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研究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療急性腦梗死的臨床療效。方法 選取我院于2011年6月~2013年10月收治的急性腦梗死患者160例,隨機分為兩組各80例,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guī)治療,觀察組患者在常規(guī)治療的基礎上加用低分子肝素進行抗凝治療,觀察對比兩組臨床療效。結果 經(jīng)治療,觀察組患者的神經(jīng)功能缺損評分改善情況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兩組對比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且觀察組的總有效率為91.25%,對照組的總有效率為68.75%,兩組對比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療急性腦梗死療效確切,可有效降低病死率,促進患者神經(jīng)功能恢復。
關鍵詞:急性腦梗死;低分子肝素;臨床療效
急性腦梗死是常見的危急病癥之一,多是由動脈粥樣硬化和血栓導致,該病的致殘率和致死率均很高[1]。急性腦梗死時腦內會釋放出凝血因子,使得外源性凝血酶原激活物的水平增加,激活凝血因子X,使得腦供血動脈血管內的血液凝固。目前,抗凝治療是急性腦梗死臨床治療的有效方法之一,可有效抑制活性凝血因子,從而改善腦路瘀阻,延緩病程進展[2]。我們2011年6月~2013年10月收治的160例急性腦梗死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給予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療,現(xiàn)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全部160例病例均為我院于2011年6月~2013年10月收治的急性腦梗死患者,均根據(jù)臨床表現(xiàn)以及CT、MRI等檢查確診,符合1995年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會議修訂的《各類腦血管疾病診斷要點》中的相關診斷標準[3],排除腦出血或其他出血性疾病,以及嚴重肝腎功能損害者。男97例,女63例;年齡45~83歲,平均(63.42±7.53)歲;發(fā)病時間2~58 h,平均發(fā)病時間(28.71±10.46)h。所有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對照組和觀察組各80例。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及發(fā)病時間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所有患者在本次實驗期間,停止任何可能影響實驗結果的藥物和治療,均給予常規(guī)治療,包括改善微循環(huán)、溶栓、擴張血管等,同時注意患者的營養(yǎng)支持,糾正水電解質紊亂,若患者合并有其他疾病,應酌情給予積極的對癥治療[4]。對照組患者給予低分子右旋糖酐(廣東遠大藥業(yè)有限公司生產(chǎn),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44025079)500 ml,脈絡寧(金陵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南京金陵制藥廠生產(chǎn),批準文號:國藥準字Z32021102)20 ml,加入0.9%的氯化鈉500 ml中,靜脈滴注,1次/d。觀察組患者給予低分子肝素(江蘇江山制藥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20030351)5000IU,腹壁皮下注射,1次/12 h。兩組療程均為10 d。
1.3療效評定標準 依據(jù)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會議制定的《神經(jīng)功能缺損程度評分標準》[5]進行評分,神經(jīng)功能改善=(治療前總分-治療后總分)÷治療前總分×100%。療效標準:①痊愈:神經(jīng)功能缺損評分改善91%~100%,病殘程度為0級;②顯效:神經(jīng)功能缺損評分改善46%~90%,病殘程度為1~3級;③有效:神經(jīng)功能缺損評分改善18%~45%;④無效:神經(jīng)功能缺損評分改善-17%~17%;⑤惡化:患者臨床癥狀及體征較治療前明顯加重,神經(jīng)功能缺損評分改善<-17%,或者死亡。
1.4統(tǒng)計學方法 應用SPSS 13.0統(tǒng)計軟件分析,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表明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治療前、后兩組神經(jīng)功能缺損評分情況對比 觀察組患者的神經(jīng)功能缺損評分改善情況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兩組對比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兩組臨床療效對比 觀察組的總有效率為91.25%明顯高于對照組的68.75%,兩組對比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討論
急性腦梗死的常規(guī)基礎治療,雖然可以一定程度上恢復腦部血供,改善局部微循環(huán),但致殘率較高,患者預后較差。由于該病的病因是腦部動脈中血液發(fā)生自凝,形成腦血栓,阻礙腦部供血,使得局部腦組織因缺血、缺氧而發(fā)生急性壞死,最終發(fā)展成為壞死區(qū)。因此,及時抑制血栓的生成,恢復腦部血液循環(huán)是治療的關鍵[6]。
普通肝素作為抗凝劑,對于防治缺血性腦血管疾病療效確切,但其分子質量過大,為12~14 kD,其中具有有效抗凝作用的部分僅為整體分子質量的1/3,臨床應用中極易引發(fā)顱內出血,療效不佳。低分子肝素則是由普通標準肝素解聚制備而成,分子量僅為4~6.5 kD,具有選擇性抗活性凝血因子作用,尤其對抗因子Ⅹa作用較強,且不會延長KPPT,大大降低了發(fā)生顱內出血的風險。低分子肝素的半衰期較普通肝素的半衰期延長了2倍,同時隨著時間推移,其抑栓作用更強,加上皮下注射的用藥方式,其生物利用度幾乎達100%。低分子肝素并不會對血管內皮細胞的其它功能造成影響,故血小板功能不會受到影響,血小板減少的發(fā)生率大大降低[7]。探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的神經(jīng)功能缺損評分改善情況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P<0.05);且觀察組的總有效率為91.25%明顯高于對照組的68.75%(P<0.05)。
綜上所述,應用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療急性腦梗死,療效確切,可有效防止血栓生成,促進患者神經(jīng)功能恢復,提高患者預后。
參考文獻:
[1]洪梅.急性腦梗死的抗凝治療與臨床研究[J].中國實用醫(yī)藥,2013,8(29):81-82.
[2]劉瑞霞,趙俊麗,寶雪梅.依達拉奉聯(lián)合低分子肝素治療急性腦梗死療效觀察[J].河北聯(lián)合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12,14(05):677-678.
[3]李金英,白玉雪,趙春哲,等.抗凝對預防急性腦梗死溶栓后血管再閉塞的作用[J].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2012,20(01):2-3.
[4]韋敏,楊明秀.依達拉奉聯(lián)合低分子肝素鈣治療進展性腦梗死療效觀察[J].黑龍江醫(yī)藥,2012,25(01):119-120.
[5]張春生,金輝,胡喜慶,等.溶栓、抗凝、抗血小板治療與腦微出血及腦梗死后出血性轉換的關系[J].腦與神經(jīng)疾病雜志,2011,19(04):253-258.
[6]馬軼群.急診溶栓抗凝治療急性腦梗死42例臨床分析[J].健康必讀(中旬刊),2013,12(05):195.
[7]燕西玲,劉溶,吳玉花.小劑量低分子肝素治療急性腦梗死的臨床觀察[J].中外健康文摘,2012,09(25):248-249.
編輯/張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