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雯婷,車樹強
(1.天津中醫(yī)藥大學,天津 300000;2.天津市中醫(yī)藥研究院附屬醫(yī)院,天津 300120)
補腎活血法治療慢性腎臟病(CKD4期)30例臨床觀察*
蔡雯婷1,車樹強2△
(1.天津中醫(yī)藥大學,天津 300000;2.天津市中醫(yī)藥研究院附屬醫(yī)院,天津 300120)
目的 觀察補腎活血類中藥治療慢性腎臟病(CKD4期)的療效。方法 采用補腎活血類中藥治療本病30例,并設對照組30例,觀察2組治療前后癥狀變化;腎功能及血液流變學的數(shù)據(jù)變化以評定療效。結果 治療組對慢性腎衰療效顯著,總有效率為93.3﹪,優(yōu)于對照組的46.7﹪,且治療組能顯著改善臨床癥狀;降低肌酐、尿素氮及血流變等指標。2組臨床療效,治療組治療前后比較,與對照組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0.05)。結論 本方法對慢性腎臟病(CKD4期)有效、安全,值得臨床應用和推廣。
慢性腎臟病(CKD4期);中醫(yī)療法;補腎活血
慢性腎臟病(CKD4期)是諸多急慢性腎臟病終末期經(jīng)歷的共同階段,是腎組織損傷和腎小球濾過功能下降以及由此產(chǎn)生的臨床癥狀組成的一組難治性臨床綜合征群。經(jīng)過多年的臨床實踐,補腎活血法在治療眾多慢性腎臟病方面取得了顯著療效。筆者臨床以本院收治2012年—2015年慢性腎臟疾病(CKD4)期患者為研究對象,觀察補腎活血類中藥治療慢性腎衰的療效,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所有患者為2012年—2015年在本院住院及門診的慢性腎臟疾病(CKD4)期患者,共60例。其中治療組30例,其中男17例,女13例;年齡最大75歲,最小19歲,平均年齡49.7;病程最長3.3 a,最短3個月。對照組30例,其中男16例,女14例;年齡最大的76歲,年齡最小的18歲,平均年齡48.5歲;病程最長4年,最短4個月。2組患者臨床資料經(jīng)統(tǒng)計學處理,無顯著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參照《腎臟病學》及美國腎臟基金會2002年制定的K/DOQI“慢性腎臟病臨床實踐指南”[1],GFR重度下降 15~29 mL/(min·1.73m2)。
2.1 常規(guī)治療
2.1.1 高血壓 限制每日食鹽攝入量為2~3 g,予鈣離子結抗劑治療,使其控制在正常水平。2.1.2 糖尿病 予口服降糖藥(格列喹酮、阿卡波糖)或胰島素治療,使空腹血糖<6.4 mmol/L、餐后2h血糖<10.5 mmol/L。
2.2 藥物治療
2.2.1 治療組 在常規(guī)治療的基礎上根據(jù)張大寧教授提出的補腎活血法為治療大法,予患者補腎活血類藥物組成基本方(生黃芪 30~90 g,白術10~30 g,丹參20~30 g,川芎10 g~30 g,紅花10 g,大黃15 g,蒲黃炭30 g,大黃炭30 g,茵陳30 g,土茯苓30 g,水蛭3 g),水煎服200 mL/次,2次/日,1日1劑。1個月為1個療程,2組均連續(xù)觀察2個療程。
2.2.2 對照組 在常規(guī)治療的基礎上選用尿毒清顆粒,每次10 g,3次/日。
2.3 統(tǒng)計方法 所有數(shù)據(jù)采用SPSS11.5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處理,計量資料治療前后比較使用配對t檢驗,計數(shù)資料比較應用χ2檢驗,P<0.05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4 觀察指標 治療以1個月為1療程,連續(xù)觀察2個療程的相關指標。觀察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前后腎功能變化及血流變指標等。
3.1 療效標準 參照中華中醫(yī)藥學會腎病分會制定的《慢性腎衰竭的診斷、辨證分型及療效評定》(試行方案)。顯效:癥狀基本緩解或消失,內生肌酐清除率增加≥30%、血肌酐下降≥30%以上者。有效:癥狀基本緩解或消失,內生肌酐清除率增加≥20%、血肌酐下降≥20%;治療前后以血肌酐的對數(shù)或倒數(shù),用直線回歸方程分析,其斜率有明顯意義者。無效:癥狀無改善或有發(fā)展,不符合顯效和有效判斷條件者。
治療組30例,緩解23例,有效5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為93.30%;對照組30例,緩解4例,有效10例,無效16例,總有效率為46.70%;治療組與對照組比較P<0.05,有顯著性差異,治療組優(yōu)于對照組;兩組治療前后腎功能及肌酐清除率變化比較見于表1,前后血流變比較見表2。
表1 治療前后腎功能及肌酐清除率的變化比較±s)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表2 2組治療前后血液流變學變化比較±s)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慢性腎臟病(CKD4期)即慢性腎衰的中期、晚期,由于病因及腎臟病理變化多樣,所涉及的病理生理過程復雜,需要長期治療,病程遷延,加上難愈而易于復發(fā),已經(jīng)成為世界醫(yī)學界亟待解決的難題[2]。張大寧教授于20世紀八十年代首先提出了腎虛血瘀是各類慢性疾病發(fā)生發(fā)展的共有病理基礎的學術理論,提出本病的四大特征“虛、瘀、濕、逆”[3],并在中醫(yī)傳統(tǒng)理論的基礎上創(chuàng)建補腎活血法。本研究就是以補腎活血為法組方,方中黃芪為君藥以補腎,川芎、丹參、紅花為臣以活血化瘀,茵陳、土茯苓以清熱祛濕,大黃、大黃炭、蒲黃炭降濁排毒,小劑量水蛭以活血通絡,全方共湊補腎活血,祛濕降濁之效?,F(xiàn)代研究表明黃芪能有效調節(jié)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有效減少蛋白尿[4];川芎、丹參、紅花、水蛭等降低腎小球球內壓,改善腎小球血流動力學,延緩腎小球硬化;大黃可改善氮質血癥[5]。中醫(yī)學對慢性腎臟病(CKD4期)治療有其獨特優(yōu)勢,應用中醫(yī)辨證論治、整體觀念,以補腎活血法為大法采用補腎活血類藥物,結合西醫(yī)規(guī)范治療,探討補腎活血法治療慢性腎臟病(CKD4期)效果[6]。本研究顯示本法可顯著降低尿微量白蛋白,改善血流動力學,對于慢性腎臟病(CKD4期)有確切療效。
[1]王海燕,王梅.慢性腎臟病及透析的臨床實踐指南II[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5.
[2]劉章鎖,王沛.K/DOQI指南關于慢性腎臟病分期的臨床指導意義[J].中國實用內科雜志,2008,(01).
[3]車樹強.張大寧學術思想研究進展[M].天津: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2003.
[4]衛(wèi)生部.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S].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02:233-237.
[5]沈偉梁,張勉之,張大寧.論張大寧教授“補腎活血法”的立論基礎[J].中國中西醫(yī)結合急救雜志,2002,05:249-252.
[6]畢禮明,陳英蘭,馬濟佩.慢性腎臟病的中西醫(yī)結合臨床研究切入點探討[J].中華中醫(yī)藥學刊,2009,08:1759-1760.
天津市衛(wèi)生局課題(NO:11009)
蔡雯婷(1989-),女,浙江臺州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西醫(yī)結合腎病癥。
△通信作者:車樹強,E-mail:cheshuqiang@aliyun.com.
R256.5
B
1007-2349(2015)12-0109-02
2015-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