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津濤
1949年,蔣介石大陸政權(quán)潰敗,百萬大陸軍民倉皇遷臺。但當時究竟什么人能獲得一張去臺的船(機)票?
除軍隊之外,中央研究院是蔣介石最先指示遷臺的機構(gòu)。但中研院成功遷臺的僅總辦事處、歷史語言研究所和數(shù)學所,其他12個自然科學研究所與社會學所,都選擇留在了大陸,在81名院士中,僅朱家驊、傅斯年、李濟等9人選擇赴臺,陳寅恪、李四光、陳垣等60人留在大陸,另有胡適等12人去美。拒絕赴臺的學者中,輔仁大學校長陳垣比較有代表性。陳垣讀《西行漫記》后,“看到了老解放區(qū)十幾年前就有了良好的政治……深深地受到感動”。北平圍城期間,他給兒子寫信說,“政府來電并派飛機來接,都未成行,后又敦促數(shù)次,均婉謝,因無走之必要也”。
政府機構(gòu)工作人員及其家屬,是除軍隊外,政府組織遷臺群體的主體。但國民政府行政院當時對所屬各機關(guān)的遷徙并無任何統(tǒng)籌計劃,最后國民政府五院十二部,“到臺灣者通常不及原機關(guān)的十分之一人數(shù)”“家眷未能隨行者比比皆是”。
除軍隊及政府機關(guān)人員外,國民政府當時已無力組織其他人員集體遷徙。
至于私人赴臺,起先幾無限制,但隨著戰(zhàn)局惡化,赴臺者急劇增加,陳誠基于“防止‘共諜的潛入”與“預防人口過分增加,以減輕臺民的負擔”的考慮,于1949年2月開始實施對私人赴臺的限制,頒布了《臺灣省準許入境軍公人員及旅客暫行辦法》,規(guī)定“暫準入境”者為“中央各機關(guān)派臺工作人員及其眷屬”“中央各院部會及各省市政府,因公派員遷臺者”“工商人士”等七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