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衛(wèi)華
職業(yè)學校的學生在走入職校前,受應試教育的影響,習慣了教師的灌輸式教學,進入職業(yè)學校后,突然沒有了升學壓力,在自主學習的環(huán)境下,一時無所適從,反而影響了學習效果。針對這種現象,本文便以計算機教學為例,以學生感興趣的網絡為背景,探討網絡環(huán)境下的計算機課堂教學模式。
一、計算機課堂教學的特點
進行計算機課堂教學要具備兩方面要素:一是硬件環(huán)境,主要指基礎設施,如計算機、網絡教室、校園網、互聯網等等;二是網絡學習軟件,如網絡微課,在線視頻教程等。將網絡作為教學的工具、資源與環(huán)境,既要注重教師駕馭網絡的能力,也要注重教師教學設計的跨度,教師在計算機教學過程中不僅要考慮如何教,還要考慮如何利用網絡讓學生主動參與,自主獲取知識技能。
二、網絡環(huán)境下計算機課堂教學模式的優(yōu)點
1.傳統(tǒng)學習與網絡學習實現了優(yōu)勢互補
傳統(tǒng)教學以班級為單位,師生間面對面地交流,可以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便于教師組織整個教學過程。在網絡環(huán)境模式下,計算機課堂是一種開放課堂,是多種信息的海洋,網絡上有海量的網絡視頻教學資源、網絡課件、專業(yè)學習欄目等,學習資源圖文并茂、音形兼?zhèn)?、豐富多彩,能夠極大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而教師也能夠時刻關注學生的言談舉動、情緒變化,這對師生間的信息互動和情感溝通也極為有利。
2.有利于學生間的協作學習
傳統(tǒng)教學是在教師的指引下進行個別化學習,每個學生都只需要完成教師布置的任務,不但學習過程單調,而且一個教師要面對幾十個學生,工作量太大。而網絡學習具備多樣化的網絡元素、圖文并茂的教學內容、優(yōu)美的背景音樂,學生在這種相對寬松的環(huán)境中容易打開思路,提高學習效率。通過網絡工具,每個學生的身份可以隨時轉變,成為提問者、解答者、輔導者、監(jiān)督者等,教師也可以參與其中并適時評點、指導。這種協作式的學習不僅有利于師生互動,而且可以使學生保持濃厚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率,還可以實現資源與信息的共享。
3.網絡環(huán)境下的授課,可實現同一知識點多次重復
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下,教師講課是一遍過,學生有聽不明白的地方,有時也不愿意問。在網絡教學中,教師的課件可以保存,學生對于自己不懂的地方,可以找來課件反復播放、反復揣摩,進行自主學習。
三、網絡環(huán)境下計算機課堂教學模式的設計
1.利用網絡環(huán)境實現計算機課堂教學的多樣性
計算機課程是一門理論與實踐操作緊密聯系的課程,內容涉及到音頻、視頻、圖形、動畫、文本等多媒體元素,人機交互,操作性很強。在日常教學中,教室中要有多媒體視聽設備,比如幻燈投影設備、計算機等等。在教室的布置上可以相對自由些,以小組為單位,桌椅與計算機的排列以方便小組成員間交流為目的,布置成若干矩形或弧形。鑒于課下師生間、生生間進行交流時思維反而比課堂上更活躍,可以建立一個班級網,進一步創(chuàng)設若干版塊,使學生能夠運用其功能進行協作學習、討論、反饋、評價,教師也可以通過班級網對學生進行學習任務檢測與管理、評點與輔導等。
2.創(chuàng)設豐富的教學內容,使學生樂學
生動的課堂環(huán)境可以使學生注意力高度集中,激發(fā)強烈的求知欲望。教師可以發(fā)揮計算機學科本身的優(yōu)勢,依托網絡,利用圖畫、聲音等元素刺激學生視聽。此外,教師可以創(chuàng)設學生熟悉的自然與社會情境,將問題隱含其中,使學生自己發(fā)現、提出并解答問題。通過這一系列過程,可以鍛煉學生思考與分析問題的能力,使學生從自身體悟中獲取知識。
3.利用網絡環(huán)境,實現教學內容、學習任務共享,提高效率
首先教師可以根據教學進度,參考學生喜聞樂見的話題來確定學習主題,再通過網絡平臺在線發(fā)布主題與分配任務。網絡資源豐富、信息量大,所以要注意:第一,主題的外延要寬廣,貼近學生生活并具有現實意義,學生才會有興趣并有所創(chuàng)新,這對其生活和日后發(fā)展也會有幫助。第二,在分配學習任務時要考慮學生不同的知識層次和操作能力,即有針對性。學習任務可以是解決問題、專題研究、個案設計等等,要易于分解,注重小組協作。在小組活動中,教師可以隨時參與進來聆聽、指導并提出建議。
4.建立多種評價機制,利用網絡環(huán)境使學生分享、自評、互評
學習評價是對課堂學習的全過程衡量、測定并給出價值判斷。網絡環(huán)境下,每個學生的學習任務都可以實現共享,在最短的時間內,學生不僅可以自我評價,還可以對他人、對協作小組、對整個學習主題進行評價,并從評價的過程中對知識自覺地總結與提煉。具體評價機制可以由學生自己創(chuàng)設,如成果評定法、考卷測試法、學習過程綜合評價法等等。
(責編 陳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