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該文對72例化療患者因藥物外滲引起的局部組織壞死,潰爛、硬結、靜脈炎等不良反應進行觀察,易致外滲損害的化療藥物,分析了原因,采取了預防措施及處理,減輕患者痛苦,取得了滿意效果[1]。
關鍵詞:化療藥物;局部組織壞死
1 臨床資料
我院自2010年3月~2011年8月,收住化療患者4200余例,由于化療藥物毒副作用引起外滲的52例,其中7例用托馬克、絲裂霉素后引起組織壞死潰瘍,1例36d壞死潰瘍愈合,6例60d左右愈合,10例阿霉素,艾西克等引起硬結,35例若維本引起局部組織紅腫,疼痛及表皮破損,本組男性39例,女性13例,年齡21~67歲。
2 化療藥物外滲原因
2.1技術因素 ①業(yè)務技術不熟練:主要為年資低護士或臨時護士,對化療藥物的注射方法、使用的注意事項、外漏的觀察等??浦R掌握不夠,缺乏臨床實踐經驗,操作技術不嫻熟;②血管選擇不當:靜脈推注時選擇血管細小,如前臂內側下段、手指等表淺細小靜脈,由于管壁薄,耐受性差,推藥時壓力增大,或反復穿刺使用同一條靜脈,針眼未愈合致使藥物外滲;③穿刺部位選擇不宜:選擇在骨隆突,關節(jié)部位如內外踝,手腕等處靜脈,不易固定,針頭易刺破血管或滑脫;④針頭進入血管內長度不夠,<0.4cm,推藥時針頭易滑脫或藥液從針孔外滲;⑤拔針方法不當,按壓時間短。
2.2條件因素 ①肢體水腫或肥胖患者,少量藥液外滲局部腫脹不明顯或回血好,早期滲漏不易及時發(fā)現(xiàn);②輸液時間長,患者需活動或腫瘤引起疼痛不適,輾轉不安,頻繁咳嗽、嘔吐等原因使針頭滑脫;③反復化療的患者,因強刺激性化療藥物在短時間內大量進入血管內,超過其緩沖應激能力,且化療藥物的濃度和藥物的不同的酸堿度,均可使血管內膜受到刺激,易發(fā)生靜脈炎,使靜脈萎縮變細,管壁變薄,彈性下降,脆性增加,藥液易外滲;④年老體弱患者由于血管硬化、彈性差,或因長期缺血、缺氧,血流減慢,藥物注入后使靜脈局部濃度升高,壓力增加,引起藥液外滲。
2.3藥物本身因素 與藥物本身的刺激性、滲透壓、酸堿度、濃度有關。當藥物在很短時間內大量或快速進入血管內,使血管通透性增加,超過了血管本身應激能力,或在血管受損處堆積,而對血管內膜產生不良刺激造成局部組織損傷。
3 化療藥物外滲的預防措施
3.1患者宣教 ①簽署化療同意書時,從化療方案、化療副作用、藥物外滲的原因、外滲后的處理原則進行全面宣教,提高患者化療期間的自護能力,且在護理病歷上記錄宣教的內容[2-3];②講解強刺激性藥物首選中心靜脈途徑給藥的優(yōu)點,取得患者配合;③教會患者識別藥物的刺激性,化療當天向患者交代清楚哪一袋液體是強刺激性藥物,哪一袋是一般刺激性藥物,切勿自行調節(jié)輸液速度;④叮囑患者在輸注強刺激性藥物時,盡量減少去衛(wèi)生間、就餐等軀體移動,注意輸液肢體的活動,避免注射針頭移位,輸液的肢體勿被壓迫,以免影響血液回流造成藥物外滲;⑤指導患者自我觀察,詢問患者輸注化療藥物時有無疼痛、腫脹的感覺,如有立即關閉輸液開關,向護士匯報,且護士、患者共同觀察化療藥物輸注過程中有無滴速明顯減慢現(xiàn)象,以盡早發(fā)現(xiàn)化療藥物外滲。
3.2護士培訓
3.2.1??浦R培訓 ①掌握化療藥物的相關知識:⑴化療藥物刺激性的分類,區(qū)分強刺激性與一般刺激性藥物;⑵化療藥物外滲的相關因素;⑶化療藥物外滲的預防及處理方法;②掌握化療給藥的注意事項:⑴負責化療輸注的護士必須經過專業(yè)訓練,未取得護士執(zhí)照,不能進行化療操作。輸注強刺激性化療藥物由高年資護士操作,輸注期間密切觀察有無回血、疼痛等情況;⑵不能用有化療藥液的針頭直接穿刺血管或拔針,應先輸入等滲溶液,確認有回血再輸注化療藥物,輸注完畢后用等滲溶液沖洗,使輸液管中的殘余藥液全部輸入;⑶聯(lián)合用藥時,先輸入非發(fā)泡性,再輸刺激性發(fā)泡性藥物,如均為發(fā)泡性、刺激性藥物,應先輸入低濃度,2種化療藥物之間用等滲液快速沖洗;⑷在外用血管輸注發(fā)泡性、刺激性藥物時可用三通輸液裝置,一路輸入發(fā)泡性、刺激性藥物,一路快速輸入等滲液;⑸化療藥物推注時濃度不宜過高,速度不宜過快,20 ml藥液至少3 min以上或用5 ml/min的速度注入,每注射3~4 ml應回抽1次,檢查有無回血,避免血管在短時間內受強刺激而出現(xiàn)損害。
3.2.2專業(yè)技能培訓 ①合理選擇血管:⑴長期化療患者,應建立系統(tǒng)的靜脈使用計劃,注意保護大靜脈,常規(guī)采血和非化療藥物輸注選用小血管;⑵對于發(fā)泡性、刺激性藥物,一般選用前臂靜脈或遠離關節(jié)2~3cm處的血管交替給藥,不宜選用手足背小血管,應避開肌腱、神經、關節(jié)部位,且護士必須在床旁密切觀察至藥物完全輸入患者體內;⑶嘔吐頻繁的患者使用靜脈留置針,能防止針頭滑出血管;⑷腋窩淋巴結清掃術后的患者應避免在患側上肢進行化療。上腔靜脈阻塞綜合征的患者,應避免在上肢化療。雖然下肢靜脈血流速度較慢,易發(fā)生栓塞,一般不采用下肢靜脈,但在上腔靜脈阻塞綜合征的患者化療必須選擇下肢;②熟練穿刺技術:⑴穿刺前熱敷血管,使局部靜脈擴張,提高一次性靜脈穿刺成功率,如穿刺失敗,不能使用同一靜脈的遠端,以免藥物從前一次穿刺處外滲;⑵對脆性血管采用小力度、小角度、緩慢平行進行,見回血后不再進針的方法;⑶穿刺成功后正確固定針頭,避免針頭滑脫和刺破血管壁,拔針后按壓針眼2~5min;⑷外周血管穿刺困難者,可行中心靜脈置管或外周深靜脈置管,以杜絕化療藥物外滲[4-5]。
4 藥物外滲后常規(guī)處理
發(fā)現(xiàn)藥物外滲或懷疑有外滲時采取以下處理措施:立即停止輸液或靜脈注射,保留穿刺針頭,利用此針頭盡量回抽滲漏在皮下的藥液,由保留針頭注入相應的細胞毒藥物拮抗劑后拔針并于局部皮下注入解毒劑。解毒劑具體使用如下:局部常規(guī)消毒后,用無菌1ml空針抽取解毒劑,做局部皮下封閉。即由疼痛或腫脹區(qū)域外緣向內做多點注射,封閉液使用量根據(jù)化療藥的種類、漏出量、漏出范圍做相應增減。如無相應解毒劑選擇地塞米松5 mg+利多卡因100 mg局部封閉,1次/d,連續(xù)3d。以減輕局部疼痛和炎癥反應;抬高患肢,避免劇烈活動。
參考文獻:
[1]婁婷,黃幼含.腫瘤化療藥物滲漏的預防與處理[J].中華實用醫(yī)藥雜志,2004,4(1):81-83.
[2]陳立芳,杜紅,劉瓊,等.1號消炎膏加冰敷治療化療藥物外滲的療效觀察[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2,20(5B):43.
[3]王建霞.保護靜脈與化療[J].實用護理雜志,2009,11(12):2.
[4]賴利,李俊英.化療性靜脈炎的護理進展[J].護理學雜志,2012,17(1):78.
[5]石淑貞,王新艷.化療藥物滲漏性損傷的分析與處理[J].中國實用醫(yī)藥,2008,3(26):167.
編輯/哈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