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冉霞
磽磧的那些紅色記憶
文/劉冉霞
1935年6月,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順利挺進磽磧,在藏族同胞的幫助下,紅軍找到了翻越雪山的向導,備足了過雪山的物資:羊毛裹腿、草鞋、干糧、辣椒等。6月18日,中央紅軍成功征服了夾金山,在山北小金縣達維鎮(zhèn)與紅四方面軍勝利會師。同年10月27日,紅四方面軍執(zhí)行《天蘆名雅邛大戰(zhàn)役計劃》,翻越夾金山并南下,與駐守在夾金山腳下的菩生崗的楊森一部敵軍進行一場激戰(zhàn)后,順利抵達磽磧,并在磽磧停留了長達3個月的時間。
寶興縣磽磧鄉(xiāng)是夾金雪山腳下一個歷史悠久的少數民族鄉(xiāng),這里居住著藏族的分支——嘉絨藏族。從寶興縣城到磽磧鄉(xiāng),大約需要1個小時的車程。一路上除了蘆山地震后重建的新村落和頗具藏族特色的村寨外,我們視力所及的幾乎全是山了。道路兩旁的青山,不似南方傳統(tǒng)山脈的秀麗,也不似西部高山那般巍峨,它是介于兩者之間的,像一名壯士,守護著這一方土地。
我們乘坐的車行出不久,就來到了一個當地漢白玉礦石的加工點。沿著公路旁的小道往前走,可以看到對面崖壁的半山腰上橫插著一些木樁,在木樁之上鋪著一些與木樁等寬的木板。同行的紅軍長征翻越夾金山紀念館館長舒敏向我們介紹,這些就是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從寶興向磽磧挺進時走過的棧道。這些棧道是當地的老鄉(xiāng)修建的,是來往行人的必經之道,當地人稱之為“長偏橋”。棧道由人工鑿洞支木后,再在木樁上鋪些樹干或木板而形成。棧道的下方是洶涌的河水,稍不小心,就可能失足墜入深淵。1935年,紅軍長征來到這里的時候,當地的土豪劣紳等反動派勢力為了切斷紅軍前進的道路破壞了沿途的棧道,給紅軍隊伍設下了難以想象的障礙。戰(zhàn)士們只得解下自己的綁腿,把被單撕成布繩做成“索道”,才艱難地走過了這些懸崖峭壁上的棧道,向磽磧挺進。
順著210國道往前走,不時有放養(yǎng)的山羊和家豬從容地在公路邊散步,還有調皮的小黃牛在路中間沖著我們悠閑地搖尾巴。偶爾能看到一兩個穿著藍色或者黑色的傳統(tǒng)藏族服飾,頭戴黑色繡花頭帕的嘉絨藏族婦女朝著與我們相反的方向走去。不一會兒,我們的車就停在了磽磧鄉(xiāng)的澤根藏寨。與澤根藏寨一路之隔的,就是毛主席和朱總司令曾經住過的兩座藏家鍋莊樓。據舒敏介紹,在紅軍抵達磽磧之前,國民黨反動派和地方土豪劣紳大作紅軍的反動宣傳,使不明真相的老百姓人心惶惶,猶如驚弓之鳥。1935年6月11日,中央紅軍先遣隊到達磽磧,他們積極宣傳紅軍的主張,如“紅軍是窮人的軍隊,是打土豪劣紳、保護窮人的”“紅軍和夷民是一家”等標語口號,很快消除了多數藏民的疑慮。6月12日,磽磧街上掛起了三道“天花”(用樹枝和鮮花做的牌坊)歡迎紅軍進入磽磧。紅軍大部隊一到,街上50多戶人家就都出來鳴放鞭炮,上茶送水。幾十個喇嘛在經堂門口排成兩行,吹起四莽四號,擊鼓撞鐘,以示歡迎;紅軍的“鮮花隊”(宣傳隊)也唱起歌跳起舞,其熱鬧情景,猶如過年一般。紅軍進入磽磧之后,積極向群眾宣傳紅軍的紀律:不進老百姓的房子,保護當地的寺院,不隨便吃群眾的東西,不拿夷家的一點財物。紅軍說到做到,戰(zhàn)士們全部坐在屋檐下、路邊上休息,吃的是干炒面,喝的是溪溝涼水,誰也不隨便進入喇嘛廟,圍觀喇嘛念經。紅軍的這些做法深受藏民和喇嘛的稱贊。隨后,毛主席和朱總司令住進了這兩座藏家的鍋莊樓。
舒敏說,這兩座鍋莊樓起先位于頭道橋澤根村,始建于清代,占地面積1500平方米左右。2006年,由于修建華能磽磧電站,政府對磽磧老場鎮(zhèn)進行了整體搬遷,于是這兩座鍋莊樓被移遷到現在的位置。而被淹沒的老磽磧場鎮(zhèn)就位于現在的磽磧湖底。在磽磧藏寨民俗博物館的對面,有一個平坦的小型人工湖,當地人管這里叫水景廣場。寶興縣政府部門為了讓場鎮(zhèn)居民能記得住鄉(xiāng)愁,念得起鄉(xiāng)情,也為了讓到這里的游客更直觀地感受磽磧藏寨的發(fā)展歷程,斥資打造了這個水景廣場,將老磽磧場鎮(zhèn)按比例縮小做成模型放置在水景廣場的人工湖底。據說,在夜幕降臨之后,湖底的燈光亮起,就可以看到這個縮小版的老磽磧場鎮(zhèn)了。
迥貢鍋莊 攝影/易云芳
攝影/易云芳
兩座鍋莊樓相鄰而建,是典型的藏式建筑風格。鍋莊樓底部是用石塊堆砌而成的方形石墻,中部是用實木構造的廳堂、居室,頂部則是由小青瓦堆成的“眾”字形屋頂。鍋莊樓的木格窗戶內寬外窄,門口較低矮,具有明顯的雕樓特色。毛主席曾經居住過的斗底鍋莊樓位于院子的右手邊。一進門就可以看到大堂正中間的地上有一個長方形的火塘,火塘的正對面墻上嵌著一座黑色木質的神龕,神龕的右邊是一扇長條形的木窗。據一位在此施工的藏族老鄉(xiāng)蒙杰爾說,鍋莊樓的底樓大多是老人和已婚婦女的居所,中間的火塘則是藏族人取暖、做飯以及跳鍋莊的場所。藏族人圍坐在火塘吃飯時的坐位也是很講究的。一般來說,老人和家中的長輩坐在進門的正中間,女性則坐左邊,男性坐右邊。火塘正對著的神龕一般用來供奉迦釋牟尼佛、黃教創(chuàng)始人宗喀巴的得意弟子(特得和雅特)和火神普薩(卡達)三尊佛像。神龕下方的神臺上放有一個斗,供奉時在斗里裝上五谷雜糧并插上香火,禱求神靈庇佑家業(yè)興旺、五谷豐登、風調雨順、平平安安。蒙杰爾說,如今有不少藏族人家里把毛主席像也供奉在神龕上,以此來表達對毛主席的敬仰和感激之情;鍋莊樓的二樓,是客人居住的臥室、家中糧倉以及做法事的經堂。毛主席曾居住過的小屋就位于二樓扶梯的右側,屋內懸掛著一張毛主席的黑白照片,在靠近窗戶的地方有一張舊式的木質大床,床邊的小柜子上有一個橢圓形的鐵壺。蒙杰爾說,這是一個藏式的酒壺。房間外的墻上,刻有許多“紅軍是抗日先鋒隊”這樣的標語。二樓的經堂是主人家辦紅白喜事等活動的時候,請喇嘛前來念經的主要場所。緊挨著經堂的小房間就是主人家儲藏糧、油、肉、青稞麥、蜂蜜等食品的糧倉了。在糧倉內的儲藏室中,蒙杰爾還為我們展示了踩在腳下的隔層。他說,這主要是為防備前來搶糧食的土匪而設置的。鍋莊樓的三樓,其實是二樓的小屋與屋頂的梁柱形成的空隙,一般用來掛晾矮種農作物。
距離斗底鍋莊樓不到百米,就是朱總司令曾經居住過的迥貢鍋莊樓。這座鍋莊樓的結構與斗底鍋莊樓相似,但在大堂的右側,有一個可以扣在木墻上的方木桌。據蒙杰爾介紹,這是藏族人家用來和面的。在方桌的旁邊,是一整面墻的柜子,用來盛放碗盆之類的廚具,在節(jié)省空間這方面來說,與如今的家居用品相比,毫不遜色。朱總司令曾居住的小屋,就在扶梯的左側,小屋內有一張簡單的木床和方形的木桌,小屋外的木板上還保留著一些“紅軍是工農的軍隊”這樣的口號。在這兩個簡陋的木屋里,毛主席和朱總司令召開會議,全面分析當前形勢,研究翻越夾金山以及一、四方面軍會師后北上的抗日方案,為中央紅軍成功翻越夾金山奠定了基礎。
斗底鍋莊 攝影/易云芳
攝影/易云芳
離開毛主席和朱總司令的舊居之后,我們驅車來到了紅軍翻越夾金山之前停留過的扎角壩紅軍井。扎角壩紅軍井是一處寬闊的河灘地,在河灘地靠近公路的地方立有一塊紀念碑,上書“扎角壩紅軍井”幾個紅字。在它的西側有一處陡壁,陡壁的底部有一巖隙,一股清清的泉水沿巖隙汩汩流出,順地勢東流約10米后,流入一個約1平方米的水凼,當地人稱之為“涼水井”。據說,當年紅軍長征路過這里時,毛澤東、朱德、周恩來、張聞天等紅軍領導人曾在這里飲水休息。在涼水井的東北側有一塊數十畝的河灘,據舒敏介紹,這里便是當年紅軍在翻越夾金山前,集結并召開翻越夾金山動員大會的誓師坪。紅軍走后,當地老百姓為了緬懷紅軍,便將“涼水井”改為“紅軍井”。自此,中央紅軍結束在磽磧的停留,向夾金雪山方向進發(fā)。
(責任編輯/林染 設計/張籍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