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專業(yè)院校中的民間舞課堂教學遵循一定的教學步驟從而達到基本體態(tài)、 動率、呼吸、節(jié)奏、風格等基本要素的準確性與一致性。然而,當今民間舞教學缺乏與民族文化底蘊相關的教學內容,使民間舞的傳承受到了嚴重的制約。地域生態(tài)劃分對于教授民間舞文化而言提供了多層次、系統(tǒng)地、深入的教學方式。本文通過對地域生態(tài)文化在民間舞課堂教學中的意義及應用分析,以期更好的推進民間舞教學的發(fā)展與深入。
關鍵詞:地域生態(tài)文化;民間舞;課堂;教學;意義;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3520(2015)-12-00-01
前言:我國是一個有著多民族的國家,擁有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遺產,其中,各民族的傳統(tǒng)民間舞蹈是我國文化藝術寶庫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是各民族文化的重要載體, 蘊含著各民族特有歷史背景、民族風俗、宗教信仰、思維方式、 精神價值和文化意識,體現了各民族的生命力和創(chuàng)造力。
一、地域生態(tài)文化在民間舞傳承中的重要意義
每個民族在他形成和發(fā)展的過程中,同時形成了本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在各民族的民間舞蹈中,都不同程度的積淀著本民族的民族心理、審美情趣、風俗習慣等文化現象。
在我國各少數民族地域幾乎都有藝術類院校,近年來, 越來越多的地方性綜合類院校也下設了藝術類二級學院,其中都開設得有與舞蹈相關的專業(yè),比如舞蹈表演、舞蹈編導、舞蹈學等,在這些舞蹈專業(yè)中必不可少的一門重要必修課程就是中國民族民間舞蹈了。
舞蹈也具有一定的教育功能,可以傳播一些思想文化也可以使人們更團結,而且,民族民間舞蹈是一切舞臺藝術作品的源泉,它提供基本素材,激發(fā)編導的創(chuàng)作靈感,豐富舞蹈作品的內涵。另外,民族民間舞蹈可為研究人類學、社會學、民俗學、心理學提供參考。由此可見,民族民間舞蹈有著強大的社會功能,保護和傳承民族民間舞蹈有重要的意義。
以苗族舞蹈為例,貴州苗族民間舞蹈是苗族開創(chuàng)時間最早,歷史延續(xù)時間最長,流傳范圍最廣,最能直接反應苗族歷史文化發(fā)展的一門藝術,也是最具代表性,最具民族特色,最能反映苗族民族性格的審美情感的一門藝術。無論在藝術上還是在文化發(fā)展史上都有著重要的研究價值。由于苗族沒有文字,所以經數百上千年的傳承演變,至今仍根據于苗族生活沃土中的貴州苗族民間舞蹈已成為非常寶貴的文化資源。
二、地域生態(tài)文化劃分法在民間舞蹈課堂中的運用
(一)理論課堂
民間舞,歸納了勞動、環(huán)境、民族三者的文化概念,同時參照舞蹈動態(tài)規(guī)律、 姿態(tài)、心態(tài)、審美、風韻等形象特征。以動態(tài)形象劃分的五種文化類型,便于記憶、比較、融會思考,可以充分發(fā)揮舞者的專長,以動態(tài)形象為綱要,縱橫探索各民族舞蹈間的源流關系與文化傳承的規(guī)律,并通過教學研究和藝術實踐得到發(fā)展與論證。
在地方性高校舞蹈專業(yè)的課程設置中,加入本地域民族的傳統(tǒng)民間舞蹈, 并且應當作為一門主干課程,教授大量的本土舞蹈,擴大地域優(yōu)勢,形成不可替代的地方教學資源。對于民間舞的傳承而言,應該做到內外兼修。學生應充分體會其民族的勞作、戰(zhàn)爭、祭祀等活動中的運動方式。這些只有在理論課堂內進行系統(tǒng)的民間舞理論教學,能使學生了解其背景文化,感知其生活與勞作方式,從而對其風格韻律的形成有所認同。
另外,還要加強對于教材的改進與完善。現在,之所以很多高校一直沿用北京舞蹈學院和中央民族大學的教學內容和教材的原因,就是因為沒有自己本土的地域性舞蹈教材。當然,編寫教材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但是作為舞蹈教育工作者要盡力去做這件事情, 通過反復的田野調查, 收集整理民間舞蹈的原始素材, 進行研究,歸納分類,分析其基本動律、骨干動作、隊形等,然后編寫出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教材,這也是學生學習的依據。只有不斷的加強和完善舞蹈教材的建設, 才能更好地為地域性民族民間舞蹈的傳承提供堅實的保障。據筆者所知, 現在很多地域性高校已經很重視舞蹈教材的建設,例如以朝鮮族舞蹈著稱的延邊大學舞蹈系,就有 《朝鮮族民間舞蹈組合》、《朝鮮族舞蹈基本動作》、《中國朝鮮民族舞蹈史》 等多部朝鮮族舞蹈教材;四川師范大學舞蹈學院有羌族舞蹈教材 《羌族女性舞蹈文化傳承與發(fā)展》等。
(二)實踐課堂
民間舞的動作與風格都來源于日常的積累與提煉,而民間舞的感情是隨著事物和地點的不同而變化的。學習民間舞的地域文化背景,并通過肢體訓練后表現本民族的形象,就能在民族舞的風格上更加游刃有余。同時,在舞蹈審美觀念不斷淬煉中升華的美感是直接教學中得不到的。因此,舞動過程中包含著深厚的思想底蘊,這正是現代學生乃至舞者寶貴的財富所在。
舞蹈表演中的藝術感染力是需要舞蹈演員將自身與舞蹈進行完美的融合表現出來的。因此,在對學生的藝術感染力進行培養(yǎng)的過程中,還應該要求學生注意感受,將自身與舞蹈進行有效的融合。此外,教師應該要求學生對民間舞蹈的內涵進行充分的認識,學生不僅僅是要明確動作的基本要領,還應該掌握舞蹈的基本結構,進而將自身的情感充分的融入到民間舞蹈的表演中,提高民間舞蹈的藝術感染力,實現學生的良好發(fā)展。
三、結語
綜上所述,對于民間舞而言,地域生態(tài)文化是其最為核心的內容, 因而在高校民間舞的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是在傳授學生肢體表達方法,更是要進一步傳承地域生態(tài)文化。對此,在民間舞教學中過程中,必須加強民俗文化在教學內容、方法以及服飾等方面的滲透,使得廣大學生充分了解民間舞蹈中的文化內涵,激發(fā)其對于民間舞的尊重和藝術熱情,真正繼承、發(fā)揚民間舞蹈藝術。
參考文獻:
[1] 石寶軍,郭丹.影響大學生生態(tài)文化消費的主要因素及對策[J].衡水學院學報,2013,(06).
[2] 謝中起,劉笑.論高校在生態(tài)文化傳播中的地位和作用[J]. 河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02).
[3] 譚蕾.高校生態(tài)文化素質教育機制的構建[J].大慶社會科學,2013,(06).
[4] 陳遠剛,符淼.構建和諧后勤生態(tài)文化 促進高校后勤可持續(xù)發(fā)展[J].科學咨詢(科技·管理),2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