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 蓮,堯永華,黎玉梅,江 濤,李 強,符 玲
手術病人在全身麻醉蘇醒期由于手術應激和蘇醒前緊張焦慮的情緒使交感神經(jīng)興奮,兒茶酚胺分泌增加,致心率加快、血壓升高[1]。而全身麻醉蘇醒期躁動(emergence agitating,EA)是全身麻醉病人在麻醉蘇醒期特有的并發(fā)癥,表現(xiàn)為興奮、躁動和定向障礙,不按指令行動,發(fā)生程度不同的不自主運動[2]。音樂療法是醫(yī)學心理學和音樂相結合的產(chǎn)物,能提高病人生理、心理健康水平,提高認知能力,緩解軀體和精神痛苦。國內外多項研究表明,音樂療法能緩解病人交感神經(jīng)的過度緊張,改善血液循環(huán)及心肌供氧,降低病人的心率、血壓、呼吸頻率,穩(wěn)定情緒,緩解焦慮[3-5]。選擇合適的曲目是音樂療法中一個關鍵環(huán)節(jié),本研究選取鎮(zhèn)靜安神、寧心催眠、節(jié)奏舒緩的舒伯特小夜曲為音樂療法的曲目,旨在探討音樂療法對全身麻醉病人蘇醒期躁動的影響。
1.1 臨床資料 2013年9月—2014年4月選擇我院外科擇期腹部手術病人250例,擬行氣管插管全身麻醉。納入標準:年齡18歲~60歲;初中以上文化程度;智力、聽力正常,能正常進行交流,無嚴重心、腦、肝、腎疾病,無精神病史,美國麻醉醫(yī)師協(xié)會(ASA)分級Ⅰ級~Ⅱ級。所選病人按入院日期單、雙號分為兩組,每組為125例,單號為治療組,雙號為對照組。兩組均采用全身麻醉,術前30min肌肉注射阿托品0.5 mg,苯巴比妥鈉0.1g,麻醉誘導選用靜脈注射咪達唑侖0.05mg/kg,異丙酚1.5mg/kg、羅庫溴銨0.6mg/kg、芬太尼1.5g/kg~2.5g/kg,氣管插管后接麻醉機純氧間歇正壓控制呼吸;術中予低流量(1L/min)吸入1.5%~3.0%七氟醚,并靜脈泵注芬太尼和羅庫溴銨維持術中麻醉。兩組病人性別、年齡、臨床診斷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兩組病人一般資料比較
1.2 方法
1.2.1 人員組成及分工 此研究項目涉及麻醉和護理兩個學科,因此,成立了由6名麻醉醫(yī)生、5名護士組成的科研團隊,其中1名主任醫(yī)師、3名副主任醫(yī)師、1名主治醫(yī)師、1名住院醫(yī)師、1名副主任護師、3名主管護師、1名護士,所有研究人員均為本科及以上學歷。團隊由麻醉科主任為組長,主要負責人員的調配、麻醉工作的統(tǒng)籌安排,外科總護士長為副組長,主要負責音樂療法的指導,??谱o士主要負責病人術后復蘇期間音樂療法的具體執(zhí)行,麻醉醫(yī)生負責實施麻醉,責任護士負責相關數(shù)據(jù)的采集、記錄,組員分工明確,相互協(xié)作,并定期向組長匯報工作進展。
1.2.2 干預方法 麻醉醫(yī)生在手術前1d訪視手術病人,向病人解釋音樂治療的目的、意義、方法,取得知情同意。所有手術病人術畢送入麻醉復蘇室。①治療組病人送進麻醉復蘇室后即給予播放音樂,音樂選擇鎮(zhèn)靜安神、寧心催眠、節(jié)奏舒緩的舒伯特小夜曲,音量控制在25dB~30dB,持續(xù)循環(huán)播放。②對照組病人不播放音樂,按常規(guī)進行麻醉復蘇。兩組病人自主呼吸恢復,潮氣量和每分通氣量恢復正常,保護性反射恢復,呼之能應,在脫管不吸氧的情況下SpO2達95%以上,可拔除氣管導管[6]。病人意識逐步恢復過程中,麻醉護士喚醒病人有反應后,指導病人做睜眼、握拳、抬頭等指令,護士觀察并記錄病人的各生理反應指標。
1.2.3 評價方法 對病人拔除氣管導管后5min、15 min、30min進行躁動診斷。躁動診斷采用Riker鎮(zhèn)靜、躁動評分法(SAS)[7]:根據(jù)病人7項不同的行為對其意識和躁動程度進行評分。①危險躁動(7分):拉拽氣管內導管,試圖拔除各種管道,翻越床欄,攻擊醫(yī)務人員,在床上輾轉掙扎;②非常躁動(6分):需要保護性束縛并反復語言提示勸阻,咬氣管導管;③躁動(5分):經(jīng)語言提示勸阻可安靜;④安靜合作(4分):容易喚醒,服從指令;⑤鎮(zhèn)靜(3分):嗜睡,語言刺激或輕輕搖動可喚醒并能服從簡單指令;⑥非常鎮(zhèn)靜(2分):對軀體刺激有反應,不能交流及服從指令。有自主運動;⑦不能喚醒(1分):對強烈刺激無或僅有輕微反應,不能交流及服從指令。強烈刺激指吸痰或用力按壓眼眶、胸骨或甲床5s?!?分計為躁動,5分以下計為無躁動。比較兩組病人蘇醒期躁動評分及躁動發(fā)生率。
1.2.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統(tǒng)計軟件進行統(tǒng)計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檢驗水準α=0.05。
2.1 兩組病人在麻醉蘇醒期躁動評分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病人在麻醉蘇醒期SAS評分比較(±s) 分
表2 兩組病人在麻醉蘇醒期SAS評分比較(±s) 分
30min治療組組別 例數(shù) 拔管后5min 拔管后15min 拔管后125 3.54±0.25 3.18±0.50 3.11±0.14對照組 125 4.22±0.37 4.10±0.21 3.82±0.42 t值 -3.887 -2.156 -2.025 P<0.05 <0.05 <0.05
2.2 兩組病人在麻醉蘇醒期躁動發(fā)生率比較(見表3)
表3 兩組病人在麻醉蘇醒期躁動發(fā)生率比較
手術病人在麻醉蘇醒期間由于麻醉藥物殘留、手術切口疼痛、各種管道的刺激、強迫體位等不適,會出現(xiàn)躁動、血壓升高、心率加快等一系列反應[6]。有文獻證實,音樂可以引起各種生理反應,使血壓降低、呼吸及心跳減慢、血管容量增加、血液中去甲腎上腺素和腎上腺素的含量降低等,減輕緊張、焦慮,促進放松[8-10];由于大腦皮質的聽覺中樞與痛覺中樞位置相鄰,音樂刺激造成大腦聽覺中樞的興奮可以有效地抑制相鄰的痛覺中樞,從而減輕手術后的疼痛[11]。麻醉恢復室是一個對手術全身麻醉后病人進行嚴密觀察和監(jiān)測直至病人的生命體征恢復穩(wěn)定的場所[12]。手術病人全身麻醉蘇醒期發(fā)生躁動一直是麻醉復蘇需解決的問題,麻醉蘇醒期躁動不僅給護理帶來困難,也給病人帶來一定的危險性。本研究把音樂療法運用到麻醉蘇醒期,有助于手術病人平穩(wěn)度過麻醉蘇醒期,降低麻醉蘇醒期并發(fā)癥的發(fā)生,提高全身麻醉病人的蘇醒質量和安全。
[1]盧靜,鄧小明,曾因明.吸入麻醉與術后躁動[J].醫(yī)學綜述,2007,13(10):789-790.
[2]劉新.539例全身麻醉手術患者術后躁動的原因分析和護理[J].中華護理雜志,2007,42(10):886-888.
[3]賁學芳,王紅霞,高麗紅.音樂療法的臨床運用[J].中國療養(yǎng)醫(yī)學,2005,14(3):176-177.
[4]Macconato C,Munhoz EC.Application of receptive music therapy in internal medicine and cardiology[J].Arq Bras Cardiol,2001,77(2):138-141.
[5]高天.音樂治療[M].廣州:世界圖書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13:150-151.
[6]徐啟明.臨床麻醉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8:54-55.
[7]劉賢臣,唐茂芹,彭秀桂,等.焦慮自評量表(SAS)的因子分析[J].中國神經(jīng)精神疾病雜志,1995,6(2):134-136.
[8]何麗.音樂護理對老年病人負性情緒調節(jié)的機制與應用研究[J].全科護理,2014,12(21):1977-1978.
[9]Leardi S,Pietroletti R,Angeloni C,etal.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examining the effect of music therapy in stress response to day surgery[J].Br J Surg,2007,94(8):943-947.
[10]Pyati S,Can TJ.Perioperative pain management[J].CNS Drugs,2007,21(3):185-211.
[11]陶功定,李殊響.實用音樂療法[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8:56-57.
[12]鐘泰迪.麻醉蘇醒期病人的管理[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