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 東
當(dāng)下,誕生于互聯(lián)網(wǎng)2.0時代的社會化媒體(social media)①有的研究者譯之為“社會媒體”或“社交媒體”,同時也有研究者稱之為“社交網(wǎng)絡(luò)” (social networking)或“新媒體” (new media),不一而論。但從跨學(xué)科的角度來講,又特別是考慮到它產(chǎn)生的政治與社會意義,這里以社會化媒體 (social media)來稱呼它似為更妥,一則避免了“新媒體”等概念的時效性,二則也在于,以“化”字反映了它建構(gòu)政治與社會的過程。仍是一項方興未艾的網(wǎng)絡(luò)信息技術(shù),如 twitter和 facebook,以及國內(nèi)的新浪微博(weibo)等。它們正在對一個國家或地區(qū)的“政治—社會”產(chǎn)生廣泛又深刻的影響,因而被學(xué)術(shù)界稱為是互聯(lián)網(wǎng)媒體的一次全新革命。
相較于傳統(tǒng)媒體,社會化媒體打破了作者與受眾的傳統(tǒng)界限,編輯權(quán) (right to edit)的壟斷地位被讓渡給普通大眾,信息傳播由單線變革為雙線。人們可自由編寫和參與評論、轉(zhuǎn)發(fā)信息文本,言語行動 (action of saying)在網(wǎng)絡(luò)技術(shù)上也變得可能。在西方的一些學(xué)者看來,社會化媒體的這些傳播特征能夠調(diào)動起參與公共的藝術(shù) (participatory public art)〔1〕,這是因為社會化媒體在政治風(fēng)格上更為激進,必然地同抗爭行動 (contentious actions)緊密相關(guān)?!?〕在英美和中東地區(qū),從“以人為本”(Put People First)、阿拉伯之春 (Arab Spring)到倫敦騷亂,再到占領(lǐng)華爾街 (Occupy Wall Street)等運動,社會化媒體一次又一次地被行動者 (actors)征用,基于此而開創(chuàng)了抗爭行動在社會化媒體之下的政治實踐。
鑒于此,本文在結(jié)構(gòu)上首先是回顧“作為動員結(jié)構(gòu)的社會化媒體”,這既是對“抗爭政治”這一話語中的社會化媒體的定位,也是對其行動邏輯的分析和認識。接下來,是對研究方法的回顧和評論。如何來收集和分析資料,不同知識背景的研究有著不同的方法,它不僅是多元的,實則也是受技術(shù)限制的。在文章的最后,筆者將找出現(xiàn)有國外研究在帕森斯意義上的“剩余范疇”(residual categories)〔3〕,提出超越“單向度文本”、“學(xué)科溝壑”、“技術(shù)限制論”、“技術(shù)決定論”等理論困境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同時指出它們對于理解中國語境下相關(guān)研究的借鑒意義。
根據(jù)Latour提出的“行動者—網(wǎng)絡(luò)”(actornetworking)模型,Bennett等人把數(shù)字化的網(wǎng)絡(luò)運行機制視為在連結(jié)網(wǎng)絡(luò)中的潛在“中介”(agent),認為其可以更清晰地闡釋由人與社會化媒體技術(shù)構(gòu)成的組織結(jié)構(gòu)。〔4〕在他們看來, “這種數(shù)字化機制包含了以下一些工具:組織化的連接者 (如網(wǎng)址鏈接),行動協(xié)調(diào)者 (如抗議活動的日程表),信息的共享以及‘內(nèi)嵌’式的多功能平臺 (如twitter或facebook中的帖子所包含的鏈接),等等。這些技術(shù)手段不僅提供了線上的會議平臺,還協(xié)調(diào)了線下的活動”〔5〕。社會化媒體不僅是一種信息流通機制,還通過線上與線下的雙重作用構(gòu)成了抗爭政治中的行動結(jié)構(gòu)。這種結(jié)構(gòu)不僅有別于傳統(tǒng)的抗爭手段、資源,且同以往的互聯(lián)網(wǎng)手法也有較大的差異。作為當(dāng)下新興的媒體,社會化媒體既是信息流動的平臺,同時也是一種網(wǎng)絡(luò)組織或者說行動結(jié)構(gòu)。這也是研究呈現(xiàn)出多元化路徑的一個學(xué)理因素。
筆者將梳理如下。
在較早的研究中,Etzioni等學(xué)者堅持認為,互聯(lián)網(wǎng)無法提供面對面 (face-to-face)的交流,因而對抗爭政治的影響將是暫時的而不是持久的?!?〕但后來的實踐卻證明,他們低估了網(wǎng)絡(luò)在信息生產(chǎn)和傳播方面的強大能力。行動者對社會化媒體的征用,首先得益于在信息生產(chǎn)、傳播方面的技術(shù)優(yōu)勢,這應(yīng)了McLuhan那一句經(jīng)典的論斷:“媒介即信息”(the medium is the message)。在傳播技術(shù)上,社會化媒體使那些在傳統(tǒng)媒體 (包括將退出互聯(lián)網(wǎng)舞臺的BBS等網(wǎng)絡(luò)平臺)不能被接受或不能實現(xiàn)有效傳播的抗爭文本成為了可能。當(dāng)下的社會化媒體已經(jīng)深刻地嵌入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它存在大量的潛在的、可能的受眾。在具體的研究中,Amin就認為,正是因為twitter等社會化媒體,有關(guān)伊朗綠色運動 (Iran's Green Movement)的消息才能迅速傳播開來?!?〕事實上,社會化媒體提供的行動信息不僅有文字或圖片,還可以有視頻。占領(lǐng)華爾街運動發(fā)生后,twitter和youtube①twitter上的視頻是以網(wǎng)址鏈接的形式嵌入,youtube則可直接上傳視頻,但也兼有轉(zhuǎn)發(fā)、鏈接等形式。的相關(guān)視頻構(gòu)成了運動中利益表達的重要交流資源,正是這些視頻把信息傳播給了更大范圍的行動者?!?〕
研究還發(fā)現(xiàn),在行動的實踐中,行動者建構(gòu)出了一套信息邏輯結(jié)構(gòu),包括:(1)符號與文本框架。文字是抗爭文本的基本形式,有關(guān)行動的基礎(chǔ)信息首先是通過文字表達出來的。如何建構(gòu)這些文字,是吸納更多支持者或行動者的一個條件 (也是手段),因而技巧性地利用文字表達,便是抗爭的一項重要策略。從研究成果來看,這些技巧有:標點符號的使用策略,比如對 “!”、“!!”等符合的技巧性使用。此外,行動者還往往偏愛那些“精悍的文本評論”(brief textual comments),態(tài)度鮮明、表達簡明?!?〕(2)多樣化的抗爭文本。除了文字外,行動者還廣泛地使用視頻、音樂等作為抗爭文本。圖文并茂、聲像兼有的抗爭文本帶有更為強烈的感染力?!?0〕在占領(lǐng)華爾街運動中,出現(xiàn)在twitter、youtub等上面的音樂就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動員作用?!?1〕同時,信息中的情緒也是一個重要的文本。當(dāng)這種情緒一旦以文字、圖片或視頻呈現(xiàn)出來,反過來,它自身便也構(gòu)成了一種文本?!?2〕人們被這種情緒所吸引、所感染,以此促成了行動的生成。(4)邀請關(guān)鍵人物。盡管有觀點認為,社會化媒體的閱讀邏輯是缺乏信息級聯(lián) (information cascades)的,〔13〕但更多的研究依然發(fā)現(xiàn)了這些重要人物舉足輕重的作用,比如信息流結(jié)構(gòu)中的“意見領(lǐng)袖”(opinion leadership)這一角色。Reicher在對倫敦騷亂的研究中注意到了這一點,他發(fā)現(xiàn),有影響力的人往往更能推動信息的擴散,也能吸引更多的參與者?!?4〕有觀點甚至認為,是意見領(lǐng)袖,而不是社會化媒體自身在促進和引領(lǐng)公民的政治參與?!?5〕也正是如此,比如在 twitter,行動者總是會以“@”加“關(guān)鍵人物”的方式來爭取更多的行動者或輿論關(guān)注。
據(jù)此,有研究把阿拉伯之春運動中的社會化媒體定位為“數(shù)字 (信息)的傳道者”(digital evangelists)、 “技術(shù)—現(xiàn)實主義者” (techno-realists)?!?6〕社會化媒體的確提供了強大的信息流。這些信息是可編輯的,因而也是動態(tài)的,可以不斷地推動抗爭話語的發(fā)展。但另一方面,人們并非是無條件地受到信息流的影響,對信息的接受、認同照樣構(gòu)成了選擇的可能條件。人們會跳過那些在他們看來是認無關(guān)緊要的、自身無法認同的信息?!?7〕
資源動員理論 (resource mobilization theory)強調(diào)抗爭行動或抗爭政治之所以成為可能的工具性資源,如媒介、資金或時間等?!?8〕在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的美國,媒體被認為是資源動員的一項重要資源?!?9〕
當(dāng)下,社會化媒體則是資源動員理論的又一次實踐,是行動者可被征用的平臺資源。Ortiz等人就指出,社會化媒體是一種虛擬的動員結(jié)構(gòu) (virtual mobilizing structure),將“個體的公民參與”(individual civic engagement)轉(zhuǎn)化為“公民的集體行動”,在這一過程之中,人們可以跨越時間與空間的限制來分享對行動事件的關(guān)注。〔20〕那些走上大街的抗爭政治之所以能夠發(fā)生,或者說,之所以可以更大規(guī)模的發(fā)生,正是因為社會化媒體在發(fā)揮作用。盡管導(dǎo)致抗爭行動發(fā)生的或者致使抗爭政治可能的因素往往是復(fù)雜的、不確定的、多樣性的,但不論如何,行動意識出現(xiàn)后將有一個從行動意識向行動實踐轉(zhuǎn)變的過程。社會化媒體使行動前的宣傳低成本化、便捷化,可以動員潛在的支持者或行動者,同時在線的交流等互動也可為行動提供“商計”的機遇。①這方面的研究例子:在沙特阿拉伯的女性駕駛權(quán)利 (Right-to-Drive)運動中,Agarwal等人給我們展示了行動者是如何通過社會化媒體動員了更多的行動者。他們認為,Al-Huwaider(沙特阿拉伯的一名女權(quán)主義行動者)在youtube上發(fā)布的視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如果沒有社會化媒體的出場,這次行動或許并不能引起國際社會的廣泛關(guān)注。參見Agarwal,Nitin,Merlyna Lim&Rolf T.Wigand.“Collective Action Theory Meets the Blogosphere:A New Methodology”〔C〕.In S.Fong et al.(Eds.).Networked Digital Technologies:Communications in Computer and Information Science.2011,136:224-239和Yuce,Serpil,Nitin Agarwal and Rolf T.Wigand.“Mapping Cyber-Collective Action among Female Muslim Bloggers for the Women to Drive Movement”〔C〕.In A.M.Greenberg,W.G.Kennedy & N.D.Bos(Eds.):Social Computing,Behavioral- Cultural Modeling and Prediction:Lecture Notes in Computer Science.Berlin:Springer Berlin Heidelberg.2013:331 -340.參加對于西班牙的憤怒人群如何走上街頭,Castan~eda認為,是這次行動中的領(lǐng)先人群通過twitter等社會化媒體以“A Real Democracy Now”來召集人群。參見Castan~eda,Ernesto.“The Indignados of Spain:A Precedent to Occupy Wall Street”〔J〕.Social Movement Studies.2013,11(06):309-319.。相對于以往的傳播媒介,社會化媒體的資源成本更低、傳播效率更高。在這個過程中,作為資源的社會化媒體被行動者征用,以此來表達他們的訴求并加強彼此的聯(lián)系,這才使得行動的大規(guī)模進行成為可能?!?1〕〔22〕
通常而言,社會資本 (social capital)即可提供各類社會資源的人際關(guān)系網(wǎng)絡(luò),對于抗爭行動來說,它是促成行動者聯(lián)合起來的一個條件?!?3〕這在于:一方面,行動者可通過個人社會資本拉攏或團結(jié)更多的潛在行動者,另一方面在于,社會資本可在行動中建立起來,以保證抗爭行動能夠維持下去。
但這種社會資本基于什么樣的結(jié)構(gòu)邏輯,西方學(xué)術(shù)界持不同的意見。筆者把他們概括為“強連結(jié)”與“弱連結(jié)”之辯。
弱連結(jié):在社會化媒體誕生之初,Lim認為這種在線抗爭的結(jié)構(gòu)是“弱”的人際聯(lián)系?!?4〕Bennett和Segerberg兩人的綜合性研究證明了這一點,他們區(qū)分了集體行動 (collective action)與連接行動(connective action),認為發(fā)生在社會化媒體語境中的行動不再具有以往的集體性特征,而不過是一種連接性的。前者高度組織化且每個行動者都有著集體身份,后者則僅是建立在網(wǎng)絡(luò)共享中,是極弱的一種人與人關(guān)系。這種網(wǎng)絡(luò)模式下,政治上的訴求仍然通過個人化的方式來表達和分享,只不過是借用了社會化媒體來迅速傳播,〔25〕〔26〕行動者之間的關(guān)系僅停于網(wǎng)絡(luò)交流,缺乏組織性,也缺乏延伸到線下的可能。
強連接:但在Ganesh和Stohl的研究中,組織化在數(shù)字化時代仍然是存在的?!?7〕他們通過分析美國各大城市的占領(lǐng)運動 (the Occupy Movement),提出了“后西雅圖” (post-Seattle)抗議模式,認為制度邏輯 (institutional logic)依然是抗議中的動力,這些邏輯包括了集體行動、連接行動、聚集行動 (aggregation)等,即行動者是存在組織或制度的,而并非是一種渙散關(guān)系。此外,還有的研究把行動者之間的在線關(guān)系表述為“蟻群”(ant colony),他們認為,每一個行動者類似于一只蟻,找信息線索時分頭行動,但根據(jù)這些線索又能很快地聚集在一起,存在明確的組織化分工?!?8〕這種關(guān)系并不弱。
如果僅從行動的表征來看,我們?nèi)匀粺o法在一個確切的意義上認定基于社會化媒體的行動者之間到底是“強連結(jié)”還是“弱連結(jié)”。社會化媒體在抗爭中不斷實踐,也不斷產(chǎn)出新的行動邏輯。筆者認為,如果拋開特定的案例,從整個宏觀結(jié)構(gòu)中來把握其中的社會資本,就會看到“強”與“弱”兩者之間的共存與張力。它們并不是非此即彼的,而是基于抗爭目標、對象等類別的不同而存在具體的差異。至于“弱連結(jié)”會不會是未來行動的走向,還有待更多的實證研究。
有學(xué)者這樣來形容社會化媒體:The network is global while events are local。〔29〕筆者將之譯為 “事雖有域,網(wǎng)則無邊”。他們認為,社會化媒體能夠通過多種途徑把人們的注意力迅速地聚集在一起,打破地域的限制,建構(gòu)起有別于傳統(tǒng)的且放大了的公共空間 (public sphere)——整合了線上的虛擬空間和線下的地理空間 (geographical space)。在分析twitter、facebook在2011年北非抗議中的角色與功能之時,Rennick把行動過程分為了兩個階段:前動員階段 (pre-mobilization phase)和集體行動階段 (collective action phase)。在前動員階段,人們把這些社會化媒體作為公共空間,并在行動中不斷開發(fā)空間——通過分享憤怒等情感來建構(gòu)共鳴框架——以此來吸引那些可能加入的非政治行動者(non - political actor)。〔30〕
社會化媒體為何能、又是如何建構(gòu)起公共空間的,同傳播的信息性質(zhì)分不開。相對于傳統(tǒng)媒體,在信息的生產(chǎn)和傳播方面,社會化媒體更能契合運動的內(nèi)容和基調(diào)。在占領(lǐng)華爾街運動的初期過程中,不同于傳統(tǒng)媒體的消極態(tài)度,社會化媒體更傾向表達和傳播積極的、贊揚的以及肯定的態(tài)度,認為運動是充滿生機的 (vibrant)?!?1〕這種認同讓行動者找到了歸屬感,更容易使他們聚集到twitter、facebook等這樣的社會化媒體中來。社會化媒體強化了他們之間的認同。這些有關(guān)不公平、或受壓迫的認同是抗爭政治的一個重要維度,也是不可忽視的動力源泉?!?2〕
社會化媒體的運行平臺是文本的,也是數(shù)字的。這既給社會科學(xué)的數(shù)字化研究帶來了便利,但也提出了技術(shù)上的挑戰(zhàn)?!?3〕
有關(guān)方法論上的探討,有的觀點認為可以充分發(fā)揮傳統(tǒng)研究方法 (問卷調(diào)查、訪談、實驗等)的優(yōu)勢,也有的認為數(shù)字平臺是一個的新的研究領(lǐng)域,因而也需要發(fā)展出新的研究方法?!?4〕方法論以及具體研究方法的選擇呈現(xiàn)出了多樣化的局面。大致如下幾種。
大數(shù)據(jù)不依附于從總體中抽樣。社會化媒體的平臺技術(shù)使“普查”成為了可能,這可能給定量研究帶來一場意料之外的變革。在確定事件對象后,通過關(guān)鍵詞檢索或后臺數(shù)據(jù)提取,可以獲得大數(shù)據(jù)的總體性數(shù)據(jù)。在這類研究方法那里,省去了抽樣、推論等,甚至還可能省去因果推斷,而只關(guān)注數(shù)據(jù)之間的相關(guān)關(guān)系。有研究在這方面做出了嘗試,比如利用twitter平臺對英格蘭騷亂的分析,〔35〕以及騷亂過程中,警方、社會組織及社會個人是如何使用twitter來應(yīng)對或回應(yīng)騷亂的?!?6〕①這方面的嘗試還包括但不限于:華盛頓大學(xué)信息系對研究阿拉伯之春運動的研究,使用了超過三百萬條twitter上的tweets,千兆字節(jié) (gigabytes)的youtube視頻,以及上千條博客日志 (blog posts)。來源:美國華盛頓大學(xué)學(xué)術(shù)新聞網(wǎng)http://www.washington.edu/news/2011/09/12/new-study-quantifies-use-of-social-media-in-arab-spring,訪問時間:2013-11-14)??梢灶A(yù)測,這將是未來社會科學(xué)研究的一個增長點。
內(nèi)容分析是大多數(shù)研究者的選擇。分析工具包括文字的修飾、詞性、詞頻,以及對聲像的選用等。Tonkin等學(xué)者便選擇了內(nèi)容分析法來研究倫敦騷亂,以“l(fā)ondonriot”、“riotcleanup”等關(guān)鍵詞進行搜索和收集。他們編碼的內(nèi)容包括tweets②指用戶在twitter上發(fā)布的內(nèi)容,通常被翻譯為“推文”。同理,retweet則是指轉(zhuǎn)發(fā)的推文。和retweets的文本結(jié)構(gòu),如名詞、形容詞的使用,以及發(fā)布者 (或轉(zhuǎn)發(fā)者)的地理位置等信息。〔37〕但同時,他們也發(fā)現(xiàn)事后的資料 (twitter文本)是受到技術(shù)限制的,比如運營商的服務(wù)器超載 (server load)就可能致使收集的范圍并不能完全覆蓋總體。Shirazi在非洲動亂和運動中,以來自博客、twitter和facebook等社會化媒體的波斯語 (Farsi)和阿拉伯語 (Arabic)3635個信息數(shù)據(jù)為例進行了內(nèi)容分析。內(nèi)容分析有文字的,也有視頻的。〔38〕其中,他們以1100個視頻為例,分析了它們的類型、風(fēng)格、內(nèi)容來源及質(zhì)量 (production quality)來呈現(xiàn)行動者的話語邏輯。
這里的個案并不是指一項行動事件,更確切地來說,是將行動的特定行動者作為分析對象,以呈現(xiàn)出一個行動者的行動全景。通過這樣的研究,可以觀察到個體是如何策略性地行動,還能觀察到他(她)同其它行動者、支持者、抗爭對象以及整個外部環(huán)境是如何互動的。因此,它也被有的研究采用。Agarwal等人在研究沙特阿拉伯的駕駛權(quán)利的文章中,就圍繞女權(quán)運動者Al-Huwaider為中心,以此為一個案例來分析她發(fā)布的youtube視頻?!?9〕〔40〕但這樣的個案研究也有不足,或者說存在一個限定性的條件,那就是分析的個案是否具有足夠的代表性或特殊性。這也是采用個案研究較少的原因??峙抡侨绱?,他們又通過收集300位個人博客 (使用英語書寫的穆斯林女性)再次分析了此次運動?!?1〕
前面的這三種常見研究方法,都是基于線上而進行的,即研究資料來自于作為平臺的社會化媒體。但抗爭政治的實踐發(fā)生于線下,線上與線下并不是斷然分開的?!?2〕有學(xué)者通過在行動現(xiàn)場的 (參與式或非參與式)田野觀察發(fā)現(xiàn),即使是在行動的進行過程中,社會化媒體也從未遠離現(xiàn)場,行動者通過手機APP或WEB實時發(fā)布抗爭消息,線上與線下是一個相互建構(gòu)的動態(tài)過程。這方面的探索有Ganesh和Stohl兩人通過參與式的觀察和76份訪談,對美國各大城市占領(lǐng)運動的分析,〔43〕以及Castan~eda在巴塞羅納以非參與式的方法對西班牙“憤怒的人群”抗議運動的過程呈現(xiàn)?!?4〕
圖1 不同研究方法的優(yōu)勢與劣勢比較
但事實上,早在2011年的英格蘭騷亂發(fā)生后,社會科學(xué)的研究者們普遍因技術(shù)受限,在方法上感受到了挑戰(zhàn)。除了宏大數(shù)據(jù)的收集成本等限制因素之外,研究人力成本也是一個問題。筆者在回顧這些研究中發(fā)現(xiàn),涉及到具體資料收集和分析的,很少有學(xué)者單獨完成的。社會化媒體在時間問題上也是受限的。在對非洲動亂和運動的研究中,Shirazi承認,資料的時間受限是一個必須面對的遺憾?!?5〕正是如此,研究者無法把握運動發(fā)生在社會化媒體前后的邏輯聯(lián)系,只能在既定的材料中挖掘出相應(yīng)的信息。首先是因為社會化媒體自身便是一個新興產(chǎn)品,有它的時間性,無法在技術(shù)上往回追;其次,在一次運動或抗爭中,社會化媒體也絕非資源媒介的全部內(nèi)容。此外,社會化媒體用戶使用語言的多元性也是資料收集的一個難題,人們對事物的表達用語是存在差異的,以某個某些詞匯作為關(guān)鍵詞來搜索并不能保證涵蓋了既定的總體。正因如此,研究者對研究方法的選擇,不僅是個人偏好或路徑依賴的問題,也是一個基于資源與效率的平衡過程,這是因為,這些方法在技術(shù)性難度、成本與解釋力之間存在一對張力,見圖1。盡管如此,Reicher等人還是堅持認為,除了深入的實證研究(in-depth empirical study)外,別無他法來能夠呈現(xiàn)行動的完整面貌?!?6〕
社會化媒體是否在影響抗爭行動,它們的角色如何,兩者的關(guān)系又是怎么樣的。在西方的研究中,有的學(xué)者對此持懷疑或不確定的態(tài)度?!?7〕但更多的研究則支持了這樣的論斷:社會化媒體在抗爭行動中發(fā)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與功能,不僅于此,還建構(gòu)出了新的行動邏輯,包括 (1)社會化媒體是新的信息流,為行動者提供即時的行動信息;(2)社會化媒體是資源動員理論的一次實踐,作為一種新興的媒介資源,它使得大街上的行動成為了可能;(3)社會化媒體提供行動的社會資本,盡管西方學(xué)術(shù)界對此存在“弱連接”與“強鏈接”的分歧,但它建構(gòu)或重建了行動中的社會資本;(4)社會化媒體建構(gòu)起政治的公共空間,相較于傳統(tǒng)媒體,它更能包容行動的對抗性,等等。
在方法論及具體研究方法方面,他們大多以案例分析、內(nèi)容分析、實證 (大)數(shù)據(jù)、參與或非參與式觀察等方法為主。這既呈現(xiàn)了方法論的多元化,但事實上,又是受技術(shù)限制的。
應(yīng)該說,目前國外的研究回答了當(dāng)下社會化媒體與抗爭行動的基本問題。但從現(xiàn)有的研究來看,對于兩者的邏輯結(jié)構(gòu)仍顯模糊,在方法方面也稍顯吃力。筆者認為,對于社會化媒體與抗爭政治兩者的研究,要走出“技術(shù)決定論”,既要認識到社會化媒體給抗爭政治提供的技術(shù)支持、政治機遇,但又要認識到問題的根本解決還是要回到線下的實體政治中。技術(shù)無法解決根源,原因在于:(1)社會化媒體的出現(xiàn),在技術(shù)上使這樣一些抗爭成為可能,以低成本、便捷的形式運作,但這并不意味著可以替代線下或傳統(tǒng)的組織結(jié)構(gòu);(2)對于英美國家來說,這些大量的抗爭行動,盡管一方面表明了國家應(yīng)對抗爭力量與運動制度化能力,但同時,具體的抗爭條件仍根源于社會問題,特別是長期難以緩解且在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愈加顯著的社會經(jīng)濟不平等、失業(yè)等尖銳矛盾。同時,也要走出“技術(shù)限制論”,對于研究者而言,目前的研究方法固然受到了技術(shù)的一些限制,但可以通過多元化的方法以及多學(xué)科的相互借鑒 (或合作)來走出這種限制——事實上也走出了“學(xué)科溝壑”困境。面對社會化媒體框架之下抗爭行動機制,如果學(xué)術(shù)界怯于技術(shù)的困境或限于傳統(tǒng)的研究方法 (或單一學(xué)科),都不利于探索這一次網(wǎng)絡(luò)信息技術(shù)大變革為政治社會帶來的巨大影響。
除此之外,本文還認為,目前的研究還有未涉及到或研究不充分的領(lǐng)域,也即帕森斯意義的“剩余范疇”——同時,也是未來的可能走向:(1)走出“單向度文本”:對抗爭對象的研究。目前來看,還缺乏對抗爭行動對象的研究,如政府、銀行或其它類型的公共部門或利益集團,而是局限于“單向度文本”。國家是影響 (社會)抗爭的根源,也是其重要變量?!?8〕事實上,在這股社會化媒體的浪潮中,被吸引的不僅是作為個體的公民、NGO,還有國家的公共部門。在英國,政府部門(特別是警察)已在使用包括twitter等Web2.0產(chǎn)品。〔49〕美國聯(lián)邦政府也是如此,他們還主動以可能的方式爭取人們的政治參與?!?0〕相反,來自中國的不少研究經(jīng)驗則在一定程度上考慮到了政府在抗爭政治中的行為與邏輯。(2)對搭便車 (free riding)行為的研究。不付成本,而坐享他人之利,這是集體行動中一個亙古尤新的困境?!?1〕社會化媒體固然方便了人們的行動,通過對抗爭內(nèi)容的評論或轉(zhuǎn)發(fā),都可以支持行動的進程。但反過來,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人們的現(xiàn)實行動,認為只需要評論或轉(zhuǎn)發(fā)就可以省去線下的實踐了,成為只言說而不缺乏行動的人,搭便車的倫理困境降低,搭便車的可能性將更大。 (3)對行動出現(xiàn)與演變的預(yù)測。根據(jù)對社會化媒體的信息觀察,特別是當(dāng)一件突發(fā)事件爆發(fā)之時,對人們的線上言語行動和線下實際行動的可能性作出判斷和預(yù)測,可以及早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病癥。但目前的研究還較為缺乏預(yù)測和建模的能力?!?2〕
回到中國,學(xué)術(shù)界對該領(lǐng)域的研究在2013年以來進入了“倦怠期”,研究的高產(chǎn)期 (2011—2013)已經(jīng)過去?!?3〕同時,即使是在研究興盛時期,有關(guān)社會化媒體與抗爭行動的研究也甚少,更無建構(gòu)出統(tǒng)一的理論模型的跡象。在筆者看來,限制這一研究現(xiàn)狀的因素至少涉及到:(1)除新聞學(xué)、傳播學(xué)、市場營銷等學(xué)科外,對于政治學(xué)、社會學(xué)等其它基礎(chǔ)學(xué)科來說,社會化媒體仍然還是一個新生事物;(2)中國語境下,有關(guān)訴求或抗爭的行動首先面臨合法性的困境,以集體形式來表達抗爭的可能性很小,而是以個體維權(quán)為主;(3)縱然是民工、出租車司機等群體為爭取權(quán)益而組織起集體行動,受知識構(gòu)成等限制,也較少使用到社會化媒體,但從近年南方沿海城市的民工抗爭,這種情況已在發(fā)生變化;(4)社會化媒體技術(shù)在不斷演變與升級中,導(dǎo)致相關(guān)的學(xué)術(shù)話語的前后變化乃至不一致。但盡管如此,不僅社會化媒體作為行動結(jié)構(gòu)在影響 (個體或集體)抗爭的事實仍然存在,在將來還有擴大的趨勢?,F(xiàn)有的研究并不充分,相反,大眾媒體的報道、分析卻有后來居上的趨勢。但深入的、確切的研究仍舊依靠學(xué)術(shù)研究來完成。相較于國外 (英美、中東等)的研究經(jīng)驗——研究方法的多樣性,國內(nèi)還尚未充分使用內(nèi)容分析、田野觀察以及大數(shù)據(jù)研究等多樣的方法。這是可以向國外研究借鑒的方面。同時,我們還較為缺乏來自政治學(xué)、社會學(xué)等基礎(chǔ)社會科學(xué)對該議題的專業(yè)回應(yīng)。此外,我們也理應(yīng)主動識別出國外研究的不足,諸如對政府方面關(guān)注不足、學(xué)科交叉和理論交流缺乏等,并以此來審視自身的研究。
〔1〕Harrison,Teresa& Brea Barthel.“Wielding New Media in Web 2.0:Exploring the History of Engagement with the Collaborative Construction of Media Products”〔J〕.New Media & Society.2009,11(06):155 -178.
〔2〕〔38〕〔45〕Shirazi,F(xiàn)arid.“Social Media and the Social Movements in the Middle East and North Africa:A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J〕.Information Technology & People.2013,26(1):28 -49.
〔3〕Parsons,T.The Structure of Social Action〔M〕.New York:Free Press.1968:17.
〔4〕Segerberg,Alexandra& W.Lance Bennett.“Social Media and the Organization of Collective Action:Using Twitter to Explore the Ecologies of Two Climate Change Protests”〔J〕.Communication Review.2011,14(3):197 -215.
〔5〕〔26〕〔42〕Bennett,W.Lance& Alexandra Segerberg:“The Logic of Connective Action.Information”〔J〕,Communication& Society.2012,15(06):739-768.
〔6〕〔22〕〔40〕Agarwal,Nitin,Merlyna Lim & Rolf T.Wigand.Web 2.0 Technologies and Democratic Governance:Public Administration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M〕.New York:Springer Science+Business Media New York.2012:99-123.
〔7〕Amin,Ansari.“The Role of Social Media in Iran's Green Movement(2009-2012)”〔J〕.Global Media Journal:Australian E-dition.2012,6(2):1-6.
〔8〕〔11〕Thorson,Kjerstin,Kevin Driscoll,Brian Ekdale,Stephanie Edgerly,Liana Gamber Thompson,Andrew Schrock,Lana Swartz,Emily K.Vraga& Chris Wells.“Youtube,Twitter and the Occupy Movement:Connecting Content and Circulationpractices”〔J〕.Information,Communication & Society.2013,16(3):421–451.
〔9〕Tonkin,Emma,Heather D.Pfeiffer and Greg Tourte.“Twitter,Information Sharing and the London Riots?” 〔J〕.Bulletin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2,38(2):49-57.
〔10〕〔53〕羅東.“性話語”是弱者的又一件武器:中國微博語境下的抗爭表達與訴求研究〔J〕.香港社會科學(xué)學(xué)報,2013,秋冬號:33-67.
〔12〕〔41〕Yuce,Serpil,Nitin Agarwal and Rolf T.Wigand.“Mapping Cyber-Collective Action among Female Muslim Bloggers for the Women to Drive Movement”〔C〕.In A.M.Greenberg,W.G.Kennedy& N.D.Bos(Eds.):Social Computing,Behavioral-Cultural Modeling and Prediction:Lecture Notes in Computer Science.Berlin:Springer Berlin Heidelberg.2013:331-340.
〔13〕Hong,Sounman.“Online news on Twitter:Newspapers’Social Media Adoption and Their Online Readership”〔J〕.Information Economics and Policy.2012,24?(06):69-74.
〔14〕〔46〕Reicher,Stephen.“Reading the Riot Actors”〔J〕.New Scientist.2011,211(06):30 -31.
〔15〕Park,Chang Sup.“Does Twitter Motivate Involvement in Politics?Tweeting,Opinion Leadership,and Political Engagement”〔J〕.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2013,29(06):1641 -1648.
〔16〕Comunello,F(xiàn)rancesca& Giuseppe Anzera.“Will the Revolution be Tweeted?A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Understanding the Social Media and the Arab Spring”〔J〕.Islam and Christian– Muslim Relations.2012,23(06):453-470.
〔17〕Schumann,Sandy,Olivier Klein & Karen Douglas.“Talk to Act:How Internet Use Empowers Users to Participate in Collective Actions Offline”〔C〕.In M.Bang& E.L.Ragnemalm(Eds.).Persuasive Technology.Design for Health and Safety Lecture Notes in Computer Science.Berlin:Springer Berlin Heidelberg.2012:79 -89.
〔18〕Jenkins,J.C.“Resource Mobilization Theory and the Study of Social Movements” 〔J〕.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1983,91(01):527-553.
〔19〕趙鼎新.集體行動、搭便車理論與形式社會學(xué)方法〔J〕,社會學(xué)研究,2006,(1).
〔20〕Ortiz,David G.& Stephen F.Ostertag.“Katrina Blogger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Collective Civic Action:The Web as a Virtual Mobilizing Structure”〔J〕.Sociological Perspectives.2014,57(01):52 -78.
〔21〕Lim,Merlyna.“Clicks,Cabs,and Coffee Houses:Social Media and Oppositional Movements in Egypt(2004-2011)”〔J〕.Journal of Communication.2012,62(2):231-248.
〔23〕Sturtevant,Victoria.“Reciprocity of Social Capital and Collective Action”〔J〕.Community Development.2006,37(01):52-64.
〔24〕Lim,Merlyna.“Global Muslim Blogosphere:Mosaics of Global-Local Discourses” 〔C〕.In M.McLelland& G.Goggin(Eds.).Internationalizing Internet Studies:Beyond Anglophone Paradigms.London:Routledge.2009:178 –195.
〔25〕Segerberg,Alexandra& W.Lance Bennett.“Social Media and the Organization of Collective Action:Using Twitter to Explore the Ecologies of Two Climate Change Protests”〔J〕.Communication Review.2011,14(3):197 -215.
〔27〕Ganesh,Shiv & Cynthia Stohl.“From Wall Street to Wellington:Protests in an Era of Digital Ubiquity”〔J〕.Communication Monographs.2013,80(06):425 -451.
〔28〕Banerjee,Soumya & Nitin Agarwal.“Analyzing Collective Behavior from Blogs Using Swarm Intelligence”〔J〕.Knowledge and Information Systems.2012,33(06):523 -547.
〔29〕Pereira,Gilberto Corso,Maria Célia Furtado Rocha& Alenka Poplin.“E -Participation:Social Media and the Public Space”〔J〕.Lecture Notes in Computer Science.2012,7333(1):491 –501.
〔30〕Rennick,SarahAnne.“Personal Grievance Sharing,F(xiàn)rame Alignment,and Hybrid Organisational Structures:the Role of Social Media in North Africa's 2011 Uprisings”〔J〕.Journal of Contemporary African Studies.2013,31(06):156 -174.
〔31〕DeLuca,Kevin M.,Sean Lawson& Ye Sun.“Occupy Wall Street on the Public Screens of Social Media:The Many Framings of the Birth of a Protest Movement”〔J〕.Communication,Culture & Critique.2012,5:483 –509.
〔32〕Zomeren,Martijn Van,Tom Postmes,Russell Spears,Karim Bettache.“Can Moral Convictions Motivate the Advantaged to Challenge Social Inequality?Extending the Social Identity Model of Collective Action”〔J〕.Group Processes& Intergroup Rela-tions.2011,14(06):735 -753.
〔33〕Duttona,William H.“The Social Shaping of Digital Research” 〔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cial Research Methodology.2013,16(03):177-195.
〔34〕Edwardsa,Adam,William Housleya,Matthew Williamsa,Luke Sloana& Malcolm Williamsa.“Digital Social Research,Social Media and the Sociological Imagination:Surrogacy,Augmentation and Re-orientatio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cial Research Methodology.2013,16(03):245-260.
〔35〕Proctera,Rob,F(xiàn)arida Visb& Alex Vossc.“Reading the Riots on Twitter:Methodological Innovation for the Analysis of Big Data”〔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cial Research Methodology.2013,16(03):197 -214.
〔36〕Procter,Rob,Jeremy Crump,Susanne Karstedt,Alex Voss& Marta Cantijoch.“Reading the Riots:What were the Police doing on Twitter?”〔J〕.Policing and Society.2013,23(06):413 -436.
〔37〕Tonkin,Emma,Heather D.Pfeiffer and Greg Tourte.“Twitter,Information Sharing and the London Riots?”〔J〕.Bulletin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2,38(2):49-57.
〔39〕〔52〕Agarwal,Nitin,Merlyna Lim & Rolf T.Wigand.“Collective Action Theory Meets the Blogosphere:A New Methodology”〔C〕.In S.Fong et al.(Eds.).Networked Digital Technologies:Communications in Computer and Information Science.2011,136:224-239.
〔43〕Ganesh,Shiv & Cynthia Stohl.“From Wall Street to Wellington:Protests in an Era of Digital Ubiquity”〔J〕.Communication Monographs.2013,80(06):425 -451.
〔44〕Castan~eda,Ernesto.“The Indignados of Spain:A Precedent to Occupy Wall Street”〔J〕.Social Movement Studies.2013,11(06):309-319.
〔47〕Olorunnisola,Anthony A.& Brandie L.Martin.“Influences of Media on Social Movements:Problematizing Hyperbolic Inferences about Impacts”〔J〕.Telematics and Informatics.2012,30:275 –288.
〔48〕Nette,J.P.“The State as a Conceptual Variable”〔J〕.World Politics.1968,20(4):559 -592.
〔49〕Crump,Jeremy.“What Are the Police Doing on Twitter?Social Media,the Police and the Public” 〔J〕.Policy & Internet.2011,3(04):1-27.
〔50〕Wigand,F(xiàn).Dianne Lux.“Tweets and Retweets:Twitter Takes Wing in Government” 〔J〕.Information Polity.2011,16(03):215-224.
〔51〕Olson M.The logic of collective action〔M〕.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65:5-15.
(責(zé)任編輯:謝蓮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