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探討CT掃描技術在卵巢纖維瘤和纖維卵泡膜細胞瘤臨床診斷中的應用價值。方法 觀察卵巢纖維瘤和纖維卵泡膜細胞瘤患者的CT平掃影像學特征,并與CT掃描強化征象特征進行對比分析,通過分析卵巢纖維瘤和纖維卵泡膜細胞瘤患者的CT影像學特點,探討CT掃描技術在上述兩種腫瘤臨床診療中的價值。結果 我院收治的27例患者中卵巢纖維瘤21例,纖維卵泡膜細胞瘤6例,18例患者病灶位于左側,9例患者病灶位于右側;卵巢纖維瘤CT影像學圖像顯示為實性,淺分葉可見于瘤體較大者,而纖維卵泡膜細胞瘤CT影像學圖像表現(xiàn)為囊實性,實性與囊性之間分界明顯,囊壁延續(xù)于實性區(qū),腫瘤整體上邊緣清晰;CT平掃影像圖顯示腫瘤密度無變化,相比正常子宮肌未見明顯降低,27例患者增強后23例影像學圖像無強化,僅4例輕度強化,低于正常子宮肌密度。結論 卵巢纖維瘤和纖維卵泡膜細胞瘤的CT影像圖具有一定特征性,尤其是強化征象顯示腫瘤密度低于正常子宮肌,對提高診斷準確率有一定臨床價值。
關鍵詞:卵巢纖維瘤;纖維卵泡膜細胞瘤;CT掃描
卵巢纖維瘤和纖維卵泡膜細胞瘤均屬于卵巢性索間質細胞腫瘤,其中卵泡膜細胞瘤發(fā)病率較低,而卵巢纖維瘤發(fā)病率則相對較高,兩者術前發(fā)現(xiàn)率較低,多數(shù)患者是在手術中發(fā)現(xiàn)[1],本文將CT掃描應用于已確診的患者診斷中,通過分析兩類腫瘤的CT影像學特征,探討CT掃描技術在兩者臨床診斷中的應用價值。
1資料與方法
我院2012年5月~2014年5月共收治卵巢纖維瘤和纖維卵泡膜細胞瘤患者27例,所有患者經(jīng)手術和組織病理檢查證實卵巢纖維瘤21例,纖維卵泡膜細胞瘤6例,27例患者臨床資料完整,其中患者年齡44~61歲,平均年齡(49.3±2.2)歲,絕經(jīng)后患者9例,伴有其他婦科疾病7例,其中子宮肌瘤1例,子宮息肉2例,子宮內膜增殖4例,所有患者宮體形態(tài)正常,未見卵巢癌、宮頸癌等其他婦科惡性腫瘤,取患者清晨空腹靜脈血檢測典型腫瘤標志物CA125[2],其中有12例患者血清CA125含量>600 U/ml,6例纖維卵泡膜細胞瘤患者無任何臨床癥狀,21例卵巢纖維瘤患者中伴腹痛4例,陰道出血3例,下腹部腫塊7例。采用德國西門子公司的Sensation16排螺旋CT掃描儀,掃描的層厚為7~9 mm,掃描的層距控制在4~6 mm,27例患者中平掃13例,平掃聯(lián)合多期增強14例。
2結果
2.1診療及并發(fā)癥情況統(tǒng)計 我院2012年5月~2014年5月送檢標本中有1025例標本檢出卵巢腫瘤,其中21例標本為卵巢纖維瘤,發(fā)生率為2.05%(21/1025),6例標本為纖維卵泡膜細胞瘤,發(fā)生率為0.58%(6/1025),共同發(fā)生率為2.63%(27/1025),手術或組織病理檢查顯示,病史在3~25 w,其中腹痛后就診發(fā)現(xiàn)者4例,下腹部有明顯腫塊入院檢查發(fā)現(xiàn)5例,體檢中發(fā)現(xiàn)者11例,陰道出血后就診發(fā)現(xiàn)者2例,所有患者均為偶然發(fā)現(xiàn)。組織病理學檢查發(fā)現(xiàn)3例患者腫瘤內出血,單側輸尿管受壓1例,病灶周圍腹水6例,腎積水1例,組織切片檢查未發(fā)現(xiàn)遠處轉移。
2.2 CT掃描影像圖特征
2.2.1病灶部位及大小27例患者中病灶位于左側18例,病灶位于右側9例,卵巢纖維瘤與纖維卵泡膜細胞瘤病灶大小不一致,后者病灶普遍大于前者,其中卵巢纖維瘤患者有10例病灶>11cm,病灶為7.1 cm×8.3 cm×5.0 cm~13.1 cm×10.5 cm×9.7 cm,病灶大小中位數(shù)為9 cm,纖維卵泡膜細胞瘤患者有2例病灶>21cm,病灶最大為25.4 cm×21.8 cm×19.6 cm,病灶最小為11.7 cm×13.5 cm×10.9 cm,病灶大小中位數(shù)為18 cm,病灶多位于附件區(qū),病灶過大患者會牽引附件導致腫瘤移位。
2.2.2腫瘤形態(tài)及平掃特征卵巢纖維瘤CT平掃影像圖顯示為實性,病灶形狀多為類圓形或橢圓形,淺分葉可見于瘤體較大者,本文21例卵巢纖維瘤患者中可見淺分葉2例,病灶性狀為類圓形14例,病灶形狀不規(guī)則1例;纖維卵泡膜細胞瘤CT平掃影像圖顯示囊性3例,囊實性2例,實性1例,實性與囊性之間分界明顯,囊壁延續(xù)于實性區(qū),囊壁厚度均勻,腫瘤整體邊緣清晰,囊性或囊實性密度與軟組織相當,23例可見明顯完整的包膜。
2.2.3腫瘤密度及強化征象卵巢纖維瘤、纖維卵泡膜細胞瘤CT平掃密度與瘤體大小和生長速度顯著相關,尤其是實性瘤CT平掃密度特征性明顯,當實體瘤病灶較小時,其CT平掃影像圖顯示密度與軟組織相當,整體密度均勻,CT值約在30~60 Hu,而瘤體生長速度較高的患者CT平掃顯示病灶密度更低,僅略高于周圍腹水,CT值僅為15 Hu,核分裂值為2~3/10 HPFs,相比其他實體瘤CT值明顯降低,實體瘤中病灶較大者CT平掃影像圖可見明顯鈣化點和低密度區(qū),這是由于瘤體過大存在一定變性或壞死所造成,瘤體內的鈣化點呈現(xiàn)不均勻分布的條形或放射狀,變性或壞死區(qū)呈現(xiàn)液性密度;CT掃描多期增強后影像圖顯示密度明顯降低,遠低于周邊正常子宮肌密度,CT值在90~124 Hu,其中僅有4例表現(xiàn)為輕度強化,CT值在45~80 Hu,其他23例無強化表現(xiàn),囊性病灶、大實體瘤中變性壞死區(qū)無強化征象。
3討論
卵巢纖維瘤和纖維卵泡膜細胞瘤多屬于良性腫瘤,早期發(fā)現(xiàn)后進行手術治療可以完全痊愈,但如果發(fā)現(xiàn)較晚不排除惡變可能[3],但上述兩類腫瘤無明顯臨床癥狀,尤其是纖維卵泡膜細胞瘤,幾乎無任何臨床表現(xiàn),而卵巢纖維瘤所表現(xiàn)的腹痛、陰道出血、下腹部腫塊等臨床特征,從而極易造成誤診[4],常見方法有血清腫瘤標志物含量檢測,影像學檢查及組織病理學檢查,在所有鑒別診斷手段中影像學檢查具有快速、便捷及無創(chuàng)等優(yōu)點,因此也是臨床診斷中最常用的方法,但CT、MRT等影像學檢查方法臨床診斷準確率不高,影像學圖像無明顯特征,從而限制了其臨床應用[5],為此本文期望總結出兩類腫瘤的一些影像學圖像特征,以提高兩類腫瘤的診斷準確率。
本文將CT掃描應用于我院已確診的卵巢纖維瘤和纖維卵泡膜細胞瘤患者中,影像學圖像顯示,卵巢纖維瘤多為實性,而纖維卵泡膜細胞瘤囊性、囊實性及實性均有,且前者形態(tài)多為類圓形,較大瘤體才可見淺分葉,本文21例卵巢纖維瘤患者中僅2例可見淺分葉,纖維卵泡膜細胞瘤中實性與囊性之間分界明顯,囊壁延續(xù)于實性區(qū),囊壁厚度均勻,腫瘤整體邊緣清晰,囊性或囊實性密度與軟組織相當;兩類腫瘤密度與瘤體大小和生長速度顯著相關,生長較快腫瘤密度低可能與生長較快導致組織不夠致密有關[6],而瘤體過大不可避免會存在變性或壞死區(qū),瘤體內鈣化點密度必定小于正常軟組織,CT掃描多期增強后大部分無強化表現(xiàn),影像圖顯示密度明顯降低,遠低于周邊正常子宮肌密度。
綜述所述,以上CT掃描影像學圖像特征是其他卵巢疾病所不具備的,可作為臨床診斷的重要參考指標。
參考文獻:
[1]徐小東,李偉大,李君權.卵巢卵泡膜瘤-纖維瘤的CT和MRT診斷[J].實用放射學雜志,2013,29(11):1811-1815.
[2]陳文德.卵巢良性囊性病變的多層螺旋CT診斷及鑒別診斷[J].醫(yī)學信息,2013,26(4):425-426.
[3]王立興,朱吉高,吳海濤.卵巢纖維卵泡膜細胞瘤的影像表現(xiàn)分析[J].醫(yī)療衛(wèi)生裝備,2013,34(10):69-72.
[4]劉夢雨,薛華丹,金征宇.卵巢纖維瘤的CT表現(xiàn)[J].中國醫(yī)學科學院學報,2012,34(2):104-109.
[5]王新輝.楊學俊.卵巢顆粒細胞瘤CT及MRI診斷[J].醫(yī)學信息,2013,26(30):367.
[6]趙繼軍.CT診斷卵巢纖維瘤蒂扭轉1例[J].中國實驗診斷學,2013,17(6):1150-1152.
編輯/張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