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領領
三種不同核苷酸藥物對乙肝患者的耐藥性研究
黃領領
目的分析三種不同核苷酸藥物拉米夫定、阿德福韋酯、恩替卡韋對乙型病毒性肝炎(乙肝)患者的耐藥性。方法120例慢性乙肝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隨機將其分為A組、B組、C組, 均為40例。A組患者給予拉米夫定治療, B組則給予阿德福韋酯治療, C組接受恩替卡韋治療, 累計治療2年, 觀察三種不同藥物對乙肝的耐藥性。結果A組服藥1年后21例患者出現(xiàn)耐藥性, 耐藥率52.5%, 2年后耐藥率為67.5%, A組患者耐藥率與B組(50.0%、65.0%)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與C組(5.0%、10.0%)對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三種核苷酸藥物中, 恩替卡韋有較高的治療優(yōu)勢, 在耐藥性方面有其較好的表現(xiàn), 但其費用相對較高, 在經(jīng)濟條件允許的條件下, 可建議乙肝患者恩替卡韋治療。
乙型病毒性肝炎;耐藥性;核苷酸;拉米夫定;恩替卡韋;阿德福韋酯
乙型病毒性肝炎(乙肝), 主要指由感染乙型肝炎病毒引發(fā)的相關疾病類型。據(jù)相關統(tǒng)計顯示, 在大部分發(fā)展中國家,乙肝有其較高的發(fā)病率, 全球范圍內(nèi)無癥狀攜帶乙肝病毒患者達2.8億左右, 我國約占46.42%[1]。大部分乙肝患者無顯著癥狀反應。目前核苷酸藥物是治療乙肝的主要手段, 但也有文獻提示, 部分核苷酸藥物在治療乙肝患者過程中可表現(xiàn)出一定的耐藥性, 影響治療效果[2]。為分析不同核苷酸藥物對乙肝患者的耐藥性, 本院對收治的120例慢性乙肝患者進行了研究, 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0年9月~2012年9月收治的120例慢性乙肝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將其分為A組、B組、C組, 均為40例。A組男28例, 女12例;年齡23~70歲,平均年齡(40.1±4.2)歲;服藥時間12~48個月, 平均服藥時間(26.4±1.2)個月。B組男30例, 女10例;年齡24~69歲,平均年齡(39.8±3.8)歲, 服藥時間11~50個月, 平均服藥時間(28.4±2.3)個月。C組男29例, 女11例;年齡22~71歲,平均年齡(41.2±3.0)歲, 服藥時間10~49個月, 平均服藥時間(29.1±1.9)個月。納入研究的三組患者在性別、年齡、服藥時間等資料的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對A組患者給予拉米夫定治療, 100 mg/次,1次/d;B組則給予阿德福韋酯治療, 10 mg/次, 1次/d;C組接受恩替卡韋治療, 0.5 mg/次, 1次/d, 均接受治療2年。
1.3 檢測方法 采用超高通能量液相芯片單核苷酸多態(tài)性(SNP)基因分型系統(tǒng), 配備耐藥基因檢測試劑, 對三組患者耐藥性進行檢測, 操作過程嚴格按照試劑及儀器使用說明書實施。
1.4 觀察指標 記錄三組患者治療1年與2年后耐藥率的變化情況。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A組服藥1年后21例患者出現(xiàn)耐藥性, 耐藥率52.5%, 2年后耐藥率為67.5%, A組患者耐藥率與B組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與C組對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三組乙肝患者治療1、2年后耐藥率變化對比[n(%)]
拉米夫定、阿地洛韋、泛昔洛韋均為較具代表性的抗病毒類核苷酸藥物, 可通過抑制HBV-DNA逆轉錄酶活性, 起到殺滅病毒的作用。有臨床研究以拉米夫定作為代表性的核苷酸藥物展開了藥性研究, 結果提示納入研究乙肝患者接受拉米夫定治療2年后, 其HBeAg轉陰率為27%, 3年后為40%[3], 表明拉夫米定在治療乙肝方面藥效顯著, 適宜臨床推廣。同時國內(nèi)也有文獻對拉夫米定進行隨機對照研究, 結果提示拉夫米定可限制患者HBV病毒的復制與增生, 促使其ALT(丙氨酸轉氨酶)水平恢復正常, 且治療1年后, 患者HBeAg轉陰率為10%, HBV-DNA轉陰率高達71%, 在乙肝治療方面藥效明顯[4]。
HBV是人體DNA病毒中的一種, 借助逆轉錄前的基因組作用而復制、增殖, 但其逆轉錄酶校正功能較弱, 在病毒基因復制過程中有較高的出錯率, 因此可能導致變異株的產(chǎn)生。通常來說, 乙肝患者病毒的突變會不同程度的削弱病毒的復制與增生能力, 但少部分情況下可能出現(xiàn)異?,F(xiàn)象, 即顯示出一定的耐藥性?;颊唛L期使用某種藥物, 造成藥物對乙肝病毒的抑制作用及消除能力弱化, 加之病毒基因變異,導致耐藥性產(chǎn)生[5]。一般可將乙肝患者的耐藥性分為表型、基因及臨床耐藥。臨床上對乙肝病毒耐藥性的處理, 主要通過規(guī)范用藥、應用耐藥率較低的藥物、聯(lián)合用藥等措施進行操作。本組研究結果提示, 三種不同核苷酸藥物中, 恩替卡韋耐藥率較低, 因此, 針對乙肝初治患者而言, 當出現(xiàn)耐藥情況時, 可選擇使用恩替卡韋藥物替代治療。
此外, 也有大量相關臨床實踐研究證實, 在乙肝病毒感染患者中采用聯(lián)合用藥的治療方式, 對耐藥性的控制有顯著作用, 但目前尚未推廣應用, 值得進一步研究。
綜上所述, 本組研究結果提示, 三種核苷酸藥物中恩替卡韋有較高的治療優(yōu)勢, 在耐藥性方面有其較好的表現(xiàn), 但其費用相對較高, 在經(jīng)濟條件允許的條件下, 可建議乙肝患者恩替卡韋治療。
[1] 羅燕, 洪國祜, 鄧蕊, 等.脫氧核苷酸鈉治療乙肝后肝硬化的療效分析.貴陽中醫(yī)學院學報, 2013, 35(4):115-117.
[2] 許愛民, 龍英, 姜升, 等.脫氧核苷酸鈉在急性乙肝的治療價值.臨床肝膽病雜志, 2005, 21(2):81-82.
[3] 石銘, 張靜.核苷酸藥物治療乙肝耐藥分析.現(xiàn)代預防醫(yī)學,2011, 38(11):2214-2216.
[4] 李延武.利用基因芯片技術研究乙肝病毒耐藥機制.現(xiàn)代中西醫(yī)結合雜志, 2012, 21(12):1303-1304.
[5] 徐丙發(fā), 秦侃, 范魯雁, 等.HBV對IFN-α產(chǎn)生耐藥性機制的研究進展.山東醫(yī)藥, 2011, 51(35):108-109.
10.14163/j.cnki.11-5547/r.2015.07.110
2014-11-05]
450061 鄭州市第六人民醫(yī)院藥物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