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探究輸血檢驗中凝聚胺技術的臨床應用價值。方法 資料隨機選取2013年5月~2014年5月本院收治的135例輸血正常受試者,隨機分為研究組68例,對照組67例。對照組采用鹽水法檢測血樣,研究組采用凝聚胺技術檢測血樣,分析兩組檢測結果。結果 研究組檢測抗體靈敏度高于對照組;研究組中非特異性凝集消失時間6~10 s和11~20 s的例數(shù)的概率高于21 s~3 min和>3 min的概率(P<0.05)。結論 凝聚胺技術應用于輸血檢驗中優(yōu)勢明顯,靈敏度較高,具有良好的應用價值。
關鍵詞:輸血檢驗;凝聚胺技術;應用價值
凝聚胺技術是輸血檢驗中較為常見的一種,已廣泛應用于臨床檢測中。本文針對已選定的135例輸血正常受試者,對凝聚胺技術與鹽水法檢測血樣的結果進行分析比較,報告如下。
1資料和方法
1.1一般資料 資料隨機選取2013年5月~2014年5月本院收治的135例輸血正常受試者,隨機分為研究組68例,對照組67例。研究組男性42例,女性26例,年齡18~68歲,平均年齡(42.37±3.15)歲;對照組男性40例,女性27例,年齡19~70歲,平均年齡(43.65±3.28)歲。兩組性別、年齡等基本資料無明顯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研究組利用凝聚胺技術檢測血樣,采用珠海貝索生物技術有限公司生產的凝聚胺介質試劑,將采集的受試者靜脈血中分離出的2滴血清加入主側管中,并加入獻血者的3%~5%紅細胞懸液1滴,同時次側管中加入2滴獻血者血清,并加入3%~5%的受血者紅細胞懸液1滴,之后在兩試管中分別加入低離子溶液0.55 ml,搖勻混合后再各加入2滴凝聚胺溶液,混合均勻后利用離心機以3500轉/min離心10 s,再倒掉上清液,管底殘留0.1 ml液體為宜。輕搖試管以肉眼觀察紅細胞是否凝聚,若無凝聚則重新進行檢測。之后兩試管各加入2滴懸浮液,輕搖混合并觀察結果,若1 min內凝聚消失,則紅細胞呈非特異性凝集,提示檢驗結果呈陰性,且配血相合;若凝聚未消失則紅細胞抗原抗體呈特異性凝集,提示檢驗結果呈陽性,配血失敗。對照組采用鹽水法檢測血樣,將受試者與獻血者各2 ml血樣分別注入干燥且清潔的試管中,以常規(guī)方法分離血清,并將若干滴加入已有少量生理鹽水的試管中,以備置5%紅細胞生理鹽水懸液。之后主側管加入1滴受試者血清和1滴獻血者備用懸液,次側管加入1滴獻血者血清和1滴受試者備用懸液,并分別輕搖混合兩試管,沉淀反應3 min后對凝集結果進行觀測。
1.3統(tǒng)計學分析 數(shù)據(jù)應用SPSS 19.0軟件統(tǒng)計分析,一般資料以標準差(x±s)表示,計量資料以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χ2檢驗,當P<0.05時,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檢測抗體的靈敏度比較 研究組檢測抗體靈敏度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2.2研究組特異性凝集與非特異性凝集消失時間比較 研究組中非特異性凝集消失時間在6~10 s和11~20 s的例數(shù)的概率高于21 s~3min和>3 min的概率(P<0.05),特異性凝集3min內未消失,見表2。
3討論
輸血不良反應根據(jù)發(fā)病機制可分為免疫性與非免疫性輸血反應,其中免疫性輸血反應通常由受血者與獻血者血型抗原-抗體不符引起,不規(guī)則抗體可導致患者出現(xiàn)急性或遲發(fā)性反應,對其生命安全產生巨大威脅,因此輸血前應進行配合實驗,以減少輸血不良反應的產生[1]。本研究針對已選定的135例輸血正常受試者,隨機分為研究組與對照組,對照組采用鹽水法檢測血樣,研究組采用凝聚胺技術檢測血樣,分析兩組檢測結果。
經研究可得檢測抗體靈敏度和研究組特異性凝集與非特異性凝集消失時間的關系兩項結果,其中分析兩組檢測抗體靈敏度可知,研究組檢測抗體靈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這表明凝聚胺技術與鹽水法相比在輸血檢驗中具有更高的靈敏度。傳統(tǒng)檢測多采用鹽水法,該方法具有操作簡便、檢測速度快等特點,但其只能檢測出不相合的完全抗體,無法準確檢測出ABO血型之外的不完全抗體,單純使用鹽水法患者出現(xiàn)輸血不良反應的概率較高,具有一定危險性[2]。而凝聚胺技術不僅能夠有效縮短檢測時間,而且可同時檢測出完全抗體、不完全抗體和特異性抗體,其檢測靈敏度高出鹽水法等傳統(tǒng)檢測方法100倍左右[3]。該方法可促使不規(guī)則抗體與紅細胞反應,檢測中加入的低離子溶液可使帶正電荷的凝聚胺與表面帶負電荷的紅細胞相互中和,加速細胞分子運動,從而促進紅細胞血型的相應抗體與抗原的融合,最終出現(xiàn)可逆性紅細胞非特異性凝集[4]。
同時,分析研究組特異性凝集與非特異性凝集消失時間可知,研究組中非特異性凝集消失時間在6~10 s和11~20 s的例數(shù)的概率明顯高于21 s~3 min和>3 min的概率,這表明凝聚胺技術可使血紅細胞在短時間內出現(xiàn)凝集反應,提高檢測出不規(guī)則抗體的可能性。血液中不規(guī)則抗體多屬于IgG類,通常由免疫刺激、輸血和妊娠等原因造成,鹽水法無法使之聚集,而凝聚胺技術能夠有效縮短凝集反應出現(xiàn)的時間,提高檢測出不規(guī)則抗體的速度[5]。本研究由于受樣本例數(shù)、外部環(huán)境和人為因素等因素制約,未對凝聚胺技術在輸血檢驗中的價值進行深入探討,還有待進一步實驗研究并予以驗證。
綜上所述,凝聚胺技術應用于輸血檢驗中優(yōu)勢明顯,靈敏度較高,具有良好的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1]董海偉.輸血檢驗中凝聚胺技術臨床應用分析[J].河南醫(yī)學研究,2013,22(01):58-60.
[2]張斌,等.凝聚胺技術在臨床輸血檢驗中的優(yōu)越性探討[J].臨床合理用藥,2014,07(5A):95-96.
[3]周本霞,等.臨床輸血檢驗中低離子聚凝胺技術的臨床價值分析[J].現(xiàn)代診斷與治療,2013,24(19):4417-4418.
[4]秦江萍.低離子凝聚胺技術在臨床輸血檢驗中的應用[J].現(xiàn)代診斷與治療,2012,23(12):2207-2208.
[5]黎紅梅.低離子聚凝胺技術在臨床輸血檢驗中的應用價值分析[J].檢驗醫(yī)學與臨床,2013,10(19):2543-2544.編輯/張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