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探討對早期梅毒患者采用不同抗生素治療的臨床療效和安全性。方法 對我中心治療的90例患者資料進行分析,將患者隨機分為三組。A組采用芐星青霉素治療,B組采用頭孢曲松治療,C組采用阿奇霉素治療,比較三組治療效果。結(jié)果 A組治療治愈率為96.7%,B組治愈率為90%、C組治愈率為66.7%,A、B兩組和C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A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10%,B組為13.3%,明顯低于C組23.3%(P<0.05)。結(jié)論 芐星青霉素治療早期梅毒療效好,不良反應少,是治療早期梅毒的首選藥物,頭孢曲松治療早期梅毒療效肯定,可作為早期梅毒青霉素過敏患者的替代藥物。
關(guān)鍵詞:早期梅毒;抗生素治療;芐星青霉素;頭孢曲松鈉;阿奇霉素;臨床療效
梅毒是臨床上常見的傳染性疾病,這種疾病早期主要以皮膚黏膜損害為主,而晚期則主要侵犯人體各個系統(tǒng),造成多器官的損害,且其傳染性較強,能夠通過胎盤傳給新生兒,危害極大,給患者及家庭帶來極大的痛苦。我國近年來梅毒發(fā)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梅毒報告發(fā)病率由2000年6.43/10萬增至2013年32.86/10萬,梅毒已成為全社會重要的公共衛(wèi)生問題之一[1],因此,臨床上積極探討有效、安全的治療方法顯得尤為重要。我們對2008年6月~2013年1月到我中心皮膚性病門診治療的90例早期梅毒患者采用不同抗生素方案進行治療,并對臨床療效進行觀察分析,以便更好指導今后的臨床用藥。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將90例早期梅毒患者隨機分為A組、B組和C組,本次實驗中,共有47例男性,43例女性,年齡在29~64歲,平均年齡為(35.5±1.5)歲,其中,一期梅毒48例,二期梅毒32例,隱性梅毒10例;一、二期梅毒臨床表現(xiàn)為硬下疳、淋巴結(jié)腫大、玫瑰糠疹等,均有不潔性行為史,所有病例均經(jīng)過快速血漿反應素試驗(RPR)(廈門英科新創(chuàng)有限公司)試驗陽性(滴度1:2-1:128),梅毒螺旋體顆粒凝集試驗(TPPA)(日本富士瑞必歐株式會社)試驗陽性,患者得到確診并符合梅毒臨床診斷標準,排除已經(jīng)過抗生素治療、復發(fā)性、存在青霉素、頭孢曲松藥物過敏的患者,三組患者年齡、病程等無顯著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A組患者芐星青霉素治療,肌內(nèi)注射240萬U芐星青霉素(石藥集團中諾藥業(yè)有限公司),分兩邊臀部肌肉注射,1次/w,連用3w;B組患者頭孢曲松治療,1.0g/d頭孢曲松(上海新亞藥業(yè)有限公司),溶于1%鹽酸利多卡因3.6ml中分兩邊臀部肌肉注射,1次/d,連用10d;C組阿奇霉素治療,患者口服0.5g/d阿奇霉素(廣東順峰制藥有限公司),2次/d,首劑加倍,連用15d;二期梅毒在治療前一天給予潑尼松10mg,2次/d,連用3d,預防發(fā)生吉海反應。3組患者治療后3、6、9、12個月復查。
1.3療效判定標準 臨床治愈:臨床癥狀、體征消失;血清學痊愈:臨床癥狀、體征消失,RPR轉(zhuǎn)陰,且無復發(fā);無效:臨床癥狀消失或未消失,血清RPR滴度下降不明顯甚至出現(xiàn)上升。
1.4統(tǒng)計學處理方法 實驗中,對患者治療時的數(shù)據(jù)進行搜集,利用SPSS16軟件進行分析,并進行x2檢驗,實驗結(jié)果采用(x±s)表示。
2 結(jié)果
2.1治療情況 三組患者治療后療效比較具體見表1、表2。
注:*A組與C組療效比較,x2=9.02,P<0.01,#B組與C組療效比較x2=4.812,P<0.05,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注:*A組與C組療效比較,x2=10.42,P<0.01,B組與C組療效比較x2=5.96,P<0.05,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2不良反應 A組3例頭痛、惡心,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10%(3/30),B組4例胃腸道不適、惡心、腹瀉,不良反應率為13.3%(4/30),7例腹痛、腹瀉惡心、嘔吐、頭昏,23.3%(7/30)A、B組不良反應低于C組(P<0.05)。
3 討論
近幾年,臨床對于早期梅毒的治療方法比較多,主要以普魯卡因青霉素、芐星青霉素為首選藥物。青霉素抑制細菌細胞壁粘肽合成酶,阻礙粘肽的形成,造成細胞壁的缺損而起殺滅細菌的作用。芐星青霉素為長效制劑,對梅毒螺旋體有較強的抗菌活性,給藥后緩慢溶解吸收,維持時間長達15d,對梅毒螺旋體起持續(xù)殺滅作用。在此次臨床觀察中,芐星青霉素的臨床治愈率、血清轉(zhuǎn)陰率為96.7%,與何啟敏的報道[2]一致。頭孢曲松鈉為半合成的第三代頭孢菌素,通過干擾細菌細胞壁的生物合成而起抗菌作用。頭孢曲松鈉給藥后充分吸收,半衰期長,能透過血-腦脊液屏障,能夠有效治療血清固定的早期梅毒患者[3]。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制定的性傳播疾病臨床診療指南將頭孢曲松列為青霉素過敏患者的替代性藥物,用于治療早期梅毒、神經(jīng)梅毒[4]。臨床治療中頭孢曲松鈉和芐星青霉素臨床治愈率、血清轉(zhuǎn)陰率和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相近,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
阿奇霉素為第二代大環(huán)內(nèi)酯類抗生素,是臨床上使用比較多的治療早期梅毒藥物,可以口服,簡便易行,患者依從性好,但從臨床療效來看,阿奇霉素組的臨床治愈率、血清轉(zhuǎn)陰率明顯比芐星青霉素、頭孢曲松低(P<0.05),不良反應比較多(P<0.05),而且大環(huán)內(nèi)酯類抗生素耐藥的梅毒螺旋體菌株已在許多國家普遍流行,容易產(chǎn)生耐藥性而導致治療失敗[5]。阿奇霉素組中一例隱性梅毒出現(xiàn)血清固定,此患者為體檢中發(fā)現(xiàn),而A組和B組沒有出現(xiàn)血清固定。隱性梅毒出現(xiàn)血清固定可能是患者無癥狀或癥狀輕微,未能及時發(fā)現(xiàn)、規(guī)范治療,或者機體的免疫功能異常有關(guān)。隨著隱性梅毒患者每年以50%的速度增加[1],加強梅毒的篩查力度,及早發(fā)現(xiàn),及時治療,劑量足夠,療程規(guī)則,是減少梅毒患者血清固定和復發(fā)的有效手段。
綜上所述:治療早期梅毒芐星青霉素的療效要高于頭孢曲松、阿奇霉素,其價格低廉,毒副作用小,療效確切,是治療早期梅毒的首選藥,但容易發(fā)生過敏反應,使用時需要皮試、相應的急救藥物和設施,使青霉素的使用受到一定條件的限制;頭孢曲松療效顯著,能透過血腦屏障,可作為青霉素過敏患者的替代藥物,治療早期梅毒、神經(jīng)梅毒,適合基層基層醫(yī)療單位使用,但嚴重青霉素過敏的患者在使用頭孢曲松時仍有可能發(fā)生交叉過敏,需慎重;阿奇霉素可口服,患者依從性好,尤其是對青霉素類藥物過敏的患者或不能使用青霉素治療時,是一個很好的替代療法,但不良反應較多,療效不及芐星青霉素、頭孢曲松,醫(yī)生和患者可以根據(jù)具體情況選擇不同藥物治療。
參考文獻:
[1]龔向東,岳曉麗,滕菲,等.2000-2013年中國梅毒流行特征與趨勢分析[J].中國皮膚科雜志2014(47)5:310-315.
[2]何啟敏芐星青霉素、阿奇霉素治療早期梅毒的臨床研究[J].中國性科學,2013,05(153):55-57.
[3]湯海玲,胡斌;頭孢曲松治療梅毒血清固定患者臨床觀察[J].吉林醫(yī)學,2011 16:3239-3240
[4]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性傳播疾病臨床診療指南[M].上海:上??茖W技術(shù)出版社,2007,5:21-22.
[5]牛淑會,曾鐵兵;梅毒螺旋體耐藥性的研究進展微生物學免疫學進展2012 40(1):64-69.
編輯/王海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