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比較宮腔鏡下電切術與刮宮術治療子宮內膜息肉不孕癥患者的臨床效果。方法 75例子宮內膜息肉不孕患者根據各自治療意愿分為電切術組(n=38例)和刮宮術組(n=37例),比較兩組在住院天數、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復發(fā)率及術后3、6、12個月的月經量。結果 兩組患者在住院天數、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電切術組患者術后復發(fā)率明顯低于刮宮術組(P<0.05);兩組患者術前月經量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電切術組術后3、6、12個月時月經量明顯低于刮宮術組(P<0.05)。結論 宮腔鏡下電切術與刮宮術治療子宮內膜息肉不孕患者療效無明顯差異,但宮腔鏡下電切術復發(fā)率低,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關鍵詞:宮腔鏡下電切術;刮宮術;子宮內膜息肉;不孕癥
子宮內膜息肉(EP)是發(fā)病率較高的婦科疾病,極易導致婦女不孕癥[1]。宮腔鏡操作具有可直視、術中出血量較少、術后恢復速度快、復發(fā)率較低等多種優(yōu)點,此外還可明顯降低常規(guī)刮宮術所致的高漏刮率,近些年已廣泛應用于婦科診治方面[2]。而目前宮腔鏡下電切除術和刮宮術是治療子宮內膜息肉組織的有效措施,因此本研究擬比較宮腔鏡下電切術與刮宮術治療子宮內膜息肉不孕癥的臨床療效。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75例子宮內膜息肉不孕患者均為本院2010年6月~2013年2月住院治療的已婚婦女,根據臨床癥狀體征,影像學檢查結果均已確診。上述患者根據各自治療意愿分為電切術組(n=38例)和刮宮術組(n=37例)。兩組在年齡、病史、臨床癥狀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所有患者待月經結束3~7d后行刮宮術治療,首先使用5%濃度的葡萄糖溶液膨宮處理,使得宮內壓力處于90~100mmHg范圍內,然后采取硬脊膜外阻滯麻醉方式處理,取膀胱截石位為手術體位,宮頸探查清楚后擴張宮頸管,將宮腔鏡置入宮腔內,刮宮術組患者使用刮匙徹底清除息肉組織,采取負壓吸引宮頸,通過宮腔鏡確保息肉組織刮除干凈;宮腔鏡電切術組:采用環(huán)形電極電切息肉組織的基底部,如有必要還需切除息肉組織附近的子宮內膜,隨后負壓吸引宮腔,通過宮腔鏡確保息肉組織刮除干凈。兩組患者手術結束后均予以4mg劑量的安宮黃體酮,2次/d,連續(xù)治療3個月。
1.4觀察指標 詳細觀察和記錄兩組患者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住院天數及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等臨床指標,兩組患者分別在術前、術后3、6、12個月等不同時間點行宮腔鏡檢查,并詳細記錄月經量變化、復發(fā)率等情況。
1.5統(tǒng)計學方法 所有數據資料均選擇SPSS13.0軟件包進行分析和處理,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予以比較,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予以比較,以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兩組臨床指標、并發(fā)癥及復發(fā)情況比較 兩組患者在住院天數(3.4±1.2d vs 3.5±1.3d)、術中出血量(25.1±7.8mL vs 25.5±8.1mL)、手術時間(22.0±5.7min vs 22.2±5.9min)、并發(fā)癥發(fā)生率(10.53% vs 10.81%)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電切術組患者術后復發(fā)率(7.89%)明顯低于刮宮術組(21.62%)(P<0.05)。
2.2 兩組術前術后月經量變化比較 兩組患者術前月經量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電切術組術后3、6、12個月時月經量(130.2±30.7 mL,156.4±33.7mL,193.5±37.8mL)明顯低于刮宮術組(256.4±41.8mL,300.1±44.0mL,338.1±49.3mL)(P<0.05)。
3 討論
目前,宮腔鏡下電切除術和刮宮術是治療子宮內膜息肉組織的有效措施[3]。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種手術方式的1次手術成功率均達到100%,兩組患者在住院天數、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等臨床指標方面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上述結果提示宮腔鏡下電切除術和刮宮術治療子宮內膜息肉的療效無顯著差異性。同時本研究還發(fā)現,電切術組術后3、6、12個月時月經量明顯低于刮宮術組,此結果提示宮腔鏡下電切術較刮宮術可明顯減少月經量,對無生育需求患者應優(yōu)先選擇宮腔鏡下電切術治療。此外所有患者均在術后隨訪1年,發(fā)現宮腔鏡下電切術組患者的術后復發(fā)率明顯低于刮宮術組,這與國內外相關研究結果相符合。分析原因可能是采取刮宮術刮除子宮內膜息肉組織時,對其基底部及附近內膜組織的清除效果不夠徹底,而電切術不但在深度和寬度等方面徹底清除子宮內膜息肉組織,對于無蒂的子宮內膜息肉組織,常可采用環(huán)形電極予以切除[4],同時可清除息肉組織附近的子宮內膜組織,最終明顯降低了術后復發(fā)率[5]。
綜上所述,宮腔鏡下電切術與刮宮術治療子宮內膜息肉不孕患者療效無明顯差異,但宮腔鏡下電切術復發(fā)率低,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王云.宮腔鏡下刮宮術與電切術治療子宮內膜息肉的臨床效果[J].中國婦女保健,2011,5(27):89-91.
[2]郝茜.宮腔鏡下三種不同方式治療子宮內膜息肉的療效觀察[J].浙江創(chuàng)傷外科,2009,14(2):137.
[3]丁月紅.宮腔鏡下電切術與刮宮術治療子宮內膜息肉不孕的療效對比[J].當代醫(yī)學,2013,19(8):31-32.
[4]潘凌云,顧紅,袁巧玲,等.宮腔鏡下電切術與刮宮術治療子宮內膜息肉不孕患者的療效對比[J].中國婦幼保健,2012,27(25):3890-3892.
[5]邢智利.宮腔鏡下電切術與刮宮術治療子宮內膜息肉不孕患者的療效對比[J].中國實用醫(yī)藥,2013,8(27):75-76.
編輯/蘇小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