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研究風險管理方法在新生兒PICC護理工作中的運用效果。方法 我院于2013年1月開始實施風險管理,收集我院2013年1月~2014年3月收治的PICC新生兒100例,統(tǒng)計風險管理實施前后新生兒堵管、導管異位、血栓、液體外滲和感染的發(fā)病率進行統(tǒng)計分析。結果 實施風險管理后收治的52例新生兒中,堵管的有15例,占比28.84%,導管異位的有2例,占比3.84%,血栓的有0例,占比0.00%,液體外滲的有1例,占比1.92%,感染的的有2例,占比3.84%,兩組的風險事件發(fā)生具有顯著差異,P<0.05。結論 風險管理方法能夠顯著降低新生兒PICC不良事件發(fā)生率,值得推廣借鑒。
關鍵詞:風險管理;PICC;新生兒
外周靜脈穿刺中心靜脈置管術(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又稱外周靜脈穿刺中心靜脈置管術,該手術主要通過在新生兒外周靜脈設置穿刺點,在導絲的牽引下經(jīng)分支靜脈在患兒主靜脈處安置導管[1],從而使藥物直接從患兒主靜脈處進入血液循環(huán),很大程度上減輕了患兒疼痛,有利于輸液計劃順利進行。但由于新生兒處于生命周期的開端,其PICC治療容易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響。本文研究了風險管理方法在新生兒PICC護理工作中的運用效果?,F(xiàn)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于2013年1月~2014年3月收治的PICC新生兒100例參與觀察,男女各50例,胎齡為26~34w,平均(30.34±3.52)w。所有患兒中胎齡大于32w者20例,28~32w者50例,小于28w者30例,體重950g~2050g,平均(1534±327)g。按照《風險管理準則(美國風險與保險管理協(xié)會2001年版)》[2]實施風險管理,研究選取52例患兒實施風險管理,與48例未實施風險管理的患兒進行對比。患兒家屬均知曉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所有患兒的一般資料無統(tǒng)計學差異,具可比性。
1.2方法 風險管理所有患兒采用相同手術方法置管,術前評估患兒皮膚和血管的手術耐受性情況,患兒取仰臥位,用皮尺測量患兒從穿刺部位至上腔靜脈的長度,以貴要靜脈為首選穿刺靜脈,肘正中靜脈為次要穿刺靜脈。選擇穿刺點后,進行止血操作,以手臂外展60°為標準測量導管長度,于穿刺點進行消毒殺菌,暴露血管后,置入導管針和插管鞘,抽取導管針后放入導管,將預制導管送入指定位置,根據(jù)患兒的情況保留導管長度,穿刺完畢后進行X線攝片,確定在上腔靜脈后即可使用。沖洗管腔后封管,固定包扎穿刺點[3]。
1.3評價標準 觀察期結束后,統(tǒng)計風險管理期和管理前PICC患兒的堵管、導管異位、血栓、液體外滲和感染的發(fā)病率作為風險管理效果的評價標準[4],用生命系數(shù)評分表(coefficient of life scale for newborn patients,CLS-NB)[5]從精力、疼痛、情緒反應、睡眠、進食、軀體活動和總指數(shù)七個方面評價患兒的護理質(zhì)量情況,評分采十分制,分數(shù)越低者護理效果越佳。
1.4統(tǒng)計學方法 應用 SPSS 21. 0進行統(tǒng)計整理和分析,計數(shù)資料進行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t值檢驗,P<0.05表示差異顯著。
2結果
2.1風險發(fā)生率統(tǒng)計 統(tǒng)計患兒治療期間的風險發(fā)生情況,由表1可見,風險管理實施后患兒的堵管、導管異位、血栓、液體外滲和感染的發(fā)病率顯著下降,與管理前相比有顯著差異,P<0.05。
2.2護理質(zhì)量比較 對風險管理前后患兒的生活質(zhì)量情況進行比較,結果表明風險管理期收治的患兒生活質(zhì)量更佳,與風險管理前相比有顯著性差異,P<0.05,見表2。
3討論
本次觀察在新生兒PICC術中引入風險管理理論,旨在提高我醫(yī)院對新生兒PICC術中風險的防控能力。其方法是將風險管理融入新生兒PICC治療的各個流程,主要內(nèi)容包括:
3.1風險培訓 首先對參與觀察的醫(yī)護人員實施風險管理教育,評估醫(yī)護人員的知識盲區(qū)及支持需求。以問題為導向,介紹PICC治療中常見風險的原理和治療要點,以患兒為主體制定應急醫(yī)護康復計劃,根據(jù)教育理論和醫(yī)護人員的學習特點以及每位患兒的背景和病因病況制定應急風險干預方案。
3.2常見風險管理 導管阻塞是患兒PICC術中最為常見的風險,主要是由于藥物配置不正確、錯用脂肪乳劑、沖封管操作不正確和輸液中斷后未及時封管等原因造成。對此應進行以下干預措施:①堵管后應立即采用尿激酶溶栓,切勿暴力沖管,謹防導管破裂;②給予脂肪乳劑時要注意定期沖管,謹防沉積;③要注意正確進行沖封管操作,輸液中斷時要及時封管。
由于PICC置管為侵入性操作,日常監(jiān)護稍有缺失便容易引起細菌感染。對此應采取以下措施加強管理:①加強環(huán)境管理,置管術實施中要確保無菌操作,特別是要對患者的皮膚、輸液器、肝素帽和其他儀器設備進行消毒處理;②加強術后管控,置管后要及時更換敷料,無污染時定期更換,有污染時立即更換,更換中也要注意對患者皮膚的消毒,必要時可適當擴大消毒面積;③要注意患者置管后的常規(guī)檢查,如遇感染發(fā)生要及時治療。
本次觀察結果顯示,實施風險管理措施后,PICC患兒堵管、導管異位、血栓、液體外滲和感染等風險事件的發(fā)生率較管理前有顯著下降,且存在顯著差異(P<0.05),由此可見風險管理措施能有效抑制新生兒PICC置管術不良事件的發(fā)生,值得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董冬梅,李雪梅.PICC導管與淺靜脈留置針在化療中的療效對比[J].醫(yī)學信息,2010,23(6):139-140.
[2]李芳.風險管理方法在新生兒PICC護理中的運用[J].實用臨床醫(yī)藥雜志,2011,15(20):107-108.
[3]沈紅五,繆愛梅,茅志娟,等.PICC兩種置管途徑在新生兒中應用的效果分析[J].護士進修雜志,2013,28(4):351-352.
[4]李力,曾從容,楊春雪,等.新生兒下肢靜脈PICC可行性研究[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4,30(7):51-52.
[5]王煥云,楊琳,馬秀紅.風險管理在預防PICC導管相關并發(fā)癥中的應用[J].齊魯護理雜志,2013,19(6):110-111.
編輯/孫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