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峰
李玉峰:渤海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副教授
音樂是聲音的藝術,“內心聽覺”是一種音樂能力,其在音樂表演中極為重要,是音樂學習者不可或缺的心理能力。因此,近年來,內心聽覺在音樂教學中備受關注。國內外學者普遍認為內心音樂聽覺在鋼琴的學習中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它的發(fā)達與否決定演奏者的音樂再現(xiàn)能力與音樂創(chuàng)作能力[1]。因此,在鋼琴的學習中,不僅要培養(yǎng)學習者的理論知識和專業(yè)技能,更要注重學習者內心音樂聽覺能力的培養(yǎng)。
“內心聽覺”在音樂界已廣泛使用,它不同于人們一般所說的音樂聽覺,音樂聽覺只是單純的對某種外界聲音產生聽覺映象,著重于外界聽覺對音樂的記憶與感知,而內心音樂聽覺是在內心所進行的聽覺活動,是一門聽覺藝術,主要包括音樂記憶、音樂感知、音樂想象等音樂活動,它是音樂家從事音樂活動和音樂創(chuàng)作的依據,它是以音樂感知為基礎,以形成音樂形象為目的的一種心理能力。
內心聽覺是一種音樂能力,可幫助演奏者根據大腦中儲存的信息和以往的經驗,結合新的樂譜,預先在大腦中設想好完整的音樂形象,之后通過音樂聽覺的練習,演奏出符合內心的動聽的、完美的音樂,因此,它對音樂活動具有創(chuàng)造性和先導性。研究指出,演奏者的音樂再現(xiàn)能力與音樂創(chuàng)作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取決于內心音樂聽覺能力。內心音樂聽覺能力無論在音樂創(chuàng)作、表演或是音樂欣賞、評價中都發(fā)揮著重要作用,具有實際意義。因此對內心音樂聽覺能力的培養(yǎng)應始終貫穿音樂學習的整個過程。鋼琴學習中的聽覺訓練,著重強調心理在聲音上的運用,而不僅僅是單純的節(jié)奏與音準的聽辨,通過內心聽覺對琴譜上的旋律、力度、情緒變化,甚至是整體的結構效果進行鑒別、理解和想象,并結合既往經驗,在內心形成音樂形象。因此,演奏者必須具備較強的音樂內心聽覺能力,才能更好的理解音樂作品,從而更好的將其展現(xiàn)出來。
培養(yǎng)內心音樂聽覺的基礎是聽覺記憶的培養(yǎng),是在大腦中長期保存從外界獲得音響的能力。鋼琴學習者可多欣賞不同風格、不同時代的音樂作品,為音樂創(chuàng)造提供豐富的音樂素材。每一首音樂作品都是作曲家根據自身對音樂的理解,并結合個人不同的時代背景、生活經歷所創(chuàng)作的作品。只有多聽音樂這些音樂作品,才能增加大腦中的音響,再加上自身對音樂作品的理解,才能對更好的演繹音樂作品。
在鋼琴學習中,提高內心聽覺能力,可在鋼琴學習的初級階段、積極級階段、成熟階段進行培養(yǎng)。初級階段的培養(yǎng):對于鋼琴早期的學習階段,教師往往以手指運動為教學主體,這樣就導致學生對手指運動的重視,而忽略“音色”問題。因此,教師應彈出理想音讓學生聽,學生憑著音樂記憶,并通過內心體會,注意聆聽鋼琴的聲音,盡量彈出相同的琴音。音樂訓練的順序應循序漸進,可先從大、小調開始,逐漸增加難度。積極階段:該階段是內心音樂記憶力與理解力達到一定程度后的階段。在練習新樂曲時,可先總體瀏覽樂譜,并標出其中的難點與重點,著重練習。成熟階段:該階段是內心音樂聽覺高度發(fā)達的階段,表現(xiàn)在演奏者沒有聽樂曲音響,但能夠想象出樂曲的音響和音樂表現(xiàn)。平常練習中,先將樂譜旋律進行背唱,熟記后進行默唱,默唱過程中,可以邊默唱邊打拍子,以集中聽覺注意力,在記熟樂譜后,根據自己的理解,能脫離樂譜,憑內心聽覺記憶去展現(xiàn)音樂。研究指出,提高音樂聽覺能力的重要手段是提高學習者的默唱能力。因此,應將默唱能力的培養(yǎng)貫穿于整個鋼琴的學習中,經過長時間的滲透與培養(yǎng),最終能對內心音樂聽覺進行自如運用[2]。默唱能力的練習,應循序漸進,初始階段可選擇篇幅較小、相對簡單的樂曲練習,熟練后,可增加樂曲的難度及篇幅長度,通過長時間的訓練、滲透,逐漸提高學習者的內心音樂聽覺能力。
音樂是聲音藝術,音樂聽覺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內心聽覺。內心聽覺能力是音樂學習者不可或缺的心理能力,因此對于鋼琴學習者而言,培養(yǎng)起內心音樂聽覺能力較為重要。通過內心音樂聽覺能力的培養(yǎng),可不斷提高鋼琴學習者的聽覺感知能力,能把握好音樂作用的整體性,提高音樂表現(xiàn)力,演奏者能在內心理解樂曲的音樂內容與音樂結構,依據大腦儲存的音樂素材,發(fā)揮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將鋼琴的音樂性與技術性完美結合,使演奏者演奏出符合內心的動聽的、完美的音樂。因此在鋼琴的學習中,應著重培養(yǎng)學習者的內心音樂聽覺能力,這是獲得完美音色的重要途徑。
注釋:
[1]盧睿琦.內心音樂聽覺的培養(yǎng)在鋼琴學習中的實證探究[J].音樂時空,2013,(10):148-149.
[2]樊曉芳.淺析在中職音樂視唱教學中提高學生的視唱能力[J].中學課程輔導(教學研究),2013,7(2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