食草動物,這樣才能彌補每次捕獵消耗的體力。所以,今天除了雜食性的熊,就算野生的老虎、獅子也極少超過300公斤重,馱人很困難。
當然,史前時代曾經(jīng)有過比獅虎更強壯的劍齒虎、巨鬣狗等大型猛獸,奇幻小說的作者大筆一揮,也能虛構個幾百公斤的巨狼出來。問題是這些猛獸都是無肉不歡的主,養(yǎng)起來光飼料費就沒幾個“土豪”能掏得起。
再說熊、虎、豹都是獨居動物,獅子、鬣狗雖然群居,但碰到不熟悉的同類也往往會大打出手。要是把它們組成騎兵隊,估計大軍還沒集結完畢,坐騎們就先打作一團了。
另外與有蹄類動物不同,食肉類動物的脊椎非常靈活,它們奔跑時整個身體就像彈簧一樣不斷伸縮,腰部反反復復地弓起、落下。只需回憶一下《動物世界》里獵豹奔馳的姿態(tài),就不難想象,若是人騎在它們背上得顛成啥樣,人的體重估計也會壓塌它們的小蠻腰……
飛行坐騎:自然規(guī)律反不起
如今我們很容易就能坐上飛機長途旅行,可待在封閉的機艙里,終歸沒有翱翔天際的爽快感覺。于是奇幻作品就來幫大家圓夢了,什么獅鷲、大鵬、鳳凰、飛龍,各路神獸各顯神通,厲害人物要是沒個飛行坐騎,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再把目光轉回地球,對不起,想象很豐滿,現(xiàn)實很骨感。
在自然界,鳥類是當之無愧的“空中驕子”。我們習慣把鳥類稱為“小鳥”,這是因為它們要克服地心引力,身體越小巧越好。畢竟身體的密度再低也低不過空氣,翅膀面積、肌肉力量的增長,總是抵消不了體重增加的負擔。在現(xiàn)存的大約1萬種鳥類中,但凡能飛起來的鳥類體重幾乎都小于15公斤,只有大鴇、疣鼻天鵝等少數(shù)幾種鳥能略微超過這條“體重紅線”。
至于體重幾十公斤的史前巨鳥、大型翼龍,這些大家伙已經(jīng)很難像鴿子、麻雀一樣拍打翅膀飛行了,而很可能要像滑翔機一樣借助風力翱翔,依靠山地、海邊的強勁上升氣流才能起飛。既然它們把自己弄上天都這么費勁,再帶個人上去估計夠嗆。
好吧,讓我們進入奇幻世界,這里可以無視牛頓定律和達爾文的進化論,物種設定只要自圓其說就行。可就算在這里,想要馴化一種飛行坐騎恐怕也難。
飛行是高耗能的運動方式,一頭幾百公斤重的飛龍或獅鷲,必定有無比強壯的肌肉和快速的新陳代謝,這促使它們要吃高熱量的肉食,而且食量會比老虎、獅子大得多。因此它們在這個世界,一定高居食物鏈頂端,野外分布密度很低,平時單獨或成對生活,可能好幾年才繁殖一次。這個世界的人類或者精靈、獸人什么的,無論是從野外捕捉這些飛行巨獸,還是飼養(yǎng)和繁殖它們,想必都絕非易事。而要讓強大彪悍的它們聽話,估計只能靠“心靈感應”……
綜合考慮一下,馴養(yǎng)飛行坐騎是一筆砸錢的買賣。行軍戰(zhàn)斗時的空中優(yōu)勢固然誘人,但和平年代如何“養(yǎng)兵”更是個大問題,畢竟奇幻世界里的錢糧也不是天上掉下來的呀!
(夏爾摘自《博物》2015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