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探討頸動脈粥樣硬化與心腦血管疾病的相關(guān)性及頸動脈超聲診斷價值。方法 對279例疑診心腦血管疾病的老年人行頸動脈超聲檢查,并以95例同期體檢老年人的頸動脈超聲檢查作對照觀察頸動脈內(nèi)中膜厚度(IMT),觀察有無斑塊及斑塊數(shù)量、形態(tài)、大小,管腔狹窄阻塞程度,頸動脈血流速度等,并與冠狀動脈造影(CAG)和經(jīng)CT證實的發(fā)生腦卒中患者的結(jié)果進行對比分析。結(jié)果 與對照組比較,心腦血管疾病組患者頸動脈內(nèi)膜厚度和斑塊形成率(65.2%)、crouse積分均較對照組明顯增高,而峰值流速明顯低于對照組,兩組之間比較有統(tǒng)計學差異(P<0.05)。結(jié)論 老年人心腦疾病的病變程度與頸動脈粥樣硬化病變程度密切相關(guān)。頸動脈粥樣硬化是老年人心腦血管疾病發(fā)生的危險因素。利用頸動脈超聲檢查這種無創(chuàng)技術(shù)可對老年人群進行篩查,提高對老年人心腦疾病的預(yù)診能力。
關(guān)鍵詞:頸動脈超聲;心腦血管疾病;動脈粥樣硬化
頸動脈超聲是近年來受到廣泛關(guān)注的一項檢查方法,具有方便、安全、無創(chuàng)、價廉、準確、重復(fù)性好等諸多優(yōu)點。頸動脈粥樣硬化(CAS)所導致的血管壁結(jié)構(gòu)的病理改變在超聲下主要表現(xiàn)為:血管壁內(nèi)中膜(IMT)增厚及斑塊的形成。頸動脈因其解剖部位固定,位置表淺,易于尋找,成為超聲檢測AS的主要血管。為全身動脈硬化程度和腦卒中危險性的預(yù)測提供了一個有力的手段,也為患者選擇治療方向和手術(shù)方法提供了參考和依據(jù)[1,2]。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收集我院在2012年5月~2014年8月收治的279例疑診冠心病和腦卒中患者的臨床資料,在患者住院1~2w內(nèi)行頸動脈超聲檢查,95例同期做體檢的老年人的頸動脈超聲檢查作為對照組。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等基本資料上沒有顯著的差異性,不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 頸動脈超聲檢查設(shè)備采用Aloka-a6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探頭頻率8~18 MHz,檢查時患者取仰臥位,頸肩部墊枕,患者的頸部放松,充分暴露。將探頭放置在患者胸鎖乳突肌外緣,采用連續(xù)掃查的方式,從頸總動脈根部開始依次檢測雙側(cè)頸總動脈、頸動脈分叉處以及頸內(nèi)外動脈的近端,觀察記錄IMT、管腔內(nèi)徑、有無斑塊以及斑塊參數(shù)(包括斑塊長度、面積、厚度)等特征。內(nèi)徑值的測量在距離頸總動脈分叉處的10mm處,范圍為血管橫斷面的管腔最大內(nèi)徑。并使用脈沖多普勒測量頸總動脈的收縮期峰值流速(SPV)。頸動脈超聲診斷標準參照2009年中國醫(yī)師協(xié)會《血管超聲檢查指南》。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Crouse積分法將IMT>1.5mm定為斑塊形成,頸動脈粥樣分型主要包括正常、I型、II型、III型、IV型和V型。
1.3統(tǒng)計學處理 選用軟件SPSSl3.0對觀察的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學處理,計量數(shù)據(jù)均用(x±s)表示,采用χ2對計數(shù)資料進行檢驗,P<0.05則表示存在差異性,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jié)果
兩組頸動脈超聲檢查的最大IMT值、斑塊發(fā)生率、Crouse積分、收縮期峰值流速檢查結(jié)果對比詳見表1。與對照組相比,心腦血管疾病患者的IMT值明顯增高。兩組間平均頸動脈最大IMT比較,差異有顯著的統(tǒng)計學意義(P<0.01);心腦血管疾病組的斑塊檢出率、Crouse積分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心血管疾病組的斑塊檢出率為65.2%,對照組為21.3%(如圖1)。峰值流速情況:心腦血管疾病組為(56±22)cm/s,而對照組峰值流速為(80±25)cm/s,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
3 討論
動脈粥樣硬化(atherosclerosi,AS)是慢性、進行性、多因素的全身性炎癥反應(yīng)性疾病。頸動脈粥樣硬化(AS)與主動脈粥樣硬化大約同時進行,而頸動脈粥樣硬化(CAS)較冠狀動脈粥樣硬化要早[3]。動脈粥樣硬化主要侵犯體循環(huán)的大、中動脈從而導致心腦血管疾病,近幾年,很多的相關(guān)研究表明頸動脈與冠狀動脈粥樣硬化具有相同的發(fā)病機制和危險因素,IMT的增厚是早期動脈粥樣硬化改變,而頸動脈超聲更容易顯示。利用超聲成像及定量測量技術(shù),直接對血管壁病變進行評估,適用于動脈粥樣硬化性疾病的所有階段,是對動脈粥樣硬化性疾病進行篩選診斷并隨訪評估干預(yù)治療效果的代表性檢測方法。
綜上所述,頸動脈超聲對老年人心腦血管疾病有很高的預(yù)測價值,值得在臨床上廣泛應(yīng)用和推廣。
參考文獻:
[1]Salcuni M,di Lazzaro V,di Stasic et al.The role of doppler us in the study of carotid system[J].Reys,1995,20(4);405-425.
[2]Polak JF,Oleary DH,Kronmal RA,et al.Sonograghic evaluation of carotid artery atherosclerosis in the elderly:relationship of disease severity to stroke and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J].Radiolagy,1993,188(2):363-370.
[3]Chambless LE,Heiss G,F(xiàn)olsom AR,et al.Association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 insedence with carotid arterial wall thickness and major risk factors:The atherosclerosis risk in communities(ARIC)study,1987-1993[J].Am J Epidemiol,1997,146(6):483-494.
編輯/哈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