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梓珂
在書中,不僅有眼前,更有詩和遠方。
——題記
書,閱讀,像是我生命的全部。如果問我為什么,我也不知如何回答。似乎一講出口就會變味。也許太復雜,其實又很簡單。從表面上看,我只是坐在椅子上捧著一本書罷了,但書一入我的眼,就如詩意的情調浸入空氣,讓我靈魂已隨書飄向遠方,讓弱小的自己獲得一絲絲勇氣,一點點智慧。
讀書,可以仿古品文,點一香爐,煮一壺茶。在“瑞腦銷金獸”與“檐溜煮胡茶”的詩境中,輕翻書卷,恍惚間時光倒流:你輕撐一把油紙傘,走在青石板鋪就的小路上,雨點“滴答”聲與腳步“踢踏”聲連成一片;又在晴柔的日光下,聽那雎鳩的互鳴,坐于小舟中,伏身摘取荇菜;卻又在巴山夜雨時,哀傷地坐于窗前,望向漆黑的夜空,讓雨水洗刷心中的悲傷。當檀香散盡,茶杯見底時,驀然回醒,心兒宛若被一眼甘泉洗濯,寧靜、愉悅、哀愁,泛著漣漪;心兒像極一塊藍水晶,沉靜、澄清、空靈,泛著純凈的光。在空氣里,始終彌漫著記憶里的淡淡馨香,似乎又從爐中徐徐散開,迷蒙著時空。這便是詩境,這便是詩意,籠著一縷飄不散的迷煙,抹著一筆濃重的情思,讓心變得敏感,讓生活不再單調。
讀書,亦可隨心而游,在書中,時空不再是阻礙。吟余光中先生的“雨天的屋瓦,浮漾濕濕的流光……雨敲在鱗鱗千瓣的瓦上,由遠而近,輕輕重重輕輕……”淅淅瀝瀝雨點似乎就撒落在我心上,靈魂依附在風雨中,回到了老家。一棟不大不小的平房,傾斜的房檐上一片片灰瓦閃著濕潤的光,年幼的我站在門口望著門外的雨,雨線像一條條銀絲,連接著天空與大地,像分別已久的母女熱情地相擁。“下雨了呢,出不去玩了?!蹦暧椎奈沂卣f。外婆朝我笑著說:“待在家里又不壞,你可以看看門外的菜園,不一定非得進菜園。你看那些苗兒們正喝水呢?!笔青?,門外的小菜園,流溢著一地碧玉的色彩。雨滴滑過葉片,像染了色一般,閃著綠光潤入土中。一切塵埃都在雨中被清洗,讓萬物重展它們初生時的皮膚,像油彩一般艷麗。家中那盛雨水的大瓷缸,歡樂地迎著這些來自天空的雨寶寶,泛起陣陣波紋,蕩開一朵朵水花。平日黝黑沉靜的水缸變得有所心動般,似隨著雨滴的每次滑落而輕顫,似我的靈魂一般深深地感到雨中萬籟的寧靜。水缸里歲月的積淀,雨滴對大地的思念,生生不息,循環(huán)往復。此時,我閱讀的不再是一本書,我閱讀著大地,閱讀著生命。這或許就是遠方的真諦吧。
遠方,是那遙遠的故園,是那深邃的心靈,是那生命的思索。書帶我走,帶我思考。我的心回到家鄉(xiāng),品味生命的美麗,讓我不再渾渾噩噩沉迷于各種利欲、庸俗、大流之中。
在俗世中堅守著自己的一小片凈地,并愿意為此而孤獨。在書中,在寂靜中,尋找詩,尋找遠方,讓內心變得愈加強大,以文人的精神與外界的喧囂抗衡,迸發(fā)出火光。
(指導老師:張曉紅)
※書中有一方凈土
哪里有書,哪里就是故鄉(xiāng)。哪里有書,遠方就在哪里。在這喧囂塵世,我們是否還有心中的一片凈土?答案是肯定的。守住內心的寧靜,讓外界的誘惑和浮躁都化作浮云吧!自古以來,文人的世界是清明的。書是心靈的慰藉,會教會你在浮躁的世界中如何自處。作者擁有這樣的悟性實屬不易。(小荷)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