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慧娟
觀察還原型谷胱甘肽治療新生兒黃疸的療效及安全性
唐慧娟
目的 探討還原型谷胱甘肽(GSH)治療新生兒黃疸的療效及安全性。方法 82例新生兒黃疸患兒, 采用數字隨機表將患兒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 各41例。對照組予以常規(guī)治療, 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予以GSH治療, 記錄治療后血清膽紅素水平及恢復正常時間, 觀察兩組治療效果及不良用藥反應。結果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5.12%顯著高于對照組的80.49%,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治療后血清膽紅素水平為(126.32±12.59)μmol/L較對照組低, 恢復正常時間為(8.12±2.31)d較對照組短, 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GSH治療新生兒黃疸安全有效, 能夠降低血清膽紅素水平, 提高臨床療效, 臨床可推廣應用。
新生兒黃疸;還原型谷胱甘肽;血清膽紅素水平;臨床療效
新生兒黃疸是由膽紅素代謝異常誘發(fā)的疾病, 臨床癥狀以皮膚、黏膜黃疸等為主。新生兒黃疸是臨床常見疾病, 發(fā)病率高達55%, 大部分患兒7~10 d后可消退, 但小部分患兒出現神經損傷, 誘發(fā)智力障礙、聽力喪失等。有學者指出,早期明確新生兒黃疸病因, 早期對癥干預治療, 能夠改善預后。本文主要探討了GSH對新生兒黃疸患兒血清膽紅素水平及恢復癥狀時間的影響, 以提高臨床療效, 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2年9月~2014年9月收治的新生兒黃疸患兒82例作為研究對象, 均符合《實用新生兒學》[1]中擬定的診斷標準, 其中男49例, 女33例, 年齡3 h~22 d, 平均年齡(9.59±2.11)d, 體重2.81~3.86 kg, 平均體重(3.06±0.29)kg,入院時血清膽紅素水平為219~429 μmol/L, 平均血清膽紅素水平(319.21±37.19)μmol/L。符合醫(yī)院倫理協(xié)會要求, 患兒家長均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采用數字隨機表將患兒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 各41例。兩組患兒年齡、體重、血清膽紅素水平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予以常規(guī)治療。取黑色遮蓋物遮蓋患兒眼睛、會陰部后置入藍色光箱中行光療, 持續(xù)6~12 h;取5 mg/kg苯巴比妥用藥.1次/d;常規(guī)予以抗感染、糾正酸堿值失衡等對癥治療。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予以GSH治療,取100 mg/kg GSH凍干粉置入5%葡萄糖中靜脈滴注.1次/d。5 d為1個療程, 兩組均治療1個療程。
1.3 觀察指標與療效判定標準 ①治療5 d后評估兩組臨床療效。有效:5 d內黃疸基本消失, 血清膽紅素水平恢復正常;顯效:5 d內黃疸明顯消退, 血清膽紅素水平<205 μmol/L;無效:黃疸消退不明顯, 血清膽紅素水平>205 μmol/L??傆行?(顯效+有效)/總例數×100%。②記錄兩組治療后血清膽紅素水平及恢復正常時間。③記錄兩組不良用藥反應。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臨床療效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5.12%, 顯著高于對照組的80.49%,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血清膽紅素水平及恢復時間 觀察組治療后血清膽紅素水平為(126.32±12.59)μmol/L較對照組低, 恢復正常時間為(8.12±2.31)d較對照組短, 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兩組臨床療效對比[n, n(%)]
表2 兩組治療后血清膽紅素水平及恢復正常時間對比( x-±s)
2.3 不良用藥反應 兩組患兒治療期間均未出現肝功能、腎功能、皮疹等不良反應。
新生兒黃疸是臨床常見疾病, 是由膽紅素代謝異常誘發(fā)的疾病, 與感染、低體溫、母乳喂養(yǎng)、溶血病等因素有關。新生兒黃疸主要包括生理性和病理性黃疸兩種, 其中輕中度病理性黃疸可損傷患兒神經功能, 影響預后。目前, 臨床治療新生兒黃疸的原則為控制血清膽紅素水平, 尋找病因對癥治療。以往臨床常采用光療和酶誘導劑治療, 但用藥周期相對較長。有學者指出, 膽紅素水平功能與肝臟處理不足密切相關, 臨床可予以促膽紅素排泄藥物治療, 降低血清膽紅素水平。
GSH是由人類細胞組成的一種肽, 巰基是藥物重要組成成分, 服藥后能夠迅速作用機體器官, 提高細胞活性, 改善機體新陳代謝異常情況;具有抗氧化損傷的作用, 能抑制白蛋白出現過氧化反應;改善肝功能異常情況, 提高對血清膽紅素代謝能力, 降低膽紅素水平。動物研究表明, 靜脈滴注GSH后能夠在短時間內廣泛分布于肝、肌肉中, 代謝周期較長, 能夠長時間發(fā)揮作用[2]。本研究中,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5.12%, 顯著高于對照組的80.49%,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治療后血清膽紅素水平低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果顯示, GSH結合光療、酶誘導劑治療新生兒黃疸療效顯著。付溥和等[3]分析GSH結合復方甘草酸苷治療新生兒病理性黃疸的效果, 發(fā)現聯(lián)合組治療有效率為94%, 常規(guī)組為84%, 與本組研究結果相符。
綜上所述, GSH能夠提高肝臟對血清膽紅素水平的代謝能力, 能夠在短時間內控制膽紅素水平, 且無不良反應, 安全性高, 可作為臨床治療新生兒黃疸的理想藥物之一。
[1] 金漢珍, 黃德珉, 官希吉.實用新生兒學.第3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4:266-298.
[2] 陳佳穎, 龍躍, 吳飛翔, 等.還原型谷胱甘肽對阻塞性黃疸大鼠胸主動脈收縮與舒張功能的影響.中華麻醉學雜志.2014.34(7):863-868.
[3] 付溥和, 徐丹, 席文華, 等.還原型谷胱甘肽聯(lián)合復方甘草酸苷治療新生兒病理性黃疸的療效觀察.中國醫(yī)院用藥評價與分析.2012.12(7):640-642.
10.14163/j.cnki.11-5547/r.2015.32.130
2015-05-06]
457000 濮陽市第三人民醫(yī)院兒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