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評價乳腺癌根治手術麻醉中應用喉罩通氣效果。方法 選取100例乳腺癌患者,隨機進行分組;對照組應用氣管插管進行通氣,而觀察組應用喉罩通氣。結果 觀察組患者通氣后,MAP、HR有所上升,但與通氣前水平對比無顯著性差異(P<0.05);觀察組患者通氣后SpO2顯著上升,而SpO2顯著下降,與通氣前水平對比,改善程度具有顯著差異(P<0.05);對照組患者通氣后,MAP、HR顯著上升,與通氣前水平對比顯著性差異(P<0.05);觀察組患者通氣后SpO2有所上升,而SpO2有所下降,與通氣前水平對比,改善程度無顯著性差異(P<0.05)。結論 乳腺癌根治手術麻醉中應用喉罩通氣的臨床療效顯著,可顯著改善患者的血流動力學。
關鍵詞:乳腺癌;手術麻醉;喉罩通氣;臨床療效
乳腺癌主要是指乳腺上皮組織在癌基因與抑癌基因分泌功能紊亂條件下,在促癌因子的作用下,呈惡性增生成腫瘤[1]。在手術切除腫瘤病灶及手術麻醉過程中,可增加患者在圍術期呼吸功能缺失及血流動力學紊亂的風險。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腫瘤科在2013年5月~2014年9月治療的100例乳腺癌患者,隨機進行分組;觀察組50例,年齡39.5~52.4歲、平均年齡(38.4±6.1)歲;根據乳腺癌分類非浸潤性癌17例、早期浸潤性癌9例、浸潤性特殊型癌15例、浸潤性特殊型癌9例;對照組50例,年齡38.9~53.6歲、平均年齡(37.8±5.9)歲;根據乳腺癌分類非浸潤性癌19例、早期浸潤性癌7例、浸潤性特殊型癌18例、浸潤性特殊型癌6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具有可比性(P>0.05)。
1.2研究方法 兩組患者均經過全身麻醉誘導后,對照組應用氣管插管進行通氣,注射維庫溴銨,進行氣管插管后行機械正壓通氣維持治療;而觀察組應用喉罩通氣;根據患者的性別、體重及病情選擇不同型號的喉罩,在對喉罩裝置進行檢漏后,使患者保持仰臥體位后,輕按患者頭部,使患者頭部往后抑后,術者左手拇指牽位患者下頜,右手持喉罩探入患者口中,罩口傾向下頜后,將喉罩沿硬腭、軟腭、咽后壁向下順序置入,終后對氣囊進行充氣;對比兩組患者麻醉通氣前后的臨床療效評價指標,綜合評價乳腺癌根治手術麻醉中應用喉罩通氣的臨床療效。
1.3治療效果評價指標 平均動脈血壓(MAP)、心率(HR)、血氧飽和度(SpO2)及呼氣末二氧化碳分壓(PERCO2)。
1.4數(shù)據處理 采用SPSS12.0軟件處理實驗數(shù)據,計量資料使用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果
觀察組患者通氣后,MAP、HR有所上升,但與通氣前水平對比無顯著性差異(P<0.05);觀察組患者通氣后SpO2顯著上升,而SpO2顯著下降,與通氣前水平對比,改善程度具有顯著差異(P<0.05);對照組患者通氣后,MAP、HR顯著上升,與通氣前水平對比顯著性差異(P<0.05);觀察組患者通氣后SpO2有所上升,而SpO2有所下降,與通氣前水平對比,改善程度無顯著性差異(P<0.05),見表1。
3討論
喉罩作為臨床通氣裝置,置入咽喉后罩住聲門進行封閉正壓通氣,可使患者在脫離機械通氣時可自主呼吸。由于氣管插管后進行機械正壓通氣的創(chuàng)傷性較大,出現(xiàn)并發(fā)癥的風險較高及患者接受的依從性較差,而喉罩可保障患者呼吸道的暢通,避免對氣管的創(chuàng)傷,顯著降低發(fā)生感染及并發(fā)癥的風險。乳腺癌根治手術治療及麻醉強度均較大,患者的血流動力學、心肌功能及呼吸功能極易出現(xiàn)突發(fā)紊亂。對此,需對患者進行呼吸輔助維持性治療,喉罩通氣及氣管插管機械通氣均對患者起到不同程度的調節(jié)機體平衡作用。葉常紅[2]研究指出氣管插管機械通氣可顯著提高乳腺癌根治手術麻醉中患者的MAP及HR,但波動性較大,影響治療效果及麻醉效果的因素較多。但田文海[3]研究證實喉罩通氣時,患者的不適感輕微及適應性較大,通氣效果好,可穩(wěn)定地提高乳腺癌根治手術麻醉中患者的MAP及HR。本研究中觀察組患者通氣后MAP及HR的改善水平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表明喉罩通氣可改善患者的血流動力學。在麻醉過程中患者均會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呼吸抑制,需借助正壓通氣治療恢復患者的呼吸功能。本研究中觀察組SpO2提高及SpO2下降的程度均顯著大于對照組;表明喉罩通氣可改善患者的呼吸功能。
綜上所述,乳腺癌根治手術麻醉中應用喉罩通氣的臨床療效顯著,可顯著改善患者的血流動力學。
參考文獻:
[1]徐斌彬,居熱提·庫德熱提.喉罩通氣在乳腺癌根治手術麻醉中的應用[J].中國醫(yī)學創(chuàng)新,2012,09(20):20-21.
[2]葉常紅,賈獻輝.喉罩通氣在乳腺癌根治手術麻醉中的應用價值[J].中國醫(yī)刊,2013,48(6):78-80.
[3]田文海.喉罩通氣在乳腺癌根治手術中的應用[J].廣西醫(yī)科大學學報,2013,30(4):609-611.
編輯/孫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