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慧
摘 要:田中禾在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結合地理環(huán)境、社會背景在小說中塑造了一系列具有時代特征和歷史烙印的人物群像,有堅守傳統(tǒng)文明的老中國兒女,有在商業(yè)大潮中或沉淪或奮進的青年。這些人物自身都帶有特定時代的烙印,蘊含著作者對于人性和生命的理解。同時,田中禾在塑造人物形象時,意在通過揭示人們在社會變革時期心態(tài)、情感、精神的迷茫和徘徊,在于呼喚獨立自主的個性和美好蓬勃的人性。
關鍵詞:田中禾;人物群像;心靈自由;人性
田中禾于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已經(jīng)開始文學創(chuàng)作,真正走進大眾視野得到大眾認可的是在八十年代。以1985年發(fā)表的短篇小說《五月》為開端,其后《椿谷谷》、《落葉溪》、《南風》、《枸桃樹》、《明天的太陽》等作品相繼問世,在社會上引起較大反響。田中禾早期作品被人認為是“新寫實主義”,以冷靜的眼光觀察著巨變中的社會,觀察著人們的心理和情感狀態(tài)。透過發(fā)展的表象,發(fā)現(xiàn)在改革的大好形勢下賣糧難,農(nóng)民進城生存與生活,金錢利益放大化,人情淡漠等問題。同時,密切關注人的心理變化和情感狀態(tài),凸顯人物身上特定時代的歷史、文化特征。
以《五月》為代表的早期現(xiàn)實題材的作品中,田中禾以現(xiàn)實主義的手法敘述改革開放以來,新的事物、新的行為、新的思想對城鄉(xiāng)的侵襲,尤其是對古老而封閉的中國農(nóng)村產(chǎn)生巨大的沖擊和震蕩。田中禾密切關注個體生命在當代多姿多彩的現(xiàn)實生活中的生存際遇的同時,將人物放在一個相對穩(wěn)定的關系網(wǎng)中,以家庭切入社會,圍繞一個家庭在社會變革中的父母之間、父母與兒女之間、兒女之間的關系,用自己有力的筆觸深刻剖析了社會變革中家庭這個基本細胞的裂變,并由此來透視社會、人民心理的變化,突出人在社會變革中的困惑和掙扎,進而引發(fā)出對社會、對人生的深層思考。
一、喪失家長權威的父親
以往小說中的父親都是威武、高大,代表著家族的權威。然而在田中禾早期的小說中出現(xiàn)一類這樣的父親,因為社會的進步和生活方式的改變,以及追去獨立、自主的風氣侵入農(nóng)村,使得他們逐漸失去家長權威和話語權,但是他們愚昧、保守、迷信的特性沒有改變。《五月》中的老堆叔是一個勤勞老實、堅韌的莊稼漢,堅守著土地,默默的應對生活的艱辛和磨難,他的命令顯得蒼白而無力。在《南風》中的賈老祥同《五月》中的老堆叔一樣,以一種沉默、抗拒的姿態(tài)靜靜地守護著他的土地和生存的工具。他愚昧、保守、迷信、認命、思想僵化,成了舊時代的守護者,想要通過抓住鐵鍬,來挽留屬于他的過去,給處于懸浮狀態(tài)的精神找一個支點,結果成為新時代的棄兒。同樣還有《枸桃樹》中的刀頭,子女的命運和決定他無法干涉,在一片熱烈而混亂的氛圍中,默默地堅守自己的一片天地,孤獨而絕望。如果說老堆叔、賈老祥和刀頭是農(nóng)村舊文明的代表,他們對于商品經(jīng)濟沖擊鄉(xiāng)村文明,改變鄉(xiāng)村生活方式是一種保守、抵觸的狀態(tài),那么《明天的太陽》中趙鷂子對于物欲、錢欲充斥的社會則是一種困惑、煩惱、無力的一種狀態(tài)。時代和社會的變化使得他日漸沉默,兒女混亂、消極的生活讓他有一種無力的憤恨。趙鷂子是痛苦而焦灼的,因為他在現(xiàn)實面前不具有任何的應變能力和競爭力的,只能以沉默面對混亂,以憤怒和絕望來控訴這個變態(tài)、瘋狂的“自由”。
老堆叔、常老慢、刀頭、趙鷂子這一類人的生存的空間越來越小,瞬息萬變的世界沖擊著他們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他們在沉默中不知不覺得喪失了家長的權威,他們只有向神靈燒香,向祖宗懺悔,將人世間遭遇到的痛苦和磨難完全歸咎于命運的安排,以此麻痹身體和精神上的苦痛。老一輩的農(nóng)民就是用這種精神鴉片來打發(fā)漫長歲月中的無盡苦難,麻木靈魂,排解痛苦。同時,時代的拋棄帶來巨大的心理落差,引發(fā)的苦痛也是真實的。田中禾就是通過他們的徘徊心理來表現(xiàn)在變革時期,老中國兒女惶恐、擔憂和迷茫情緒情感。
二、蛻變中的青年
隨著父親權威的沒落,必然引起新生力量的崛起,以此來平衡家庭穩(wěn)定和適應社會的發(fā)展。與思想僵化的老中國兒女相比,易于接受、善于改變的青年顯然更能適應社會的生存法則。在田中禾早期的小說中,出現(xiàn)兩種截然不同的青年。一種是在畸形發(fā)展的物欲社會里,過分的追求自我,喪失人性的善良和淳樸,成為生活奴隸的青年。另一種青年他們從家長禁錮的封建家庭中走出來,選擇與父輩不同的價值觀念,勇于追求獨立自主的人生。
青年在商品經(jīng)濟大潮的沖擊下,驚慌失措、毫無目的的四處奔走,無可奈何地苦苦掙扎,在金錢和權勢中迷失、沉淪。但是當人自己都無法控制自己的時候,靈魂中的善與惡,對與錯就展開了痛苦不堪的搏斗?!赌巷L》中的石英、《枸桃樹》中的蓮妮兒和《明天的太陽》中的年青一代,對金錢和權勢的熱烈追捧,喪失做人的原則和底線,在以一種肆意的姿態(tài)享受金錢給他們帶來的快感。他們自身的文化心理素質,決定了他們沒有能力駕馭自身的命運。他們依靠對金錢和權勢的敏感直覺,在欲望與享樂的快感中迷失自己找不到精神的支柱,放棄自尊、自信和自愛。田中禾的筆下蓮妮兒不是一個完成泯滅人性、道德淪喪的形象,在塑造蓮妮兒形象時,賦予她在沉淪時的掙扎,墮落時愧疚和善良,作者用一個女孩的沉淪來此表達對金錢、權勢的詛咒和仇恨。在一個小的家庭中集中社會變革中的焦點問題,依靠對石英、蓮妮兒、趙濤之流形象的塑造,叩問人們對富裕生活的渴望與追求必然帶來人性的扭曲,道德的淪喪,表達對整個民族未來精神走向的深沉憂思。
田中禾筆下追求獨立自主人生的青年的態(tài)度相對復雜,難能可貴的是他們有質疑的勇氣和接受新鮮事物的魄力。他們的改變更多的是一種對生活的責任,是一種帶有朝氣改變,也許他們的改變還有些稚嫩,他們前進的道路還有很多坎坷,但是與石英、趙濤之流對比,他們的改變顯然更有希望,他們在以一種認真的姿態(tài)對待生活?!段逶隆分械拇河暝诔鞘信c鄉(xiāng)村中穿梭,不斷地反省和尋找一條社會她的道路。妹妹改娃年輕健壯、倔強,有活力,不甘心命運的擺弄,勇于追求自己的幸福,勇于開拓自己的路,更多的是反抗壓迫時的行動力和旺盛生命力?!秹灥亍分械膼鄣軟_破婚姻和家庭的束縛,追求女性的獨立自主。對于這些渴望改變的青年來說,田中禾并不是單純地把青年在社會歷練過程中的煩惱和痛苦展現(xiàn)出來,而是依托具體的時代背景,表現(xiàn)人們在商品經(jīng)濟沖擊下精神、情感和心理的困擾和變化。
田中禾在文學創(chuàng)作中堅持邊緣寫作,注意觀察在社會變革的大好形勢下人的生存處境和心理狀態(tài),或深刻揭露農(nóng)民生存的艱難和無奈,或尖銳嘲諷城鄉(xiāng)人在商品經(jīng)濟大潮的沖擊下生存觀念和價值觀念的變化。但是,在田中禾早期的小說中雖然有很多喪失道德底線和美好人性的人物,但是從整體上看,對未來的憧憬,對健康美好人性的追求仍然是田中禾早期小說不變的追求。
參考文獻:
[1]田中禾《傾聽歷史車輪下人性的呻吟》.[J].《莽原》.1989年第2期.
[2]田中禾.李勇.《在人性的困境中發(fā)現(xiàn)價值和美——田中禾訪談錄》.[J].西安:小說評論.2012年02期.
[3]王敏《變革時代中國農(nóng)村的深刻剖析—試論田中禾的小說創(chuàng)作》.[J].河南: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年第3期.
[4]段崇軒《田中禾和他的“人性世界”》.[J].上海文學1990年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