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敏 陳娜
無創(chuàng)機械通氣治療呼吸衰竭臨床療效分析
趙敏 陳娜
目的探討無創(chuàng)機械通氣治療呼吸衰竭的臨床療效。方法 80例呼吸衰竭患者, 隨機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 各40例。研究組患者給予無創(chuàng)機械通氣治療, 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guī)治療, 對比分析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結(jié)果 研究組患者的呼吸頻率、呼吸性酸中毒、氣管插管率以及動脈血二氧化碳分壓(PaCO2)等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 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jié)論 無創(chuàng)機械通氣治療呼吸衰竭, 可有效改善癥狀, 提高臨床療效, 值得推廣。
無創(chuàng)機械通氣;呼吸衰竭;臨床療效
呼吸衰竭是臨床上常見的一種疾病, 該病的致病原因比較復(fù)雜, 患者一旦出現(xiàn)呼吸衰竭等現(xiàn)象后, 若是得不到及時的治療, 則會危及患者的生命, 因此要給予高度重視。本研究對2012年1月~2013年2月本院收治的40例呼吸衰竭患者,給予無創(chuàng)機械通氣治療, 其治療效果較為明顯, 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隨機選擇2012年1月~2013年2月本院收治的80例呼吸衰竭患者, 其中男45例, 女35例, 所有患者均符合2010年中華醫(yī)學會呼吸病分會制訂的診斷標準, 將所有患者隨機分為研究組與對照組, 各40例。研究組患者, 年齡22~46歲, 平均年齡(34.61±5.43)歲;病程5個月~10年, 平均病程(5.78±2.84)年。對照組患者, 年齡21~44歲, 平均年齡(34.18±4.89)歲;病程6個月~11年, 平均病程(5.58±2.92)年。兩組患者年齡、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guī)治療, 即給予對照組患者進行抗感染、化痰處理, 根據(jù)患者病情的需要, 進行平喘治療。研究組患者在常規(guī)治療的基礎(chǔ)上, 給予無創(chuàng)機械通氣治療, 即選擇BiPAP無創(chuàng)呼吸機, 使用面罩雙水平進行正壓通氣, 并將壓力調(diào)到適合的范圍, 開始時, 吸氣壓(IPAP)為10 cm H2O(1 cm H2O=0.098 kPa), 呼氣壓(EPAP)為0, 將氧的濃度設(shè)置為動脈血氧飽和度(SaO2)在90%以上[1]。完成面罩固定工作之后, 然后對EPAP、IPAP等都適當?shù)脑黾? 將EPAP增加到4 cm H2O左右即可, 將IPAP調(diào)節(jié)到患者沒有產(chǎn)生任何不適感即可, 患者呼吸頻率維持在25次/min以下, 呼出潮氣量(VT)保持在7 ml/kg, 并且呼吸時間為0.8~1.2 s這個范圍。
1.3 療效評定標準 2 h之后, 對患者進行血氣分析, 若是PaCO2有所下降, 降低幅度>16%, 并且動脈血氧分壓(PaO2)>60 mm Hg(1 mm Hg=0.133 kPa), pH維持在7.3以上, 則說明有效, 可繼續(xù)給予患者進行無創(chuàng)機械通氣治療, 并詳細記錄患者的呼吸頻率、PaCO2、pH值以及氣管插管率等情況。72 h后,兩組患者的心率(HR)、呼吸頻率(R)以及血氣分析見表1。
表1 研究組與對照組患者的心率、呼吸頻率以及血氣分析比較
表1 研究組與對照組患者的心率、呼吸頻率以及血氣分析比較
組別例數(shù)R(次/min)HR(次/min)PaO2(mm Hg)PaCO2(mm Hg)pH研究組4020.1±2.179.5±10.375.3±10.255.3±10.37.4±0.2對照組4021.3±2.780.6±10.174.9±10.156.1±10.07.3±0.2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本研究采用SPSS13.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接受治療之后, 研究組40例患者中, 37例患者PaO2有效, 31例患者pH值有效, 34例患者PaCO2有效, 29例患者氣管插管率下降>16%, 呼吸頻率維持在25次/min以下的患者有32例。對照組40例患者, 30例患者PaO2有效, 11例患者pH值有效, 21例患者PaCO2有效, 19例患者氣管插管率下降>16%,呼吸頻率維持在25次/min以下的患者有26例。研究組有效率明顯大于對照組, 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呼吸衰竭是臨床上常見的一種現(xiàn)象, 此時患者若是得不到良好的治療, 則會危及到患者的生命。隨著科學技術(shù)的快速發(fā)展, 在治療呼吸衰竭上有了新的突破。目前, 多是采用機械通氣的方法進行治療, 有效降低了死亡率。采用無創(chuàng)機械通氣具有兩大優(yōu)點:①由于輕型呼吸功能不全患者, 不可采用有創(chuàng)通氣進行治療, 而無創(chuàng)機械通氣卻可對其進行早期的干預(yù)。②采用無創(chuàng)機械通氣治療, 取代了傳統(tǒng)的治療方法,大大降低了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 對患者的預(yù)后, 也起到積極的作用[2]。另外, 采用無創(chuàng)機械通氣治療呼吸衰竭還具有以下幾個特點:①對于呼吸衰竭患者, 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正壓通氣, 從而使患者可順利的換氣與通氣。②采用此治療方案,所需花費比較低, 患者完全可以承擔經(jīng)濟費用, 而且操作簡單, 患者可以選擇間斷使用或是早期使用。③由于該治療方法輔助水平有待加強, 因此要求患者積極配合, 當患者為重癥呼吸衰竭時, 不可采用此方法進行治療。④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比較低, 有效降低了肺炎等疾病的發(fā)生率, 而且接受此方案治療的患者, 依然可以進行正常的飲食、說話以及吞咽等,更重要的是, 患者的生理溫度濕化與免疫功能并沒有因此受影響。⑤采用無創(chuàng)機械通氣治療, 在呼吸道的保護上存在一定的缺陷, 盡管國外曾經(jīng)采用過經(jīng)口鼻面罩正壓通氣的方法, 但是對呼吸道并沒有起到良好的保護作用[3]。因此, 在治療呼吸衰竭上, 需要根據(jù)患者的病情, 選擇正確的治療方法, 即便無創(chuàng)機械通氣治療存在一定的缺點, 但是, 目前還是屬于比較理想的一種治療方法。
本研究選取2012年1月~2013年2月本院收治的80例呼吸衰竭患者, 研究組40例患者給予無創(chuàng)機械通氣治療, 結(jié)果為研究組患者在呼吸頻率、呼吸性酸中毒、氣管插管率以及PaCO2有效率等方面都明顯高于對照組。可見無創(chuàng)機械通氣可有效治療呼吸衰竭。
綜上所述, 對呼吸衰竭患者給予無創(chuàng)機械通氣治療, 可取得滿意的治療效果, 提高臨床療效, 加快康復(fù), 值得在臨床醫(yī)學中推廣與使用。
[1] 俞森洋.有創(chuàng)機械通氣患者人工氣道的選擇:經(jīng)鼻還是經(jīng)口插管?是否要早做氣管切開?中國呼吸與危重監(jiān)護雜志, 2010, 8(1):3-5.
[2] 馮天杰.無創(chuàng)正壓通氣在35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所致呼吸衰竭中的臨床應(yīng)用.中國當代醫(yī)藥, 2010, 17(5):49.
[3] 周建輝, 劉洋.無創(chuàng)正壓通氣治療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臨床效果分析.中國當代醫(yī)藥, 2010, 17(18):36-38.
Clinical effect analysis of noninvasive mechanical ventila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respiratory failure
ZHAO Min, CHEN Na.Department of Respiratory Medicine, Huaihe Hospital of Henan University, Kaifeng 475000, China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noninvasive mechanical ventila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respiratory failure.Methods A total of 80 respiratory failure 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research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with 40 cases in each group.Patients in the research group received noninvasive mechanical ventilation for treatment, and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conventional treatment.Clinical effect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and analyzed.Results The research group had much better respiratory rate, respiratory acidosis, endotracheal intubation rate, and effective rate of partial pressure of carbon dioxide in artery (PaCO2) and other indexes tha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0.05).Conclusion Noninvasive mechanical ventilation in treating respiratory failure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symptoms and clinical effects, and it is worthy of promotion.
Noninvasive mechanical ventilation; Respiratory failure; Clinical effect
10.14163/j.cnki.11-5547/r.2015.12.028
2014-12-15]
475000 河南大學淮河醫(yī)院呼吸內(nèi)科
陳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