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海平
在倡導學生自主學習的今天,教師惟有多方探索,為學生搭建學習的平臺,才能讓學生實現自主學習。而重視預習課,上好預習課,不僅大大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而且在預習中訓練了學生各項能力,培養(yǎng)了學生的自信和參與精神,達到了新標所提出的“語文課程應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yǎng)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這一要求。
一、上預習課的作用
1.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預習放在課內,學生在同一時間地點進行,便于教師了解學生學習難點、疑點,使講課更有針對性,減少盲目性。便于教師面向全班學生,進行預習指導,尤其是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可加強巡視與個別輔導,有利于師生交流,有利于全班提高。學生通過預習,明確學習目標,增強聽課的針對性,減少隨意性。預習中已掌握的知識和能力,在教師講解時得以再理解運用,對教師提出的問題能作出快速反應,發(fā)言積極,思維活躍,師生間配合默契,因而預習課有助于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2.提高自學能力。
自學能力是通過自己獨立鉆研,掌握知識和技能的能力。如果說課上教師正式講解課文是學生施展自學能力的戰(zhàn)場,那么預習課上便是學生培養(yǎng)提高自學能力的練兵場。其實,預習決非一般意義上的通讀和瀏覽,而是一種復雜的智力活動。預習需要調動學生已有的知識儲備和能力,去感知新的課文,去開展觀察、識記、聯想、想象、辨析、比較、綜合等一系列智力活動,去鍛煉自己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預習是在教師指導下,在科學的思維方法和學習方法指導下,學生利用各種學習條件和途徑,有目的、有計劃、獨立、主動地學習新知識的過程,是自學能力培養(yǎng)提高的過程。
3.有利于教師的主導作用、學生的主體作用的發(fā)揮。
教師在預習課上,教給方法,然后啟發(fā)引導,答問釋疑,或與學生自由交談,或相機指點,或巡回指導,或個別指導,真正體現了“導”的作用。在“導”中教師掌握了學生的學習情況,及時修正自己的教案,對學生領悟了的,研究出來的,無須講,對學生困惑處、謬誤之處或想不到之處,教師有的放矢地給學生進一步指導。這樣,進一步發(fā)揮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學生主體作用的發(fā)揮,除有賴于教師“善導”這一外因外,更有賴于學生學習內因的調動,這內因即為學生的學習興趣與情感。在預習課上,學生通過自奮其力有所悟,有所知,有所得,充滿體驗學習的快樂,教師正式講解課文時,學生把自己的理解與教師的講解印證,若吻合,便有獨創(chuàng)成功的快感,若不甚吻合,便會思索,便會集中注意力,追求真知。正是這種快感、思索、注意力的集中,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與情感,在預習課上,使學生能不斷地自我計劃,自我控制,自我鞭策,掌握學習的主動權,充分發(fā)揮學習的主體作用。
二、怎樣上好預習課
1.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首行,設置預習課,要讓學生真正明確預習的目的和意義。課上指導學生學會預習,養(yǎng)成預習的習慣,并嘗試進行探索性預習。其次,預習課的形式一定要多種多樣,誦讀型、討論型、表演型、練習型、上網查資料型等都可嘗試。如,《風箏》的預習可選看魯迅的《朝花夕拾》,《為人民服務》可觀看電影《張思德》并展開討論,《扁鵲見蔡桓公》可分角色表演,《海燕》可誦讀,《常讀常新的人魚公主》可通過填寫表格,理出畢淑敏對《海的女兒》的理解過程。
2.確立教師的主導地位。
教師對照新課文的學習目標,將目標分解為一個或多個學習探究的專題。讓學生在目標的指引下閱讀文本,并在此基礎上結合自己的閱讀感受形成獨到的觀點。如,在教學《差不多先生傳》這一課時,將教學目標“學會通過分析人物品質感受人物的現實意義”,分解為預習題“課文對差不多先生的描寫中,差不多先生的哪個特點讓你印象最深,為什么”。這樣,學生帶著問題閱讀課文,就加深了對文章的理解,并形成了自己的對“差不多先生”這一形象的認識,預習就有了效果。
3.交流檢測預習效果。
在隨后的課堂教學中,一些簡單的問題,學生可以自己講解,課堂的大部分時間則可以讓學生交流預習時的探究結果。學生因為有了充足的準備就可以各抒己見,在相互補充中完善自己的認識,在反駁中明確自己的觀點。與此同時,閱讀、口頭表達、概括主要內容等各項語文能力也得到了訓練。教師根據交流結果及時進行總結、點撥、引申,這樣課文內容研究透徹了,課堂氣氛也活躍了,能力訓練也達到了。
4.合作創(chuàng)新充分發(fā)揮集體的作用。
在預習中要注意師生之間、生與生之間的合作,還要發(fā)揮學習小組的作用。通過小組成員之間、小組與小組之間的結合,互相切磋、商討、交流預習所得及預習的經驗方法。所存疑難由組長提交教師,便于教師快捷迅速地了解學生學習中的疑點、難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