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志強,李 上,段曉華(.酒泉市人民醫(yī)院神經內科,肅州 酒泉 735000; .酒泉衛(wèi)生學校,肅州 酒泉 735000)
·針灸經絡·
踝三針聯(lián)合康復訓練在腦卒中下肢力弱患者康復治療中的臨床研究
丁志強1,李 上2,段曉華1
(1.酒泉市人民醫(yī)院神經內科,肅州 酒泉 735000; 2.酒泉衛(wèi)生學校,肅州 酒泉 735000)
目的:觀察踝三針聯(lián)合康復訓練對腦卒中下肢力弱患者康復的影響。方法:選擇腦卒中患者138例,按1∶1的比例隨機分為兩組。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康復訓練,治療組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給予“踝三針”(解溪、太溪、然谷),1 d 1次,兩組均治療30 d后判定療效。結果:在下肢運動功能及步行距離方面對比,治療組優(yōu)于對照組(P<0.01)。結論:踝三針聯(lián)合康復訓練對腦卒中下肢力弱患者康復治療中有良性影響。
踝三針;腦卒中/中醫(yī)藥療法;Brunnstrom分期;6 min 距離
腦卒中在中醫(yī)學中被稱為“中風”,為臨床多發(fā)病、常見病,具有較高的致殘率和病死率[1]。中風后,患者往往出現偏癱側感覺和/或運動功能障礙,肢體出現無力癥狀。目前,我國運用于腦卒中后功能康復的治療方法很多,主要包括物理療法、運動療法、針刺療法及康復工程等[2]。2011年10月—2014年9月,筆者采用踝三針聯(lián)合康復訓練治療腦卒中下肢力弱69例,總結報道如下。
選擇本院神經內科收治的腦卒中患者138例,按照1∶1的比例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對照組69例,男38例,女31例;年齡43~82歲;腦出血32例,腦梗死37例。對照組69例,男36例,女33例;年齡42~84歲;腦出血34例,腦梗死35例。兩組一般資料對比,差別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按照參考文獻[3]相關標準。急劇發(fā)病,癥狀持續(xù)24 h以上或導致死亡的局部腦血管病,可分為5個主要類型:①血栓性腦梗死;②栓塞性腦梗死;③腦出血;④蛛網膜下腔出血;⑤未分型腦卒中。
3.1 納入病例標準
患者神志清晰,能進行溝通;知情同意,簽署知情同意書;肌力3級及以下。
3.2 排除病例標準
腔隙性、腦梗死無偏癱后遺癥者;短暫腦缺血發(fā)作者;言語功能障礙不能語言溝通者;再發(fā)和/或多發(fā)大面積腦梗死者;使用溶栓治療者;合并嚴重的原發(fā)病及腫瘤者;肌力3級以上者。
對照組給予康復訓練,方法:①被動活動?;颊吲P位,由康復治療師被動活動患者肢體,為接下來的肌力訓練及控制訓練等做熱身活動;②主動活動。由治療師指導患者做各個肌群的力量訓練,根據患者力量大小分別給予助力主動運動、主動運動及阻力運動訓練,以達到增強患者下肢肌力的作用;③踝關節(jié)訓練。將患足置于背屈與跖屈的小平衡板上練習踝關節(jié)背屈與跖屈的控制能力。然后換內、外翻平衡板,進行內翻與外翻的控制能力訓練。再根據患者情況逐步換成踝關節(jié)綜合能力平衡訓練板,練習踝關節(jié)的隨意控制能力;④步行訓練。指導患者原地向前踏步,訓練重心轉移,之后在平行杠里面進行步行訓練,最后在平行杠外單獨訓練等。1 d 1次,每次45 min。治療組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給予踝三針針刺治療。取穴:解溪、太溪、然谷。操作方法:選擇長度為25 mm,直徑為0.25 mm的毫針直刺進針,深度不超過20 mm,刺激量以足抽動為佳,如刺激量不能引起足抽動,用平補平瀉手法,即補法與瀉法交替使用,得氣后留針30 min,1 d 1次。
兩組均治療30 d后判定療效。
5.1 下肢運動功能評測
根據下肢Brunnstrom分期評定標準[4]。1期~6期分別記為1~6分。觀測兩組患者訓練前后下肢運動功能情況,并做對比分析。
5.2 6 min步行試驗
采用6 min步行試驗[5](six-minutes walk test,6MWT)評測兩組患者訓練前后6MWD。并做比較分析。
采用SPSS 13.0統(tǒng)計分析軟件處理。計量資料數據以均數(x)±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等級資料組間比較采用Ridit分析。以P<0.05為差別有統(tǒng)計學意義。
7.1 治療前后兩組下肢運動功能對比
見表1。
表1 治療前后兩組下肢運動功能對比x±s
注:與同組治療前對比,**P<0.01;與對照組治療后對比,##P<0.01。
7.2 治療前后兩組6MWD對比
見表2。
表2 治療前后兩組患者6MWD對比x±s
注:與同組治療前對比,**P<0.01;與對照組治療后對比,##P<0.01。
腦卒中后,偏癱側肢體無力是卒中患者常見的后遺癥之一[6]。卒中后患者常出現不可逆的中樞運動神經損傷,當某些運動神經元出現不完全損傷時,原始反應在大腦低級中樞失去控制的情況下會表現出來,從而出現下肢肌張力增高,協(xié)調能力異常。發(fā)病后,又由于制動,導致患者肌肉萎縮加重,進一步降低患者肌肉力量[7]。
股四頭肌在下肢站立及步行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若股四頭肌無力,則患者無法站立。但在臨床中,大部分腦卒中患者經過一段時間的康復訓練,股四頭肌的肌力均會有不同程度的增強,但大部分患者就算在步行時,踝關節(jié)的動作仍然未出現,從而影響患者的步行姿勢和速度,同時,運動功能Brunnstrom評分也會受踝關節(jié)的影響。
兩組患者在接受康復訓練的過程中,下肢各個肌群都得到了訓練,從而促進了肌力的恢復?!峨y經·二十九難》曰:“陰蹺為病,陽緩陰急;陽蹺為病,陰緩而陽急?!敝赋鲋酗L偏癱痙攣狀態(tài)是由于陰陽蹺脈、脈氣失調而出現肢體陰陽側或拘急或馳緩的不平衡。中風日久,氣血不暢,脈絡阻塞,筋脈失養(yǎng),陰蹺為病,陽緩陰急而出現足下垂。傳統(tǒng)針刺通常選用體針,即手足陽明經穴,配以太陽、少陽經穴[8]。本研究在康復訓練的基礎上運用“踝三針”,主要運用了腧穴的近治作用治療踝關節(jié),使其更早恢復運動功能。近治的作用是一切腧穴主治作用中所具有的共性,《靈樞·官針》曰:“齊刺者,直入一,傍入二,以治寒氣小深者。或曰三刺,三刺者,治痹氣小深者也。”[9]用經典著作指導臨床,并引申擴大治療范圍。踝部為足經所過之處。太溪為足少陰腎經輸穴,腎為一身陰陽之本,腎陰得滋補則筋脈均得濡養(yǎng),從而緩解痙攣;解溪為足陽明胃經經穴;然谷為足少陰腎經滎穴。滎是經氣流行的部位,經是經氣正盛運行經過的部位,刺之可疏通經氣,通其絡,去其邪,邪氣盡去,經氣通暢,則病自愈[10]。3穴鄰近共同組方,加強腧穴的近治作用,使局部的針刺范圍和針刺刺激量增強,使針感直達病所,更有效激發(fā)經氣,達到舒經活絡、宣通氣血的作用,從而改善病變部位的神經、血管功能,以及局部的血液循環(huán),消除局部肌張力過高,肌肉僵硬,促使踝關節(jié)功能的恢復[11]。另一方面,以上腧穴均位于痙攣肌肌腱附近,刺激這些腧穴可興奮神經肌梭,引起麻痹肌收縮,通過交互抑制原理(即原動肌肉興奮收縮時,伴隨拮抗肌的松弛),使痙攣肌松弛,緩解痙攣模式,以促使踝背屈的功能恢復。當踝關節(jié)功能提高后,腦卒中患者下肢運動功能評分也得到了提高,步行速度加快,6MWD增大。
通過文獻搜索,有關“踝三針”治療腦卒中患者下肢無力的報道甚少,本研究樣本量少,可能存在一定的誤差。另外,中醫(yī)治療腦卒中患者的療效已被肯定,但卻無法清楚說明其具體機制,有待同行繼續(xù)提供有關類似的研究報道??傊兹樦委熌X卒中患者,能促進患者下肢功能的恢復,提高步行能力。
[1]時國臣,鄭琦,高霞,等.瀉陰補陽法結合康復訓練治療中風后足內翻療效觀察[J].針灸臨床雜志,2014,30(6):25-26.
[2]湯曉莉,王梅.中醫(yī)康復配合心理疏導治療中風恢復期40例[J].陜西中醫(yī),2014,35(6):245-247.
[3]陳慶慶,曹勝,寇洋洋,等.電針治療中風后痙攣性癱瘓的臨床研究進展[J].中國康復,2013,28(5):390-392.
[4]聶莉,毛善平.腦卒中后運動性失語患者功能性磁共振特點[J].現代儀器與醫(yī)療,2014,20(6):1-3.
[5]王美君.臨床觀察中醫(yī)康復對中風患者功能恢復的影響[J]. 中醫(yī)藥學報,2013,41(3):135-137.
[6]孫玲莉,黃麗萍,魚江濤,等.康復配合針刺治療中風后肌張力增高58例[J].陜西中醫(yī),2012,33(2):212-213.
[7]張小麗,齊瑞,嚴雋陶.中風后偏癱中西醫(yī)結合優(yōu)化康復方案的臨床研究[J].中國針灸,2013,33(12):578-581.
[8]雷從杰,楊浠,宋立軍.踝三針治療中風后足下垂的臨床觀察[J].中國中醫(yī)急癥,2014,23(8):1517-1519.
[9]蔡禮松. 針灸結合康復療法治療急性中風69例臨床觀察[J].中國中醫(yī)急癥,2013,22(1):106-107.
[10]尹麗麗.針刺配合康復療法治療中風后吞咽障礙57例臨床研究[J].中醫(yī)雜志,2013,54(9):766-768.
[11]胡先峰.再論何謂“中風病”[J].中醫(yī)臨床研究,2014, 6(8):258-260.
(編輯 田晨輝)
1001-6910(2015)12-0051-03
R245.3
B
10.3969/j.issn.1001-6910.2015.12.24
2015-05-06;
2015-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