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紅權(quán) 陳艷 朱曼
對比核磁共振與CT用于急性顱腦損傷診斷的臨床意義
劉紅權(quán) 陳艷 朱曼
目的探討急性顱腦損傷患者診斷中應(yīng)用CT與核磁共振(MRI)的臨床意義。方法 急性顱腦損傷患者80例, 隨機分為研究組與對照組, 各40例。對照組采取CT診斷, 而研究組采取MRI診斷,對比分析診斷結(jié)果。結(jié)果 研究組診斷異常陽性率90.00%明顯高于對照組75.00%,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同時診斷出顱腦損傷部位也明顯多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jié)論 急性顱腦損傷采取核磁共振診斷可取得更好的診斷結(jié)果, 異常陽性率更高, 而且顱腦損傷部位診斷更詳細, 值得借鑒。
急性顱腦損傷;核磁共振;CT
急性顱腦損傷屬于臨床常見疾病, 以往診斷疾病采取CT掃描處理, 皆有很高的有效性, 應(yīng)用比較普遍。隨著核磁共振(MRI)技術(shù)應(yīng)用越來越廣泛, 研究顯示MRI診斷急性顱腦損傷比CT診斷更有優(yōu)勢[1]。為了進一步探討急性顱腦損傷患者診斷中應(yīng)用CT與核磁共振的臨床意義, 本院進行了對比研究, 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將本院2012年1月~2014年10月接診的急性顱腦損傷患者80例作為研究對象, 入院后經(jīng)臨床表現(xiàn)等初擬診為急性顱腦損傷, 并排除不良影響因素患者, 皆簽署知情同意書愿意配合本次研究。隨機分為研究組與對照組, 各40例。對照組:男23例、女17例;年齡22~78歲,平均年齡(44.9±5.1)歲;傷因包括意外傷10例、墜落傷12例、交通傷12例、其他傷6例。研究組:男25例、女15例;年齡20~76歲, 平均年齡(44.5±5.5)歲;傷因包括意外傷12例、墜落傷11例、交通傷12例、其他傷5例。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及傷因等一般資料上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本組患者采取CT診斷, 所用儀器為西門子全身CT掃描機 , 掃描的參數(shù)包括管電壓125 kV、管電流125 mA、矩陣512×512、時間2~3 s、窗位30~55、窗寬85~110 HU, 采取常規(guī)軸位掃描, 將OM線作為基線, 設(shè)置層厚與層距皆為10 mm, 加強重點部位薄層掃描, 層厚與層距皆為5 mm。
1.2.2 研究組 本組患者采取MRI診斷, 所用設(shè)備為美國GE公司1.5T Signa Hde型MRI診斷儀, 包括頭顱正交線圈 ,相關(guān)參數(shù)包括T2WI/FSE、T1WI/IRA橫軸位及T1WI/IR矢狀位,其中T2WI取TE 137 ms、TR 4700 ms, 矩陣則為288×224, 而T1WI取TE 19 ms、TR 1830 ms, 矩陣則為288×192。操作時,將層厚設(shè)定為7.0 mm, 對病灶局部采取3 mm薄層或者加層掃描處理, 層間距為1.0 mm, 激勵次數(shù)(Nex)2~3次。
1.3 觀察指標 觀察記錄兩組患者檢出異常陽性率與顱腦損傷部位情況, 并對比分析。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異常陽性率對比 研究組40例患者經(jīng)MRI診斷后顯示異常36例, 異常陽性率為90.00%, 對照組40例患者經(jīng)CT診斷后顯示異常30例, 異常陽性率為75.00%, 研究組檢查異常陽性率明顯高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2 顱腦損傷部位情況對比 研究組檢出顱腦損傷部位要明顯多于對照組, 同時在各個部位上損傷的百分比也更高,對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顱腦損傷部位情況對比[n(%)]
急性顱腦損傷屬于腦科常見疾病, 包括硬膜下血腫、腦內(nèi)血腫、硬膜外血腫、腦挫裂傷、顱腦骨折等。臨床以往采取CT診斷有著劃時代的意義, 可直接觀察患者出血部位及其范圍與大小, 可以為外科手術(shù)治療提供有力的影像學基礎(chǔ)[2]。但隨著核磁共振技術(shù)的進一步應(yīng)用, 急性顱腦損傷的臨床診斷率有了明顯提高。CT與MRI診斷應(yīng)用在急性顱腦損傷中都有一定的臨床價值, 為了進一步對比分析二者診斷情況, 本院針對接診的急性顱腦損傷患者展開了對照研究。
本次研究針對接診的80例急性顱腦損傷患者進行對照,隨機均分為研究組與對照組, 各40例, 對照組采取CT診斷,而研究組采取MRI診斷, 結(jié)果顯示對照組檢出異常陽性率為75.00%, 而研究組則為90.00%, 研究組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P<0.05);同時, 研究組檢出顱腦損傷部位要明顯多于對照組(P<0.05),在額葉、額顳葉、顳葉及頂枕葉等各個部位的檢出率, 研究組也要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
CT診斷除了可以檢出頭皮損傷, 比如頭皮裂傷、血腫及撕脫傷等, 還能檢出皮下積氣與皮下異物等。顱腦損傷CT診斷征象包括直接征象(骨折線與骨縫分離)與間接征象(氣竇積液、顱內(nèi)積氣等), CT診斷時可準確確定顱腦損傷, 比較方便, 但依舊存在一些臨床癥狀無法檢出。而MRI診斷則有了更大的優(yōu)越性, 提高腦挫傷檢出率, 早期也能檢出腦實質(zhì)損傷[3]。此外, MRI檢查敏感性更高, 可明確病變部位、性質(zhì)及程度, 對于嚴重損傷及復(fù)合傷也可快速明確診斷, 從而可盡快手術(shù)挽救患者生命, 并能提高手術(shù)治愈率。
綜上所述, 急性顱腦死損傷采取核磁共振診斷可取得更好的診斷結(jié)果, 異常陽性率更高, 而且顱腦損傷部位診斷更詳細, 值得借鑒。
[1] 范淑俊, 薄鋒.核磁共振與CT用于急性顱腦損傷診斷價值臨床比較.中國保健營養(yǎng)(下旬刊), 2013, 23(12):7734.
[2] 楊文軍.急性顱腦損傷的CT、MRI診斷與鑒別診斷及其臨床應(yīng)用比較.中國醫(yī)藥指南, 2013, 14(24):590-592.
[3] 張文升.急性顱腦損傷的CT、MRI診斷與鑒別診斷及其臨床應(yīng)用比較.中西醫(yī)結(jié)合心血管病電子雜志, 2014, 9(2):103-104.
10.14163/j.cnki.11-5547/r.2015.12.043
2014-12-04]
476600 河南省永城市人民醫(y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