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周末評論員 陳斌
李克強總理變身段子手?2015年5月6日,國務院常務會議,在討論進一步簡政放權、取消非行政許可審批類別時,李總理講了一個故事。
“我看到有家媒體報道,一個公民要出國旅游,需要填寫‘緊急聯(lián)系人,他寫了他母親的名字,結果有關部門要求他提供材料,證明‘你媽是你媽!”“這怎么證明呢?簡直是天大的笑話!人家本來是想出去旅游,放松放松,結果呢?”
這事兒是夠奇葩的。倒不是說要求證明“你媽是你媽”一概荒唐。在一些情形下其實是合理的。例如遺產繼承與父母投靠子女的落戶,涉及財產權與市民權的變更,對親屬關系進行法律上的確認太合理了。但一個“緊急聯(lián)系人”為什么要搞這么大的排場?請注意一個關鍵詞:“非行政許可審批”。
照理說,自2004年7月1日起實施行政許可法后,行政審批就應等同于行政許可:“行政機關根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申請,經依法審查,準予其從事特定活動的行為”。不過,當時國務院決定保留部分屬于政府內部管理事務的非行政許可審批事項,這也正常。
但有了“非行政許可審批”的名目之后,可不得了。誠如2014年4月《關于清理國務院部門非行政許可審批事項的通知》所言:一些部門通過各種形式又先后設定了一批非行政許可審批事項,其中既有屬于政府內部管理事務的事項,還有以非行政許可審批名義變相設定的面向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的行政許可事項。
根據上述通知,清理的目標是:最終將面向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的非行政許可審批事項取消或依法調整為行政許可,將面向地方政府等方面的非行政許可審批事項取消或調整為政府內部審批事項,不再保留“非行政許可審批”這一審批類別。贊一個。
不過,小到這個目標,大到整個行政審批改革,都指向限制權力。要限制權力,就要理解限權的邏輯。要理解限權的邏輯,就要理解擴權的邏輯。
從宏觀看,一個機構在政府體系中的重要性與影響力,極大取決于該機構的預算規(guī)模與編制規(guī)模。而機構要錢要人,總要有正當理由。于是,幾乎任何機構都有管事與擴權的傾向,這是由機構自我生存與壯大的內在需求驅動的,和動物的求生意志很類似。
官僚機構是喜歡管事,但并不喜歡攬事,差別就在于有沒有真正的權力與利益。行政許可中,相當一部分含金量很高,如對某些行業(yè)與某些職業(yè)的市場準入設立門檻,或對所有企業(yè)或所有建筑物設立某種強制安全標準。用經濟學話語講,是有租金或準租金的。
日前,宿遷市長王天琦發(fā)表《資格資質與非行政許可的去行政化改革——宿遷的探索》,認為資格資質與非行政許可審批的改革困難之一為“部門阻力較大,多數(shù)資格資質項目是部門依據自身職能、通過部門文件形式予以確立的,通過對這些項目的審批,不僅可擁有管理的權力,更有巨大的利益”。“如氣象局的防雷減災氣象技術服務收費,僅宿遷這樣的普通地級市,2013年收費總額就達1064萬元?!?/p>
現(xiàn)在的行政審批改革,要削減與限制官僚機構的權力與利益,能不難嗎?所以要有更高的視野:“簡政放權”。放權就是行政審批改革,向市場、向社會及向地方放權,它的前提是簡政,即縮減官僚機構規(guī)模。
道理很簡單,原來有那么的多行政審批事項,需要那么多的人手,因而需要那么多的人員編制與財政預算?,F(xiàn)在這些審批事項一部分繼續(xù)保留,一部分合并,一部分取消,一部分下放,那就要計算該縮減多少預算與編制。否則,官僚機構的求生意志就會驅動,會部分消解甚至吞噬行政審批改革的成果。不簡政,難放權。
從微觀看,就更清楚了。譬如上面將一個行政審批取消了,改成了備案。到了基層,科長與辦事員就可以把事情變味:備案的信息也要真實吧?那就出具這些信息真實性的證明材料吧,否則備案不通過??窗桑瑐浒付伎梢宰兿喔愠蓪徟?。
所以,一項行政審批取消了,科長與辦事員原來干的活沒有了,但如果機構與人員不裁撤、不調整,那他們會千方百計找一些事兒來干,刷存在感??崎L對本部門的法律、行政法規(guī)、部門規(guī)章、各種實施細則及紅頭文件最熟悉了,要找到一些自己管事的根據不難。有含金量的管事才是實質性的權力,可以設租尋租。所謂“縣官不如現(xiàn)管”。
2015年3月,國家預防腐敗局原專職副局長崔海容介紹了一個案例。某省會城市土地房產部門的一個打字員受賄四百余萬元。她非官也非吏,不管審批簽章,為何也能尋租?原因是當?shù)胤慨a部門指定了打印地點,需要到她那里打印材料的人太多,要排隊等候。搞房地產的老板時間最值錢,早一天審批過關,早一天銷售回款,不差那點小錢。
一言以蔽之,不簡政,難放權;要放權,須簡政。削減行政審批改革必須與縮減官僚機構規(guī)模同步推進,簡政放權才能實至名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