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芬
上學遲到一直是幼小銜接中的一個重要問題,隨著孩子升小學時間的臨近,越來越多的家長開始擔憂孩子對將來小學生活的適應問題。由于小學與幼兒園的作息時間存在著很大的差異,特別是早上入校的時間提早很多,家長們擔憂孩子上小學會遲到也實屬正常。在幼兒園給予孩子“8點~8點40分”這樣極其充裕的入園時間的情況下,還是有很多的幼兒無法準時入園,遲到現(xiàn)象頻頻發(fā)生??梢姡胄W前就開始增強幼兒準時入園的意識是很有必要的。如何解決幼兒入園晚這一問題呢?為此筆者借助《總是遲到的嘟嘟》這一故事教學活動的展開與推進,從故事延伸到生活,從他人遷移到自己,推動幼兒在一系列活動的參與過程中自我解決問題。
《總是遲到的嘟嘟》講述的是一個經常遲到而且在遲到時總是推卸責任、責怪他人的小男孩的故事。其故事內容與我們身邊真實版遲到現(xiàn)象不謀而合。于是筆者仔細研讀、精心設計,用一連串的問題引導和推動幼兒去發(fā)現(xiàn)思考、去尋找探索,在他們主動追找遲到根源的過程中遷移自己的生活經驗,層層推進、深入理解故事內容。
一、剝筍式故事教學,遲到追因巧遷移
(一)借助故事遷移 領悟遲到原因
在閱讀故事時,筆者發(fā)現(xiàn)班級里有許多個“嘟嘟”,不管是思想上還是行為上都極其相似。在仔細分析作品的主題及其與具體描述的關系后,筆者把活動的目標制定為兩點:一是通過對故事的討論讓幼兒領悟到經常遲到的根本原因;二是體驗歸咎于別人與改正自我兩種態(tài)度及行為的不同結果。隨著故事內容的展開,遷移到現(xiàn)實生活中,尋找自身或是身邊幼兒遲到的原因。
話題一展開,幼兒們就眾說紛紜,有歸咎于他人的,有看表面現(xiàn)象的,也有真正發(fā)現(xiàn)問題的,如:賴床、吃飯慢、走路慢、鬧別扭等等。在這一條條原因面前,那些遲到的幼兒悄悄地對號入座,開始領悟到自己遲到的原因。
(二)提高思想認識 改變實際態(tài)度
解決遲到現(xiàn)象,不僅要從種種具體問題入手,更要從認識和態(tài)度這一根本問題入手。把遲到的原因歸咎于他人或某個具體問題往往是幼兒容易產生的想法。因此,在活動中筆者緊緊抓住認識和態(tài)度這一關鍵點和幼兒一起展開一連串剝筍式的討論。
1.剝外層——到底是誰錯
在講述故事前半部分后,筆者引導幼兒說一說嘟嘟三次遲到后的回答。并針對嘟嘟的三次回答展開分析:第一天是媽媽騎車太慢所以嘟嘟才遲到的嗎?第二天是爸爸喊嘟嘟太晚所以嘟嘟才遲到的嗎?第三天是鬧鐘太輕所以嘟嘟才遲到的嗎?嘟嘟三次都說“不是我的錯”,你覺得他講得對嗎?為什么?在這一連串的問題討論后孩子的回答得到統(tǒng)一,都認為遲到是嘟嘟自己的錯,不能怪別人。同時通過故事中同學們的偷笑和嘟嘟漲紅臉的表現(xiàn)感受到了遲到是不對的,遲到還怪別人更不對。這讓像嘟嘟一樣遲到的幼兒感同身受,聯(lián)系到自己身上。
2.剝里層——怎樣不遲到
在講述故事后半部分后,和幼兒一起探討:嘟嘟后來為什么沒有遲到了?通過討論“不遲到后嘟嘟心情的改變”,聯(lián)系到“嘟嘟行為上的改變”,最終回歸到“嘟嘟思想態(tài)度上的改變”。經過這一連串思想的碰撞使幼兒深深地體會到:“要想不遲到,只有改變自己。” 與此同時,筆者抓住時機引導幼兒討論具體的做法,特別請每天都早到園的幾個幼兒介紹他們的做法,將成功經驗進行共享。
二、推進式生活延伸,遲到現(xiàn)象巧解決
潘潔教授說過:從課程內容講,教育要從兒童的生活出發(fā),要將幼兒直接經驗、生活實踐看成最重要的課程資源。每個幼兒都帶著自己的經驗、靈性、興趣和思維參與教育活動,是課程活動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于是筆者反思教學活動的整個過程,發(fā)現(xiàn)幼兒對于遲到問題的認識態(tài)度在教學活動中已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但這并不能真正解決問題。要從根本上解決遲到現(xiàn)象,必須從行為方面入手,創(chuàng)設相應的環(huán)境,引導幼兒做出正確行為并不斷強化。
(一)開展入園簽到活動,激發(fā)早入園行為
對于新鮮事物,孩子總是充滿了好奇,迫切地想靠近、去探索,并親身參與。同時,他們還特別喜歡模仿成人的行為,特別是那種只能大人參與完成的行為,更能激發(fā)他們的興趣和積極性。如:開學幼兒報到那天,請家長在報刊征訂清單上簽字時許多幼兒都爭搶著和大人搶簽名。針對這一特點,筆者進行了新嘗試——幼兒入園簽到。
每天筆者都會在家長園地上張貼一張“大二班準時入園簽到表”,到園的幼兒就可在簽到表上簽字,依照大家入園時間的順序在相應的序號那欄簽名。當筆者向本班幼兒提出這一方案時,立即得到了全體幼兒熱烈的響應,個個摩拳擦掌,興奮地議論起來。第二天,孩子們的表現(xiàn)令人出乎意料,有兩個孩子竟然比教師還早到園,并且已經在簽到表上簽上了自己的大名。不僅如此,當別的幼兒來園時他倆竟當起了引導員,提醒他們簽名。整個晨間活動,孩子們一直沉浸在自己簽到名的興奮之中,討論著、炫耀著、比賽著。直到早操音樂響起,第一天的入園簽到活動在孩子們的熱情參與中終于落下帷幕。沒簽到名的幼兒則滿臉失落,為自己的晚到行為后悔不已。第二天,簽名的現(xiàn)場更加壯觀:孩子們不僅在簽名處排起了長隊,而且有的孩子連書包都來不及放下,拿出鉛筆后就直接背回身上直至簽好名后才去找椅子放書包??上驳氖?,第二天的簽名人數(shù)明顯比第一天增多。隨著活動的開展,筆者和孩子們商量,根據天氣變暖的情況,逐漸地調整簽到截止時間,提早幼兒入園時間。
“入園簽到”的辦法顯然大大激發(fā)了幼兒早入園的積極性,并促使一些晚入園的幼兒在意識和行為上都得到了改變,化被動為主動,自發(fā)地早入園不遲到,從根本上解決遲到問題。
(二)多項活動正面引導,強化早入園行為
有學者說過:怪罪一個不認為自己有過錯的兒童是一種教育的禍害,我們最好不去追究犯有過錯的兒童,而是當著他的面,并在他的參與下恢復秩序,使其認清所發(fā)生的事情的性質,從中吸取教訓。筆者認為對于幼兒的錯誤行為(遲到),成人不應想著運用懲罰手段讓幼兒改正錯誤,而是引導、幫助幼兒做出正確的行為,并適時地給予獎勵,在“準時入園—獎勵—再準時入園—再獎勵”的良性循環(huán)中獲得正確行為的強化。因此,筆者設計了多項活動全面鋪開,運用多種獎勵方式,推動幼兒不斷強化準時入園行為,直至形成良好習慣。
1.“看誰跑得快”——印章接龍激早起
有一種水彩筆尾端是帶印章的,其圖案花樣繁多、生動可愛,深受幼兒的喜愛。筆者投其所好,設計了“看誰跑得快”印章表,每一個幼兒占一欄,準時到園的幼兒就能在自己專屬欄上印上一個自己喜愛的印章。“大拇指” “愛心” “笑臉” “兔子”在寫著幼兒名字的跑道上你爭我搶,孩子們時不時就呼朋引伴數(shù)印章比數(shù)量,比一比、賽一賽誰最先接近終點。為了激發(fā)幼兒堅持每天準時入園,又增設了一條規(guī)則:一周五天都準時入園的幼兒可在周五獲得一枚特別的“五角星”印章。隨著“五角星”印章的加入,幼兒準時入園的行為得到了堅持。隨著印章接龍隊伍的不斷延長,幼兒的自律自控能力隨之不斷提升,“小懶豬”“小懶蟲”都變成早起的“小公雞”了。
2.“爭當小迎賓”——小伙伴中立榜樣
得到他人的肯定和夸贊是每一個幼兒都喜歡的事。來自教師、父母或小朋友家長的夸獎往往能令他們樂上好長一段時間。結合我園的禮儀小標兵活動特開設了“爭當小迎賓”活動:每天請早到園的幾名幼兒身戴紅綢在班級門口迎接小朋友和家長,10分鐘為一輪直至晨間活動結束。在家長的夸獎聲中、小朋友的羨慕之下,早入園的幼兒更加堅持,晚入園的幼兒則努力提早時間爭當小迎賓。同時,每周二由我班承擔的幼兒園門口禮儀迎賓活動,則由堅持每天準時入園的幼兒來擔任,人員則按照簽到表上記錄的先后順序依次輪流。從班級到幼兒園,從一天到每天,孩子們在一次次的正強化下逐步養(yǎng)成準時入園的好習慣。
3.“快樂夸一夸”——科學表揚催強化
除了上述形式外,常用的口頭表揚、擁抱撫摸等動作表揚也不可缺少。但在運用這些獎勵措施時需時刻遵循以下三點原則。
(1)抓住時機,及時表揚
在表揚幼兒時要抓住理想的教育時機,及時給予表揚,以求達到最佳效果。作為表揚方,要善于發(fā)現(xiàn)時機、發(fā)揮主動權。如有一天,一直都遲到的彬彬終于準時入園了,雖然他只早到了1分鐘,但是對于他來說這已經是一個很大的進步,于是,筆者馬上迎上前去,拉住他的手摸摸他的腦袋用很快的語氣說:“彬彬,今天準時上幼兒園,進步嘍!恭喜你獲得了一枚大拇指!”在教師的表揚聲中他蹦蹦跳跳地去蓋印章了,為他日后準時入園習慣的養(yǎng)成打開一個良好的開端。
(2)把握分寸,適度表揚
在對幼兒實施表揚時,教師要準確把握表揚的“度”。過于夸張的表揚會導致幼兒飄飄然,盲目自大。因此,在表揚時首先要注意分寸適度。從幼兒的實際情況出發(fā)給予不同的表揚:“進步嘍”“比昨天早多了”“再早一點就能當上小迎賓了”“好樣的,堅持??!”等等。教師在發(fā)出表揚信號的同時,就給幼兒做出了下階段目標的提示。其次,表揚時要注意頻率適度。特別是對某個幼兒進行表揚時,并不是多多益善,泛濫的、空泛的表揚會失去其含義,降低效果。因此,表揚時應把握關鍵、恰到好處,注意其針對性和原則性。
(3)用之有方,有效表揚
表揚的形式各式各樣,有口頭表揚、有動作表揚、有實物表揚等等,但無論使用何種形式的表揚都要力求實效性。因此,在表揚幼兒時,教師首先要選擇適宜的環(huán)境。每個幼兒的個性不同,表揚時要仔細斟酌,選擇適合個體的表揚方式:如有的進行單獨面對面表揚,有的則在集體面前進行表揚,有的在談話中進行表揚,還有的需要在家長面前進行表揚等等。其次,表揚要具體。就是具體明確地指出幼兒值得表揚之處,具體現(xiàn)象具體對待。
從課堂學習到經驗遷移,從幫助他人到自我成長,孩子們從故事回歸到生活,并在一個個實踐活動中自我解決遲到問題。源于生活又回歸生活的教育往往更具有實效。從故事到生活,讓筆者深切地認識到:教師要樂于觀察、善于發(fā)現(xiàn)、勤于思考、勇于嘗試,才能成為幼兒學習的支持者、引導者和合作者。
(浙江省江山市城東幼兒園 324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