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飛(遼寧省有色地質局勘察研究院,遼寧 沈陽 110013)
膠遼金多金屬成礦帶萬寶成礦區(qū)找礦潛力分析
王 飛
(遼寧省有色地質局勘察研究院,遼寧 沈陽 110013)
摘 要:膠遼金多金屬成礦帶是遼寧地區(qū)主要的金銅多金屬礦化集中區(qū),區(qū)內已知金屬礦床多處,金屬種類有銅礦床,金礦床,鉬礦床,銅鉬礦床,鉛鋅礦床,鋅礦床,構成工業(yè)意義的有萬寶中大型斑巖鉬礦,沙窩溝構造蝕變巖型金礦床。
關鍵詞:膠遼金;多金屬;成礦;萬寶
膠遼金多金屬成礦帶位于環(huán)太平洋金環(huán)鴨綠江與太平哨兩條北東向大斷裂中間所夾持地帶的北東部。大地構造位置處于中朝準地臺,膠遼臺隆、營口—寬甸抬拱的東端。
1 地層。區(qū)域出露地層有遼河群于家堡子組、蓋縣組、震旦系釣魚臺組、南芬組,寒武系、奧陶系、侏羅系及第四系,地層總體走向北西向,其次為東西向。于家堡子組由云母片巖、變粒巖、花崗片麻巖組成,局部夾大理巖透鏡體和硼礦(化)體。該縣組由黑云母片巖、黑云變粒巖、角閃變粒巖組成,是沙窩溝金礦賦礦層。釣魚臺組由石英巖、石英砂巖組成。南芬組由頁巖、泥灰?guī)r組成。與下伏地層呈角度不整合接觸。寒武系下統(tǒng)為泥質灰?guī)r、頁巖、砂巖層;中統(tǒng)為原層白云質灰?guī)r、頁巖;上統(tǒng)以頁巖為主夾泥灰?guī)r、灰?guī)r等。與下伏地層平行不整合接觸。奧陶系下統(tǒng)為竹葉狀灰?guī)r,燧石結核灰?guī)r;上統(tǒng)為灰黑色灰?guī)r、白云質灰?guī)r整合于寒武系地層之上。侏羅系小嶺組由安山巖、安山質凝灰?guī)r、流紋質灰?guī)r組成,呈斷陷盆地不整合覆蓋在老地層之上。
2 構造。自前寒武紀以來,該區(qū)域至少經(jīng)歷四次復雜的構造熱事件,形成不同時期,不同性質,不同方向,不同規(guī)模的構造形跡。以北東向為主,中間夾持北西向次一級構造,應力特征以擠壓為主。北東向斷裂:該組以鴨綠江、太平哨斷裂最大、中間有劉湖溝、錯草溝、四道陽岔、高麗溝等次一級斷裂近于平行展布,北東向40°~50°舒緩波伏延伸,有一定的控礦作用。北西向斷裂:以萬寶—浪立盆—砂子溝為代表,走向310°~320°,使部分老地層逆沖斷巖層之上,斷裂內擠壓片理、透鏡體、糜棱巖較發(fā)育,斷裂延長15km以上,構造級別低于北東向斷裂,有一定控巖控礦作用。近南北向斷裂次之,多被脈巖充填,有控礦作用。褶皺構造為北西向,由西向東有楊木桿復背斜,曹家溝向斜、川溝背斜、沿背斜軸部有酸性小巖株侵位。
3 巖漿巖。區(qū)域內巖漿巖較發(fā)育,主要有燕山期石柱子花崗閃長巖、閃長巖、川溝花崗巖及各種脈巖類。石柱子巖體長軸呈北西向,長約18km,寬約7km,面積大于100km2,是一個深侵位——遭受中——淺剝蝕的小巖基。主要巖石類型有花崗閃長巖、二長花崗巖、堿性花崗巖和爆破角礫巖的復式巖體。巖石化學鈣堿指數(shù)為58.6,屬鈣堿性系列,里特曼指數(shù)δ2.18~2.66,巖體形成溫度約700℃,壓力為3kPa~5kPa,形成深度10km~15km,該巖體來源上地幔和下地殼硅鎂層,屬同熔型花崗巖。
1 斑巖型鉬礦床。萬寶源斑巖型鉬礦床在時間和空間上與燕山期石柱子花崗閃長巖體密切相關,燕山晚期隨著巖漿逐漸冷卻分異,構造巖漿多次活動,依次形成石英斑巖、閃長玢巖、煌斑巖脈和大量的礦液沿構造裂隙充填交代成礦。找礦實踐說明,石英斑巖形成后期的構造熱液活動是斑巖銅礦主要成礦期,主要是受北西向斷裂構造控制。
2 破碎蝕變巖型金礦床。與中生代陸相火山活動帶有關的蝕變巖型金礦可以作為該區(qū)域帶的主攻礦床類型之一。其中燕山期以來發(fā)育形成的北東和北西向兩組區(qū)域性斷裂是重點。據(jù)有關資料分析,前者連續(xù)性好,沿走向延伸較遠,影響深度較大,有的即為次級地質單位的分界,除控制區(qū)內的燕山期巖漿活動外,還控制著巖金礦帶的分布;后者在與前者交匯時,常表現(xiàn)出明顯的控礦作用,這樣的交匯部往往成為巖金礦化的密集區(qū),或是巖金礦床、礦體和礦化的就位場所。
3 火山——次火山熱液型金銅礦床?;鹕健位鹕綗嵋盒徒疸~礦床是本區(qū)域十分重要的一類礦床類型,由地下深處變質基底重熔形成的中酸性巖漿的上侵及其導致的火山活動為成礦提供重要的物質來源。本區(qū)域燕山中、晚期巖漿巖侵入——爆發(fā)活動極為強烈,形成了一系列的次火山巖、火山巖和火山構造,與金礦化關系極為密切。區(qū)域內出露地層有震旦系遼河群于家堡子組、蓋縣組、釣魚臺組、南芬組、寒武系、奧陶系和中酸性——酸性小巖體十分發(fā)育,二者之間的接觸帶及其附近一般是構造的薄弱帶和活動帶,常常構成斷裂的密集區(qū),是尋找?guī)r漿熱液型金、鉬、銅礦體的有利成礦地段。這是由于多期次的巖漿上侵不斷萃取基巖礦源層中的成礦物質,使富含金、鉬、銅元素的含礦溶液沿斷裂上升遷移,并于適合的構造空間部位沉淀成礦。共生的金、鉬、銅礦體往往就是受接觸帶多次破碎地段的控制。
1 與超大礦床相似的成礦環(huán)境。膠遼金多金屬成礦帶是遼寧地區(qū)主要的金銅多金屬礦化集中區(qū),區(qū)內已知金屬礦床多處,金屬種類有銅礦床,金礦床,鉬礦床,銅鉬礦床,鉛鋅礦床,鋅礦床,構成工業(yè)意義的有萬寶中大型斑巖鉬礦,沙窩溝構造蝕變巖型金礦床。在鴨綠江東南部朝鮮一側,距鴨綠江斷裂一定范圍內,已發(fā)現(xiàn)上百處銅、金礦床(點),其中具中、大型規(guī)模的銅礦床有上農、虛川、滿德、下農、云興、惠山、甲山等,累計探明銅儲量超過1200萬噸;大型規(guī)模金礦床有云山、竹大造岳等7個,累計探明金儲量大于1000噸,構成朝鮮一側北西向銅、金礦富集帶。通過與一江之隔的朝鮮相比,區(qū)域在成礦地質背景,成礦環(huán)境、礦床成因,控礦因素等方面均與其相同或相似,具有形成大型金、銅礦床的地質成礦條件。
2 多期次巖漿及斷裂構造活動。區(qū)內燕山期巖漿活動非常頻繁,具有規(guī)模大、多期次蝕變強烈的特點,從已知礦床(點)成礦元素地球化學異常的空間分布看,該區(qū)域的巖漿巖及斷裂構造聯(lián)合控制其總體產出部位和展布方向,并且表現(xiàn)北東和北西向兩組斷裂帶形成的網(wǎng)狀構造控制了礦(化)帶的分布。
3 有豐富的成礦物質源。1/5萬成礦區(qū)帶水系沉積物測量成果顯示,區(qū)帶的Cu、Mo、Au為主要多元素分散流范圍達200km2巖體內呈帶狀分布的Cu、Mo元素異常帶超10km,沿大荒溝、東北溝、好、滾岔、曹家溝至兵溝山這條北東向控礦構造異常帶長26km,南東大荒溝一帶出現(xiàn)約30km2Au、Cu元素異常,北東冰溝山出現(xiàn)約20km2Cu、Pn、Zn、Au、Mo多元素綜合異常。顯示了豐富的成礦組份和廣闊的成礦空間。
參考文獻
[1]陳毓川.中國成礦體系與區(qū)域成礦評價[M].北京:地質出版社,2007.
中圖分類號:P612
文獻標識碼: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