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白內障是一種常見眼科疾病。隨著白內障手術由復明手術向屈光手術的轉變,排除術后并發(fā)癥及其他眼部病變的情況,影響術后視覺質量的主要因素為角膜散光,因其發(fā)生率較高,引起了國內外臨床研究的廣泛重視。本文首先介紹造成白內障術后患者角膜散光的形成,角膜散光是由于入射光線在角膜各經(jīng)線上顯現(xiàn)不等折射而造成的。然后闡述造成白內障術后患者角膜散光的因素,包括白內障囊外摘除手術切口的大小、位置、形狀,縫合方式及力度。最后介紹白內障術后患者角膜散光的控制及矯正,包括術中的控制及治療與術后的控制及治療。通過對白內障術后患者角膜散光的臨床研究,對有效治療白內障以及提高患者術后視覺質量具有積極作用。
關鍵詞:白內障;術后;角膜散光;臨床;研究進展
隨著人們對生活質量的高要求,白內障手術的目的也不僅僅復明,而是以更好視覺效果為目的,這就促進白內障手術由復明手術向屈光手術的轉變,這也使術后患者角膜散光成為影響術后視覺效果的主要因素[1]。由于術后患者角膜散光的較高發(fā)生率,已引起國內外臨床研究的廣泛重視。隨著醫(yī)療事業(yè)的不斷進步,白內障手術已取得了一定程度的進展并受到廣大患者的信賴,但不當?shù)牟僮鲿斐尚g后患者角膜散光[2]。本文就造成白內障術后患者角膜散光的因素和角膜散光的控制及矯正臨床研究進展做進一步探討,現(xiàn)綜述如下。
1白內障術后患者角膜散光的基本內容
引起白內障的因素有很多,老化、遺傳、外傷、中毒、局部營養(yǎng)障礙以及輻射都會引起晶狀體代謝紊亂,晶狀體混濁導致白內障。白內障患者視物模糊,嚴重影響生活質量。在進行白內障囊外摘除手術后,有時手術不當造成的角膜散光使患者的視覺效果無法達到預期保證。角膜散光是由于入射光線在角膜各經(jīng)線上顯現(xiàn)不等折射而造成的。散光主要與角膜、晶狀體等屈光成分于視軸上的不對稱排列、屈光指數(shù)的改變有關[3]。低度的散光可能源于各種解剖因素,而高度的散光主要源于角膜曲率的異常。其實嚴格來講,眼球的個屈光成分在角膜各徑線上的折射均不盡相同,所以幾乎每只眼都有散光。有學者報道稱,白內障手術前角膜散光≥3.00 D的約占3%,白內障手術前角膜散光2.25~3.00 D的約占9%,白內障手術前角膜散光1.50~2.25 D的約占19%,白內障手術前角膜散光0.50~1.50 D的約占42%,白內障手術前角膜散光≤0.05 D的約占27%,且順規(guī)散光占多數(shù),隨著年齡的增長順規(guī)散光轉為逆規(guī)散光。白內障囊外摘除聯(lián)合人工晶體植入的治療方法由于切口的緣故會造成角膜曲率的改變從而引發(fā)術后患者角膜散光,所以近些年我國臨床工作者在白內障術后患者角膜散光的臨床研究上,著力于重點研究白內障手術切口情況[4]。
2白內障術后患者角膜散光的原因
2.1白內障囊外摘除手術切口的大小 散光的大小與手術切口的長度成正比,手術切口大小應適中,因為過大的切口對角膜曲率的影響也較大,從而造成較大的術后患者角膜散光。隨著白內障手術的日臻完善以及手術設備的進步,白內障囊外摘除術的切口大小也從過去的大切口轉變?yōu)樾∏锌?、及小切口,這使手術源性散光的發(fā)生機會也愈來愈小,也對患者的術后恢復意義重大[5]。
2.2白內障囊外摘除手術切口的位置 散光的大小與手術切口距角膜屈光中心的距離成反比。過去,白內障囊外摘除術的切口位置不明確,切口可開在角膜上、角鞏膜緣上或者鞏膜上,但經(jīng)過大量研究證明,切口位置越接近角膜中心,對中心角膜曲率半徑的影響愈大,這會導致較大的術后患者角膜散光,因此手術切口應距角膜屈光中心的距離小,這樣造成術后患者角膜散光的可能性愈小[6]。
2.3白內障囊外摘除手術切口的形狀 手術切口形狀的不同對角膜曲率、眼球情況的影響也不同,手術后的切口錯位以及切口張力小都會造成術后患者角膜散光,同樣形狀較好的切口起到穩(wěn)定眼球的作用,從而造成術后患者角膜散光的可能性小[7]。
2.4白內障囊外摘除手術切口的縫合力度 散光的大小與手術切口縫線的松緊成正比。大量臨床資料顯示,在白內障手術切口縫合上對縫線的要求較嚴格,如絲線伸張能力弱,但可持續(xù)刺激組織產(chǎn)生炎性反應是組織壞死而改變散光度與軸度;尼龍線和單絲聚丙烯線張力強,并擁有與組織相容性好,可長期維持切口張力,改變散光度與軸度緩慢的優(yōu)點,因此在臨床上廣泛使用[8]??p合力度適中,力度過松易產(chǎn)生逆規(guī)散光;力度過緊易產(chǎn)生順規(guī)散光。在縫合方式上,連續(xù)縫合的方法顯著優(yōu)于間斷縫合。
3白內障術后患者角膜散光的控制及矯正
3.1患者角膜散光的術中控制與矯正
3.1.1術中切口控制以矯正散光 通過角膜曲率儀、驗光儀器在術前準確角膜度數(shù)與軸向,并準確獲得散光的大小及方向。設計合理的手術方案,包括切口的適宜長度,位置以及形狀。有資料顯示[9],散光的大小與手術切口的長度成正比,散光的大小與手術切口距角膜屈光中心的距離成反比,切口形狀對術后患者是否散光的影響也極大,所以術中控制好這三個因素對術后患者視覺效果的恢復極為重要。此外,術中還應注意切口的縫合,近些年大量研究證明,利用尼龍縫線縫合切口效果最好,術中采用尼龍縫線,其張力強,并與組織相容性好,可長期維持切口張力,改變散光度與軸度緩慢,對角膜曲率影響小,造成術后患者角膜散光的機會也少。
3.1.2復曲面人工晶體植入 目前,白內障囊外摘除聯(lián)合人工晶體植入是治療白內障最有效的方法。目前可用的人工晶體有兩種度數(shù):2.00 D和3.50 D,可分別用于矯正不同的散光度數(shù)。術前準確測定散光的度數(shù)及軸位,防止麻醉后患者眼尾的變化而造成軸位不同程度的偏移。這種人工晶體可單獨植入也可聯(lián)合其他晶體一并植入[10]。采用人工晶體植入方法有利有弊,優(yōu)點是可測性強、手術簡便;缺點是散光度數(shù)矯正有限,僅限于散光介于1.00~1.25 D或2.00~2.50 D的散光患者,而且手術不當會造成術后晶體的易位。
4.1.3其他術中控制以矯正散光 在白內障囊外摘除術結束后,都應進行適當且必要的調節(jié),這對術后患者角膜散光與否是十分重要的。方法有以下幾種:①術畢前房內注入消毒氣體,觀察氣泡情況以了解角膜曲率是否異常,調節(jié)縫線的松緊直到氣泡呈正圓形;②通過裝在電子顯微鏡上的角膜曲率儀在術畢了解角膜曲率情況并加以調整;③盤上刻有同心圓的消毒塑料盤平放于角膜上,通過形成的液環(huán)來了解角膜曲率情況并加以調節(jié),但這種方法以較少使用,逐漸被前兩種方法取代。研究證明[11],這些方法都使手術后角膜曲率正常得到確切保證,對患者病情更加負責。
3.2患者角膜散光的術后控制與矯正
3.2.1患者角膜散光的術后的拆線或斷線 若無各種散光因素,術中縫線無需拆掉或斷掉,但若由于縫線的因素造成了患者的術后散光,那么應進行術后的拆、斷線以達到糾正并消除散光的目的。術后散光仍大于2.00~2.50 D的患者應在切口有效愈合后進行拆、斷線的處理,若術后患者為高度散光,極大的影響了生活質量,這種情況應進行提早的拆、斷線以保證患者術后生活質量,但拆、斷線的前提必須是要確保切口閉合才行[12]。
3.2.2患者術后的恢復及配鏡矯正 掌握白內障囊外摘除手術適應癥,并針對不同的患者制定不同的治療方案,為每個患者負責,避免患者發(fā)生手術術中及術后各種并發(fā)癥,以保證患者手術后不僅僅是復明而是恢復更好的視覺效果。在患者恢復期間,應叮囑患者劇烈運動、用眼過度以及頭部周圍的碰撞。術后3個月患者來院復查,若人有殘留的屈光不正,應配鏡矯正。對于角膜散光≤1.50 D的患者經(jīng)矯正后可達到滿意的治療效果。由于傳統(tǒng)的框架眼鏡與眼球有一定的距離,當屈光度數(shù)較大時產(chǎn)生的棱鏡效果會使患者難以耐受,十分痛苦,所以散光度較大的患者應采用角膜接觸鏡來進行矯正。角膜接觸鏡分為透氣性硬性角膜接觸鏡和含水性軟性角膜接觸鏡2種,大量研究證明[13],透氣性硬性角膜接觸鏡較含水性軟性角膜接觸鏡性能更好,臨床上更為廣泛應用。
3.2.3角膜屈光手術 角膜屈光手術是近些年新興起的一種治療散光的方法,屬于角膜熱形成術的一種,對于白內障術后患者角膜散光的治療療效確切。通過這種方法可以用于治療散光10.00 D的患者,有研究顯示角膜屈光手術可有效降低白內障患者術后角膜散光的發(fā)生率,這給屈光度數(shù)較高的患者帶來了福音,這種方法有很好的發(fā)展前景,應大量投入研究[14]。
4結論
白內障是一種常見于>40歲人群的眼科疾病,且隨著年齡的增高發(fā)病率也隨之增高,是高齡白內障患者無法度過愉快的晚年生活,白內障的治療方法分為藥物治療與手術治療兩種。目前,白內障囊外摘除聯(lián)合人工晶體植入是治療白內障最有效的方法。白內障作為一種常見的眼科疾病,視物模糊嚴重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質量與視覺效果。隨著社會進步與人們對生活質量的高要求,白內障手術后的目的已從過去的復明轉變到更好的視覺效果上。大多數(shù)白內障患者在術前已有不同程度的散光,因此國內外臨床工作者更加著力于對控制與矯正白內障術后患者角膜散光的臨床研究上,并通過術中切口的大小、形狀、位置和縫線的力度與縫合方式等情況,以及術畢后的檢測方法以保證手術的成功,與此同時,術后的控制與矯正也毫不松懈,致力于提高患者術后的生活質量以及更良好的視覺效果[15]。關于白內障術后患者角膜散光的臨床研究現(xiàn)在也從未停止,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會有更先進的技術與方法被用于白內障術后患者角膜散光,這也使白內障患者在重見光明的同時亦獲得更好的生活質量與視覺效果。
參考文獻:
[1]Attebo K,Ivers RQ,Mitchell P.Research progress of correction of cornea astigmatism after cataract extraction[J].Journal of Clinical Ophthalmology,2012,20(1):82-85.
[2]宋茲洋.鞏膜電凝對白內障術后角膜散光及切口愈合的影響[J].中國基層醫(yī)藥,2014,21(6):854-856.
[3]黃寶玲,金繪祥,溫耀春,等.老年性過熟期白內障患者小切口囊外摘出術中前囊膜和晶體核處理臨床觀察[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0,30(16):2379-2380.
[4]譚其文.透明角膜小切口白內障術后角膜散光穩(wěn)定時間觀察[J].中國冶金工業(yè)醫(yī)學雜志,2010,1(2):73-74.
[5]吳雨玻,楊海燕,郝文文,等.小切口白內障囊外摘除人工晶狀體植人治療白內障高度近視療效分析[J].中國當代醫(yī)藥,2013,20(7):193-194.
[6]張軍.小切口白內障囊外摘除術在基層醫(yī)院運用體會[J].中國社區(qū)醫(yī)師:醫(yī)學專業(yè),2012,14(34):180.
[7]蔡金玲,丁潔,張士宏.小切口白內障囊外摘除聯(lián)合人工晶體植入術治療白內障臨床分析[J].現(xiàn)代診斷與治療,2012,23(9):1493-1494.
[8]林忠.小切口白內障囊外摘出人工晶狀體植入術治療硬核白內障的臨床研究[J].現(xiàn)代預防醫(yī)學,2012,39(23):6356.6357.
[9]凌新勇.小切口白內障囊外摘除術500例臨床效果觀察[J].中國醫(yī)藥科學,2012,21(14):216-217.
[10]趙光明.不同術式后的白內障患者并發(fā)散光216例[J].中國臨床保健雜志.2012.15(2):199-201.
[11]許麗疆,徐國興.不同手術切口對超聲乳化白內障術后角膜散光的影響[J].國際眼科雜志,2012,12(9):1650-1653.
[12]吳昌睿,林浩添,晏丕松,等.白內障手術聯(lián)合角膜緣松解對散光的矯正[J].中山大學學報:醫(yī)學科學版,2010,31(6):736-739.
[13]閆海艷.小切口白內障囊外摘出聯(lián)合人工晶狀體植入術后眼前節(jié)變化分析[J].眼科新進展,2012,32(7):686-687.
[14]李蘭,戴紅梅,李云川,等.小切口非超聲乳化白內障囊外摘出1370例分析[J].中國實用眼科雜志,2012,30(7):844-846.
[15]劉彥章,杜建英,許淑云,等.選擇性透明角膜切口對白內障超聲乳化術后角膜散光的影響[J].國際眼科雜志,2011,11(10):1756-1757. 編輯/肖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