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慢性肺源性心臟病的護理體會。方法 本文選取我院于2013年08月~2014年08月收治的60例慢性肺源性心臟病患者,將其隨機分為護理組和對照組,對照組采用基礎護理方式,護理組采用優(yōu)質護理干預方式,對比兩組患者的病情好轉情況和護理滿意度。結果 護理組患者的病情好轉情況和護理滿意度結果分別是96.67%和93.33%,和對照組對應指標結果對比存在明顯差異(P<0.05),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結論 慢性肺源性心臟病患者采用優(yōu)質護理干預方式可以明顯的改善患者的心理狀況,促進患者疾病早日康復,同時對于患者心理等方面也起到了很好的調節(jié)改善效果,值得在臨床上推廣應用。
關鍵詞:慢性肺源性心臟病;護理;體會
慢性肺源性心臟病在臨床中是比較常見的一類疾病,這類疾病在臨床中主要是由于肺組織、肺血管等慢性疾病發(fā)生病變后逐漸引發(fā)的一類疾病[1],在臨床中其主要癥狀是右心室擴大、變肥、肺動脈出現(xiàn)持續(xù)高壓等情況,因此在臨床實施治療過程中一定要采用優(yōu)質護理方式來改善患者的病情狀況,促進患者早日康復。下面本文選取了我院進行治療的60例慢性肺源性心臟病患者,分別進行優(yōu)質護理干預方式和常規(guī)護理方式,對比兩組患者的病情好轉情況和護理滿意度,現(xiàn)資料統(tǒng)計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次試驗選取的患者均為2013年08月~2014年08月在我院進行治療的60例慢性肺源性心臟病患者,每組各30例。其中男33例,女27例。護理組,年齡45~70歲,平均年齡(53.22±0.35)歲。對照組,年齡45~70歲,平均年齡(53.23±0.37)歲。兩組患者一般臨床資料相比,無顯著差異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護理方法
1.2.1對照組 采用基礎護理方式,患者入院后開始,護理人員保證病房環(huán)境舒適,空氣清新,保證室內環(huán)境適合患者居住,同時做好冬暖夏涼護理操作[2],讓患者能夠以一種快樂的狀態(tài)配合醫(yī)護工作的開展。
1.2.2護理組 采用優(yōu)質護理干預方式,①基礎護理。②病情護理?;颊咴谠缙诔霈F(xiàn)缺氧癥狀后睡眠變得紊亂,在晚上會變得興奮,很容易出現(xiàn)睡眠障礙,因此護理人員需要做好患者這方面的護理操作,加強對患者生命體征以及其他指標等各方面的操作和護理管理,能夠對患者的神志、心率、血壓、血氧飽和度以及其他臨床癥狀表現(xiàn)情況做好相應的記錄[3],對患者的呼吸狀況有一個全面的認識,尤其是對患者的神志情況做好嚴密觀察,如果患者出現(xiàn)點頭、提肩等癥狀后,患者的呼吸逐漸從深到淺,則說明患者出現(xiàn)了呼吸衰竭等早期癥狀,需要及時通知臨床醫(yī)師展開醫(yī)護工作,對于部分多話好動的患者,需要通過心理輔導來幫助患者進入睡眠狀態(tài)。
1.2.3呼吸道通暢護理[4] 吸痰操作是保證患者呼吸道護理的重要護理方式,對于部分痰液多但是狀態(tài)清醒的患者,可以鼓勵其適當?shù)倪M行自行呼吸和吸痰操作,護理人員可以通過對患者的背部進行拍打等方式來鼓勵患者將痰液及時的排除,有利于患者的呼吸順暢,對于部分痰液較多但是狀態(tài)不太清醒的患者,沒有辦法通過自主排痰方式來進行吸痰操作,則需要對患者的氣管進行切開來進行護理操作,這樣可以有效的保證患者的呼吸道通暢,促進其疾病的有效控制和治療實施。
此類患者在出現(xiàn)缺氧癥狀后很容易出現(xiàn)二氧化碳潴留等情況[5],對于二氧化碳的反應性非常差,因此在呼吸過程中需要依靠低氧方式來對周圍化學感受器的刺激進行很好的維護和管理,在吸氧治療過程中,通常采用鼻導管方式給予患者低濃度、適量的氧氣操作,來維持患者的正常呼吸,在給氧操作過程中,護理人員和家屬必須要輪流進行監(jiān)護,保證患者的呼吸暢通。
1.2.4并發(fā)癥護理 患者術后很容易出現(xiàn)上消化道出血等不良癥狀,這種癥狀是當前臨床中主要的并發(fā)癥狀,消化道出血時患者需要做好禁食,保持體內酸堿度平衡和電解質穩(wěn)定正常,一旦患者體內酸堿度發(fā)生較大變化時,需要及時的改善通氣狀況,同時適當?shù)慕o予碳酸氫鈉溶液進行靜脈滴注護理操作。
1.3觀察指標 對比兩組患者的病情好轉情況和護理滿意度。
1.4統(tǒng)計學處理 本次采用SPSS 18.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處理分析,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組間對比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顯著性,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果
護理組患者的病情好轉情況和護理滿意度結果分別是96.67%和93.33%,和對照組對應指標結果對比存在明顯差異(P<0.05),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1。
3討論
慢性肺源性心臟病患者實施護理操作過程中,需要做好各方面的護理操作,尤其是在患者出院后,需要鼓勵患者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作息方式,勞逸結合,避免疾病再次發(fā)作,盡可能減少去公眾場合的次數(shù),避免造成呼吸道感染,影響了病情的有效康復。
本文選取了我院進行治療的60例慢性肺源性心臟病患者,分別進行優(yōu)質護理干預方式和常規(guī)護理方式,對比兩組患者的病情好轉情況和護理滿意度,結果顯示護理組患者的病情好轉情況和護理滿意度結果分別是96.67%和93.33%,和對照組對應指標結果對比存在明顯差異(P<0.05),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這說明了慢性肺源性心臟病患者采用優(yōu)質護理干預方式可以明顯的改善患者的心理狀況,促進患者疾病早日康復,同時對于患者心理等方面也起到了很好的調節(jié)改善效果,值得在臨床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張瑩瑩. B型鈉尿肽與超敏C-反應蛋白在慢性肺源性心臟病急性加重期患者血清的變化[D].吉林大學,2014.
[2]韓華.慢性肺源性心臟病的護理體會[J].黑龍江醫(yī)藥科學,2013,04:91-92.
[3]李建生,王海峰,余學慶,等.慢性肺源性心臟病中醫(yī)證候分布規(guī)律的文獻研究[J].中華中醫(yī)藥雜志,2009,12:1563-1568. 編輯/張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