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永蓮
剖宮產同時行子宮肌瘤切除術90例分析
何永蓮
目的 探討剖宮產同時行子宮肌瘤切除術的臨床療效以及可行性。方法 剖宮產術同時行子宮肌瘤切除術患者90例, 設為觀察組, 同時將同期60例妊娠并未合并子宮肌瘤, 在實際治療過程中僅使用剖宮產術進行治療的患者, 設為對照組。治療完成后比較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以及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結果 兩組患者在經過治療后均有所好轉, 觀察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96.67%與對照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95.00%比較, 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同時觀察組患者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3.33%與對照組患者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5.00%比較, 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在實施剖宮產手術的過程中, 同時進行子宮肌瘤切除術相比常規(guī)的剖宮產手術在治療效果以及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方面并無顯著性差異, 安全可靠, 在臨床上值得推廣應用。
剖宮產;子宮肌瘤切除術
子宮肌瘤較為常見, 同時在目前對于子宮肌瘤患者進行診斷以及治療的過程中, 往往會出現誤診或漏診的情況。肌瘤對妊娠及分娩的影響與肌瘤類型大小有關。生長位置較低的肌瘤可妨礙胎先露下降, 在妊娠過程中出現較多的意外情況, 在這樣的前提下, 患者雖多能自然分娩, 但應預防產后出血。若肌瘤阻礙胎兒下降應行剖宮產術, 術中是否同時切除肌瘤, 需要根據肌瘤大小、部位和患者情況而定[1,2]。
剖宮產術中應該如何處理子宮肌瘤目前有較多意見,尤其是對大子宮肌瘤。常規(guī)認為在剖宮產術的過程中切除子宮肌瘤會有較多意外發(fā)生, 甚至有可能出現出血導致患者子宮切除的情況。本院2012年5月~2014年5月行剖宮產術同時切除子宮肌瘤90例, 取得了較好的效果?,F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2年5月~2014年5月收治的使用剖宮產術同時進行子宮肌瘤切除術患者90例, 患者年齡22~35歲, 平均年齡(26.56±1.32)歲。所有患者經過相關標準確診為妊娠期子宮肌瘤。在子宮肌瘤的切除類型方面,肌壁間肌瘤患者58例、漿膜下肌瘤患者22例、黏膜下肌瘤患者10例。在肌瘤的位置方面, 宮體肌瘤80例、宮底肌瘤9例、宮頸肌瘤患者1例、在肌瘤的大小方面, 肌瘤直徑4~9 cm患者89例、>10 cm患者1例。在病理結果方面,肌瘤未伴變性患者32例、肌瘤伴變性患者58例, 其中紅色變患者42例、玻璃樣變患者13例、囊性變以及退化壞死患者3例。同時將同期60例妊娠并未合并子宮肌瘤, 在實際治療過程中僅單純行剖宮產術的患者, 設為對照組。對照組患者年齡22~43歲, 平均年齡(27.16±1.36)歲。初產婦32例, 經產婦28例, 選擇性剖宮產術42例, 急診剖宮產18例。孕周35+2~40+3周, 平均孕周(39.00±1.10)周。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在本次研究中, 對照組患者僅單純行剖宮手術, 觀察組患者在使用剖宮產術進行分娩的基礎上使用子宮肌瘤切除術。不論間斷還是連續(xù), 在實際的手術過程中,閉合瘤腔要徹底, 并需要徹底止血。以免出現瘤腔應縫扎不緊密的情況, 出現滲血滲液, 造成術后感染。如剝通宮腔,應予碘伏消毒, 剪除多余內膜, 縫線不宜穿透內膜, 減少子宮內膜異位癥及子宮內膜息肉的發(fā)生。子宮肌瘤切除后常規(guī)行病理檢查, 在本次研究中, 切除的最大子宮肌瘤為10 cm ×8 cm×9 cm, 最多有7個大小不一的腫瘤。由于在實際的手術過程中極有可能會因為各種原因而造成較多并發(fā)癥的情況, 切除肌瘤時機選擇一般先做剖宮取胎術。也需要注意較大的子宮肌瘤在子宮下段切口處會影響到胎兒的娩出, 因此需要進行肌瘤切除, 但在此過程中需要注意迅速并避免出血造成胎兒危害, 剖宮產術切口仍應選擇子宮下段橫切口, 開始肌瘤切除術前, 常規(guī)應用宮縮藥物, 確保子宮收縮狀況良好, 多發(fā)肌瘤需用多個切口者, 則應縫合一個切口后再切另外一個, 以免滲血。用1-0腸線進行肌層縫合、間斷縫扎肌壁,閉合瘤腔。根據瘤腔深淺, 分兩層或三層縫合, 直至縫完宮壁。瘤腔不深者也可連續(xù)鎖扣縫扎。同時患者在切除肌瘤后,常規(guī)送病理檢查。子宮肌瘤的切除方法和非妊娠期的肌瘤切除術的相同, 在患者手術完成后需要使用抗生素預防感染,縮宮素促進患者子宮的收縮。治療后對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以及并發(fā)癥發(fā)生率進行比較。
1.3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在經過治療后均有所好轉, 觀察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96.67%與對照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95.00%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同時觀察組患者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3.33%與對照組患者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5.00%比較, 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以及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對比[n(%)]
剖宮產過程中, 切除子宮肌瘤的意義在于:①能夠較好的避免短期內再次手術可能性。②肌瘤影響子宮縮復, 增加產后出血及增加產褥感染機會, 且需二次手術, 增加產婦的心理負擔[3]。剖宮產中是否行肌瘤切除術, 需要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若果在此過程中, 患者因妊娠合并其他的疾病,需要注意縮短手術時間, 同時不能夠同時進行肌瘤切除手術;對于>10 cm的肌瘤或是其他的情況, 可以根據患者術中實際情況可考慮放棄切除, 避免出血洶涌導致?lián)p失較多的情況,同時對于這部分患者, 可以考慮行雙側子宮動脈髂內動脈分支水平結扎術。在本次研究中, 分析了剖宮產手術進行分娩過程中實施子宮肌瘤切除術的相關治療效果以及并發(fā)癥發(fā)生率。通過本次研究可以發(fā)現, 在對妊娠期子宮肌瘤患者進行剖宮產手術, 能夠對患者起到較好的治療效果, 同時并發(fā)癥發(fā)生率較低。對正常的僅使用剖宮產術進行分娩的產婦, 臨床上的治療效果以及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并無顯著性差異。通過分析發(fā)現, 在對妊娠期合并子宮肌瘤患者實施剖宮產術的過程中, 盡可能對患者的子宮肌瘤進行切除。剖宮產同時切除子宮肌瘤, 施術者必需手術嫻熟, 選擇適當的子宮切口, 除黏膜下肌瘤經宮腔切除外, 余均應縫合剖宮產切口后再行肌瘤切除術。先行剖宮產, 取出胎兒及胎盤, 清理宮腔。則先縫合子宮下段切口, 減少出血, 加強子宮收縮, 根據子宮肌瘤部位, 再選擇合適切口, 在此過程中, 需要注意根據患者實際情況來選擇性地進行剖宮產同時行子宮肌瘤切除術, 剖宮產同時行子宮肌瘤切除術的過程中, 需要延長一些手術操作時間, 但在此過程中, 會出現不明顯增加手術難度以及出血量和術后并發(fā)癥的情況, 對產后子宮復舊、惡露排出有較大意義[4,5]。
剖宮產同時切除子宮肌瘤的體會:術前:①術前應與患者做好充分地溝通。②詳細B超檢查, 了解肌瘤及胎盤位置。③準備充足的血源。④手術者必須技術嫻熟。術中應注意:①減少出血:先行剖宮產, 取出胎兒及胎盤, 清理宮腔。如果是漿膜下和肌壁間子宮肌瘤, 則先縫合子宮下段切口。②采用縮宮素將切除的肌瘤四周及基底部注射, 然后再作肌瘤切除。③解剖層次必須要清楚。④在實際的縫合過程中, 要快,不留死腔。若在切除后出現出血多的情況, 需要注意應立即進行髂內或子宮動脈結扎術的方式, 甚至有可能出現子宮切除術的情況。在術后處理的過程中:必需要注意產婦陰道出血等癥狀外, 也需要加強宮縮劑及抗生素的處理, 這是防止產后出血和感染的常見方式, 同時可以持續(xù)靜脈滴注縮宮素,而在產后的12 h內, 需要注意廣譜抗生素的使用, 同時也需要使用抗厭氧菌類藥物治療。也需要預防因肌瘤影響子宮復舊、惡露時間長的情況, 避免出現繼發(fā)感染[6]。
[1] 樂杰.婦產科學.第7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 2008:272.
[2] 劉新民.婦產科手術學.第3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 2008:204-212.
[3] 宋雪凌, 楊孜.妊娠合并子宮肌瘤.中華婦產科臨床雜志, 2005, 6(4):309-311.
[4] 尚麗新, 陳震宇.剖宮產術中子宮肌瘤核除術405例臨床分析.中國實用婦科與產科雜志, 2005(21):633-634.
[5] 鄭鄭, 劉穎, 陳慶云, 等, 剖宮產術中對合并子宮肌瘤處理的探討.中日友好醫(yī)院學報, 2005, 19(6):337-339.
[6] 楊孜.妊娠合并子宮肌瘤診治新觀念.中國婦產科臨床雜志, 2005, 6(3):163-164.
10.14163/j.cnki.11-5547/r.2015.21.039
2015-01-26]
529931 廣東省陽江市陽東縣婦幼保健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