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探討心臟型脂肪酸結合蛋白(heart type fatty acid binding protein,H-FABP)水平對急性肺栓塞(acute pulmonary embolism,APE)早期預后的評估價值。方法 51例急性肺栓塞患者根據(jù)H-FABP測定值分為陽性組21例(H-FABP≥10μg/l)及陰性組30例(H-FABP<10μg/l),分析H-FABP升高對APE患者危險分層與臨床預后的關系。結果 陽性組中高危9例,中危10例,低危2例,死亡6例。陰性組中高危4例,中危14例,低危12例,死亡2例。兩組比較低血壓、右心室功能不全以及心肌損傷的發(fā)生率之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在高危、低危及1月內(nèi)死亡人數(shù)方面相比差異亦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H-FABP對急性肺栓塞患者的早期預后判定有著很好的相關性。
關鍵詞:急性肺栓塞;心臟型脂肪酸結合蛋白;預后
急性肺栓塞(acute pulmonary embolism,APE)是一種具有多種臨床表現(xiàn)的潛在致死性疾病,其預后取決于發(fā)病時的血液動力學狀態(tài)和并發(fā)癥,合并右心功能不全(right ventricular dysfunction,RVD)的患者早期死亡率高達58%[1]。心臟型脂肪酸結合蛋白(heart type fatty acid binding protein,H-FABP)是一種心肌特異性胞漿蛋白,在心肌細胞受損時即刻進入血液,有研究表明,其在急性冠脈綜合征的早期診斷方面優(yōu)于肌鈣蛋白(ScTnI,ScTnT)[2],故在急性肺栓塞領域,越來越多的學者們開始關注H-FABP能否作為一種新的生物標記物。基于此,我們對2010年1月~2013年11月入住我院的急性肺栓塞(acute pulmonary embolism,APE)患者進行H-FABP定性,研究探討H-FABP在APE患者早期危險分層的作用和對早期預后的評估價值,以便APE患者得到更好的臨床治療,提高生存率和改善預后。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2010年1月~2013年11月入住津市市人民醫(yī)院的急性肺栓塞(acute pulmonary embolism,APE)患者51例,其中男26例,女25例,年齡(65.86±13.45)歲。所有患者均經(jīng)多層螺旋CT確診。排除標準: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急性腦血管疾病及左心功能不全的患者。據(jù)血H-FABP測定值將研究對象分為兩組:陽性組(H-FABP≥10μg/l )21例;陰性組(H-FABP<10μg/l)30例,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等方面比較無顯著差別,具有可比性(P>0.05),見表1。參照2008歐洲APE指南[3]的危險分層,將伴有休克或低血壓的APE定義為高危組,無休克,但有右心功能不全或心肌損傷證據(jù)為中危組,無休克,也無右心功能不全及心肌損傷者為低危組。
1.2方法 ①H-FABP等心肌標志物的檢測 患者入院后30min內(nèi)均接受外周血H-FABP檢測,用雙向側流免疫法測定;同時檢測患者ScTnI,將ScTnI≥0.1ng/ml認為存在心肌損傷;②超聲心動圖 所有患者入院后2h內(nèi)均行超聲心動圖檢查明確是否存在右心功能不全;③所有患者入院后積極治療原發(fā)疾病,絕對臥床休息,吸氧治療同時給予低分子肝素鈣5000U,皮下注射,1 次/12h,加用注射用纖溶酶100U,溶于生理鹽水250ml 中靜脈滴注,40滴/min,1 次/d,療程均 7d。監(jiān)測患者血壓、血氧飽和度,暈厥、休克等臨床表現(xiàn),并記錄各組1個月內(nèi)死亡人數(shù)。
1.3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13.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計量資料用(x±s)表示,并進行正態(tài)分布及方差齊性檢驗,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χ2檢驗,以P≤0.05作為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兩組患者臨床比較 根據(jù)表2示:兩組患者低氧血癥比較無顯著性差異 (P>0.05);兩組患者在低血壓、右心功能不全及心肌損害方面比較均有顯著性差異(P<0.05)。
2.2兩組患者危險分層及預后比較 根據(jù)表3示:兩組患者在高危、低危的人數(shù)以及1個月內(nèi)死亡人數(shù)比較具有統(tǒng)計學差異(P<0.05)。
3 討論
急性肺栓塞(APE)是較嚴重的心肺疾病,其發(fā)病率在心血管病中僅次于冠心病和高血壓病,且住院病死率卻高達25%~30%。APE因其臨床表現(xiàn)缺乏特異性,易與多種心肺疾病混淆,漏診率、誤診率高。其預后與疾病嚴重程度、診治及時與否密切相關。目前,歐洲心臟病學會[3]指南建議:根據(jù)是否存在低血壓和休克、右心功能不全及心肌損傷等將肺栓塞風險分為高危、中危和低危;住院或30d內(nèi)死亡率定義為早期死亡風險,分別為15%,3%~15%和<1%。因此,右心室功能早期判斷在APE患者的顯得至關重要。目前,超聲心動圖檢查是判斷RVD最敏感有效的方法之一,但大多數(shù)醫(yī)院不具備床邊超聲心動圖檢查的條件,且肥胖、慢性阻塞性肺氣腫,費用較高及操作者主觀因素影響等都導致其臨床應用的局限性。推薦的標志物為ScTnT或ScTnI,具有特異和敏感的顯著優(yōu)點,但需發(fā)病后6~12h才可檢出,持續(xù)時間不超過3d,且在APE患者中升高程度不太顯著[4]。
心肌細胞絕大部分的能量供應由脂質(zhì)氧化提供,而H-FABP在心肌細胞不溶性脂肪酸轉(zhuǎn)運過程中擔任中心角色,因此,H-FABP的水平對于判定持心肌細胞穩(wěn)態(tài)非常重要[5]。當心肌細胞受損時,H-FABP迅速從心肌細胞釋放并立刻進入血液循環(huán),最早90min內(nèi)即可檢出,6h達到高峰[6]。近期研究表明[2,7]:H-FABP對于診斷心肌損傷有著高度的特異性和敏感性,在急性冠脈綜合征的早期診斷方面優(yōu)于肌鈣蛋白。這與本研究一致:兩組患者低氧血癥的發(fā)生率未見明顯差異(P>0.05);而H-FABP≥10μg/l組中心肌損傷、低血壓休克以及右心功能不全的發(fā)生率均高于H-FABP<10μg/l組,可見H-FABP水平能敏感的反應心肌損傷損害。
急性肺栓塞臨床上表現(xiàn)多樣性,可能無任何癥狀,也可能為心源性休克,后者短期死亡率波動在2%~95%之間,故對于APE的早期風險評估顯得尤其重要[8]。本研究中H-FABP≥10μg/l組中的低危患者遠少于H-FABP<10μg/l組,而高危以及1個月內(nèi)死亡患者人數(shù)均明顯高于H-FABP<10μg/l,提示早期血清H-FABP指標可作為危險分層和預測APE近期預后的指標。Kaczyfiska等[9]對77例APE患者研究也有相似的發(fā)現(xiàn),其結果還提示H-FABP在預測30d預后和APE相關病死率方面,比肌鈣蛋白、N末端腦鈉尿肽前體和肌紅蛋白更好。
綜上所述,臨床應用H-FABP可以快速區(qū)分出那些需要住院治療的患者,或者那些需要更嚴密的監(jiān)測病情和更積極的治療措施。H-FABP對于APF患者的危險分層和短期預后預測是一種非常有價值的生物標記物,具有早期、快速。準確的特性。
參考文獻:
[1]汪錚,陳孝謙,李秀.肺栓塞患者危險因素及臨床特征分析[J].臨床肺科雜志,2013, 18( 2) : 255-257.
[2]何磊,魏慶民,時秀華,等.肺栓塞患者心型脂肪酸結合蛋白水平的變化及臨床意義[J]. 醫(yī)學綜述,2012,18 ( 13) : 2136-2137.
[3]Torbicki A,Perrler A, et a1.Guidelines on the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acute pulmonary embolism:the Task Force for the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Acute Pulmonary Embolism of the 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ESC)[J].Eur Heart J,2008,29(18):2276-2315.
[4]呂嬌鳳,謝愛民.心臟型脂肪酸結合蛋白定性檢測對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診斷的價值[J].實用醫(yī)學雜志,2012,28:647-649.
[5]王勇.型脂肪酸結合蛋白在心肺疾病中的研究進展[J].心血管病學進展,2010,31( 3) : 367-369.
[6]陸建芳.肺血栓栓塞早期診斷新進展[J].臨床肺科雜志,2012,17( 7):1304-1305.
[7]劉澄英,倪華,高春恒,等.急性肺栓塞患者治療前后肺血管阻力變化及其臨床意義[J].臨床肺科雜志,2012,17( 9) : 1569-1570 .
[8]楊小星.手足口病患兒血清心型脂肪酸結合蛋白的變化及臨床意義[J]. 國際檢驗醫(yī)學雜志,2012,33( 21) : 2664-2666.
[9]Kaczynska A , Pelsers MM, et al. Plasma heart-type fatty acid binding protein is superior to troponin and myoglobin for rapid risk stratification in acute pulmonary embolism [J]. Clin Chim Acta, 2006, 371(1-2):117-123.
編輯/哈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