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抑郁與人際關系敏感是評價中學生心理健康與否的兩項重要指標,通過闡述和分析研究資料,試圖找到促進初中生抑郁與人際關系敏感改善及促進其心理健康的有效方法。抑郁是一種負性的復合情緒體驗,它包含著痛苦、悲傷、憤怒等消極情緒,對人的身心健康危害日益嚴重,嚴重者可導致自殺的發(fā)生;人際關系敏感是一種對他人的“認知、行為和情緒情感”反應過于靈敏的人格特征表現(xiàn),并對他人有著懷疑、戒備和妒忌的心理。兩者在青少年中的檢出率呈增高趨勢。研究報道:我國初中生抑郁的檢出率高達44.5%,人際關系敏感的檢出率高達26.06%;影響因素來自于個人、家庭、學校和社會多方面。目前,抑郁與人際關系敏感相關性研究的范圍主要局限于臨床和大學生群體,缺乏初中生群體中的研究報道;雖有針對不同心理問題的團體干預方法報道,但針對抑郁與人際關系敏感的團體干預方法鮮見。同時提出了采用人本取向的理論與技術應用于初中生抑郁與人際關系敏感的團體干預研究。
關鍵詞:初中生;心理健康;抑郁;人際關系敏感;團體干預
初中生的年齡介于11~16歲,此階段的個體正處于青春早期,即身心發(fā)展的高峰期和不穩(wěn)定期。青春期是個體人生中重要的轉折時期,初中生的心理健康發(fā)展關系到此后自身全面的發(fā)展,而抑郁和人際關系敏感是評價中學生心理健康狀態(tài)的兩個重要因子,本文將探討初中生人群中抑郁和人際關系敏感的研究現(xiàn)狀。
心理健康是指個體認知、情緒反應和意志行為處于積極狀態(tài),且保持正常的調(diào)控能力,并能夠適應發(fā)展著的環(huán)境,具有完善的個性特征。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標準包括了情緒的穩(wěn)定與協(xié)調(diào)、人際關系和諧等,而抑郁和人際關系敏感正是影響個體心理健康標準中情緒與人際關系的非積極因素。抑郁是一種負性的復合情緒體驗,它包含著痛苦、悲傷、憤怒等消極情緒,對人的身心健康危害日益嚴重,嚴重者可導致自殺的發(fā)生。且通常表現(xiàn)為情緒低落、思維遲緩和意志力減退等,這些表現(xiàn)常常影響到個體的人際交往行動,可造成個體的人際交往障礙。人際關系敏感是一種對他人的“認知、行為和情緒情感”反應過于靈敏的人格特征表現(xiàn),并對他人有著懷疑、戒備和妒忌的心理,使得個體在人際交往過程中感到的自卑和恐懼,并表現(xiàn)出退縮行為,從而導致與他人關系緊張,給自己的人際交往帶來種種困惑。
縱觀以往學者對抑郁和人際關系敏感的研究,作以下總結。
1 初中生心理健康現(xiàn)狀
自2010年以來,我國初中生心理健康問題的檢出率較高。上海市浦東新區(qū)遠郊地區(qū)中學生心理問題檢出率為9.41%[1];濟南市某學校初中生心理健康狀況不良檢出率為15.4%[2];貴州某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存在心理問題的初中生的檢出率為26.95% [3]; 而黔北地區(qū)存在心理問題的初中生高達55.1%[4]。其中,抑郁和人際關系敏感在初中生中的檢出率較高,但是不同地區(qū)、不同年級和不同性別之間均存在差異。廣州市初中生抑郁檢出率為15.4%[5],上海市松江區(qū)初中生抑郁檢出率達38.3%[6],而四川內(nèi)江青少年的抑郁檢出率為44.5%[7]。女生的抑郁因子得分普遍比男生高[8-9]。人際關系敏感在初一學生中的檢出率為16.28%,在初二學生中的檢出率為26.06%[10]。上述材料提示:初中生心理健康問題檢出率較高,其中抑郁和人際關系敏感是評價個體心理健康的兩項重要指標。
2 初中生抑郁與人際關系敏感的影響因素
2.1初中生抑郁的影響因素 產(chǎn)生抑郁的原因不僅與社會、學校、家庭環(huán)境的影響有關,同時與抑郁者自身的生物因素、人格特點有關。鄧福春與吳國蘭的研究中提出青少年的抑郁受其家庭環(huán)境和學校環(huán)境影響,并且與兩者的關系呈顯著的負相關[7、11]。其中不良生活事件與抑郁呈顯著正相關,社會支持缺乏與抑郁呈顯著負相關[12];且初一年級、來自農(nóng)村、非獨生子女、單親家庭初中生抑郁發(fā)生率較高[5-6]。除了外部環(huán)境,個體自身對抑郁的產(chǎn)生亦有影響,在自身因素中,個體的人格特征不穩(wěn)定與抑郁的關系較為密切[13];有研究表明,個體自尊水平低下、應對方式不良與抑郁癥狀的發(fā)生有關[12];身體健康狀況或學習成績較差的學生易感抑郁障礙[14]。社會的經(jīng)濟發(fā)展對新一代學生有了更高的學業(yè)要求和綜合素質要求,但是目前我國的教育仍然是把學習成績放在首位,所以社會、學校和家長都把“學習優(yōu)秀”作為好孩子的評判標準。除了學習,學生心理發(fā)展的影響因素還包括其所處的社會環(huán)境、家庭和諧度、家長的教養(yǎng)方式及同學和師生關系等。另外,學生自身的生物遺傳特點和人格特點亦是重要的影響因素。因此,影響抑郁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家庭環(huán)境(尤其是家庭結構)是最主要的,其次是學生自身的人格特征和應對方式。通過糾正個體不穩(wěn)定的人格特征和消極的應對方式,將會改善其抑郁狀況。
2.2初中生人際關系的影響因素 人際關系是指社會生活中人與人的交往關系, 是個體社會需要的重要組成部分[15],其影響因素來自自身和非自身2個大方面:①從自身原因來看,初中生的人際關系受到認知、情緒、人格、交往技能等因素的影響[16]。個體對外界事物的認知決定了他對外界事物的態(tài)度和看法,而每一件事都會引起個體的明顯或者不明顯情緒體驗;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性格,不同性格的個體在人際交往中會不斷發(fā)生摩擦;并從小形成屬于自己的交往技能。這些因素從不同角度和不同程度上對初中生的人際關系產(chǎn)生影響;②從非自身因素來看,初中生的人際關系受到家庭、學校和社會的影響。家庭是孩子成長的第一所學校,家長是孩子成長中的首任老師,因此,家庭的經(jīng)濟水平、和諧程度、及父母為人品質和教養(yǎng)方式等對孩子形成人際關系態(tài)度和人際交往方式都會產(chǎn)生影響。有研究表明,父親提供情感溫暖和理解、適度保護, 母親對孩子期望高有預防人際敏問題發(fā)生的作用且良好的家庭教養(yǎng)環(huán)境能降低人際敏感問題發(fā)生率[17]。自入學開始,學校就成為學生學習生活的主要場所,其身邊的老師和同學對學生的人際關系發(fā)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學之間的友誼對學生的人際關系的影響至關重要,師生之間的互相支持和親密對提高學生的學業(yè)成績、培養(yǎng)良好個性品質和社會適應能力具有積極作用[18-19]。除了家庭和學校,每個學生同時也暴露在各個社會環(huán)境當中,學生所處社會環(huán)境的文化、經(jīng)濟水平、人們的思想觀念、社會同伴的類型也對學生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在上述眾多影響因素中,最主要的是個體對人際關系的認知和態(tài)度。初中生的人際交往態(tài)度和方式是在之前的生活經(jīng)歷中慢慢形成,又根據(jù)當前的環(huán)境和自我交互作用發(fā)生變化,并逐漸形成穩(wěn)定的模式,對將來的生活產(chǎn)生長遠的影響。因此,從個體的人際交往態(tài)度和方式為切入點進行干預,對其人際關系敏感的改善將會有一定效果。
3 抑郁與人際關系敏感的關系
有抑郁和人際關系敏感的個體,其自我評價偏低。有人認為人的抑郁有80%是由于人際關系引起的,抑郁可能是人際關系困難所導致的結果[20];國外,在臨床抑郁癥、非臨床抑郁以及大學生群體的研究中,有結論得出人際關系敏感和抑郁存在相關關系[21-23]。國內(nèi),研究者在大學生群體中做的研究表明抑郁與人際行為特征測值呈負相關[24],人際信任水平越高,抑郁水平越低[25];夏燕、陳家麟[26]在職校學生中的相關研究中也認為人際關系良好者, 無抑郁者所占比例最高;王憲軍、韓自力[27]在青壯年癲癇患者中的研究顯示人際關系敏感水平嚴重影響著青壯年癲癇患者的焦慮和抑郁情緒。但是,還未見針對初中生群體抑郁與人際關系敏感的關系性研究。
4 初中生心理問題的團體干預
近5年來,許多研究者應用團體心理輔導的方法針對初中生的不同心理問題進行干預研究。汪智艷、楊凡[28]等對地震災區(qū)初中生進行團體干預,結果顯示:該干預方法能夠在短期內(nèi)和干預結束后較長時間內(nèi)降低初中生的創(chuàng)傷后應激癥狀和抑郁水平;章鳴明[29]等應用團體箱庭療法積極改善了留守初中生適應不良問題;王海燕運用團體心理輔導提高了初中生的人際信任水平[30]、并改善了學業(yè)不良初中生的學業(yè)求助態(tài)度和學業(yè)求助行為[31];謝芳和馬林[32]采用團體干預降低了初中生人際交往恐懼水平;孫鳳文[33]的研究表明團體心理干預訓練能有效改善初中生考試焦慮狀況。以上研究表明:針對初中生抑郁、適應不良、學業(yè)求助等眾多心理問題和學習問題進行團體干預,能明顯改善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
5 小結與展望
查閱近5年來的研究結果顯示:國內(nèi)初中生心理問題檢出率較高;其中,抑郁和人際關系敏感是評價個體心理健康的兩項重要因子;影響初中生心理健康的因素來自個人、家庭、學校和社會多方面,但主要因素是學生自身,因此,從學生自身入手進行干預對改善其心理健康狀況有很好的效果;抑郁與人際關系敏感的關系性研究集中在臨床和大學生群體,在初中生群體中未見報道。由于初中生心理問題檢出數(shù)量多,故針對每一個體進行心理咨詢,需要大量的心理工作者和工作量,這對于改善初中生心理健康狀況來講難度較大,可行性小。從而,將“團體心理輔導”納入其干預領域,能夠節(jié)省許多資源和時間。在已有的團體干預研究中,未見人本取向團體輔導方案的應用,但確有研究表明:在高中生群體,人本取向的團體心理輔導能顯著改善學生心理健康狀況[34]。
因此,未來的研究可多關注初中生群體中抑郁與人際關系敏感的相關性,并探討人本取向的團體心理輔導方法對初中生抑郁與人際關系敏感的干預效果。由于在初中階段,個體的發(fā)展對其今后的成長有重要影響,所以在此轉折期促進學生健康成長,使其掌握社會生存發(fā)展的技巧,他們就可能在人生的舞臺上更好地發(fā)揮自己的才干,為社會發(fā)展作出更大的貢獻。
參考文獻:
[1]韓偉斌.2013年上海市浦東新區(qū)遠郊1179名中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及其影響因素調(diào)查[J].預防醫(yī)學論壇,2013,19(12):887-889.
[2]王盟,劉炳倫,等.濟南市某校初中生心理健康調(diào)查及相關因素分析[J].中國兒童保健雜志,2013,21(6):648-651.
[3]謝平霞.貴州某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初中生心理健康狀況調(diào)查[J].中國學校衛(wèi)生,2014,35(2):258-260.
[4]楊映萍,歐薇,等.黔北城鎮(zhèn)初中生心理健康調(diào)查[J].遵義醫(yī)學院學報,2012,35(5):429-431.
[5]袁丁,胡力,曹玉萍.廣州市初中生抑郁情緒調(diào)查及相關因素分析[J].四川精神衛(wèi)生,2013,26(1):028-031.
[6]金霞芳,常向東,馬丹英.初中生抑郁現(xiàn)況調(diào)查[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3,21(4):587-589.
[7]鄧福春.在校青少年的自尊和抑郁現(xiàn)況研究[J].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2013,8(4):0261-0264.
[8]吳國蘭,趙安全,等.中學生抑郁情緒與家庭環(huán)境的關系研究[J].中國兒童保健雜志,2013,21(1):076-079.
[9]Stewart SM ,Betson CL ,Lam TH, et al . The correlates of depressed mood in adolescents in HongKong[J].J Adolesc Health,1999,25(1):27-34.
[10]任占國.學生青春期心理健康現(xiàn)狀及干預措施研究-基于洛陽市初中生SCL-90的調(diào)查[J].《教學與管理》,2013,(30):062-064.
[11]吳國蘭,傅茂筍,等.中學生抑郁情緒與家庭環(huán)境的關系研究[J].中國兒童保健雜志,2013,21(1):0076-0079.
[12]陳秀梅,李劍,等.初中生抑郁情緒的因素研究[J].唐山師范學院學報,2012,34 (1):0132-0135.
[13]楊琪,周曉琴,等.青少年抑郁癥相關社會心理因素分析[J].安徽醫(yī)學,2013,34(12):1746-1748.
[14]張巧玲,張曼華,等.北京農(nóng)村地區(qū)2060例中學生焦慮、抑郁狀況的調(diào)查研究[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2, 20(8):1204-1207.
[15]廖紅.中學生人際關系心理功能發(fā)展研究[J].遼寧師范大學學報,2008,31(2):044-047.
[16]劉亞惠,吳錫改.論青少年常見人際困擾[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14,(5):037-038.
[17]王琪,董宏偉,等.城鎮(zhèn)中學生人際敏感問題與家庭因素的關系[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1,19(2):191-194.
[18]Erin O, Kathleen M. Examining teacher- child rela tionships and achievement as part of an ecological modelof development[J].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2007,44( 2):340-369.
[19]曾榮,張沖,鄒泓.中學生的學校人際關系特點及其與社會適應的關系[J].《中國特殊教育》,2010,(12):0072-0077.
[20]K. Vidyanidhi,Paulomi M. Sudhir.Interpersonal sensitivity and dysfunctional cognitions in social anxiety and depression[J].Asian Journal of Psychiatry,2009,2(1):25-28.
[21]Alberto Collazzoni, Cristina Capanna, Massimiliano Bustini, Paolo Stratta,Marzia Ragusa, Antonio Marino,Alessandro Rossi.Humiliation and interpersonal sensitivity in depression[J].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2014,167:224-227.
[22]K. SAKADO,T. SATO,T. UEHARA, M. SAKADO,H. KUWABARAT.SOMEYA.The association between the high interpersonal sensitivity type of personality and a lifetime history of depression in a sample of employed Japanese adults[J].Psychological Medicine,1999,29(5):1243-1248.
[23]Elizabeth A. Mellin.Rejection Sensitivity and College Student Depression: Findings and Implications for Counseling[J].Journal of College Counseling,2008,11(1):32-41.
[24]梁建春.抑郁與人際行為特征[J].第三軍醫(yī)大學學報,2001,23(11):1377.
[25]許慧燕.大學生人際信任與抑郁的關系及其對心理健康教育的啟示[J].教育理論研究,2010,(23):0210-0211.
[26]夏燕,陳家麟.職校學生抑郁和人際關系敏感相關性研究[J].繼續(xù)教育研究,2008,(7):082-083.
[27]王憲軍,韓自力.青壯年癲癇患者人際關系敏感水平與焦慮抑郁情緒、主觀幸福感的相關性[J].中華行為醫(yī)學與腦科學雜志,2011,20(9):0821-0823.
[28]汪智艷,楊凡,等.團體干預對地震災區(qū)初中生創(chuàng)傷后應激和抑郁癥狀的作用[J].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2011,25(4):0284-0288.
[29]章鳴明,曹召倫,等.團體箱庭療法對留守初中生適應不良干預效果研究,安徽醫(yī)科大學學報2013,48(5):474-477.
[30]王海燕.團體心理輔導對初中生人際信任的影響[J].社會心理科學,2012,27(5):125-128.
[31]王海燕.團體心理輔導對學業(yè)不良初中生學業(yè)求助的影響[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 2012,20(3),420-423.
[32]謝芳,馬林.初中生人際交往恐懼現(xiàn)狀調(diào)查及團體干預[J].科教文匯(下旬刊),2011,(1):0176- 0177.
[33]孫鳳文.應對初中生考試焦慮的團體心理訓練研究,遼寧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15(2):0088-0090.
[34]楊映萍,謝琴紅,等.人本取向小組輔導對高中生心理健康的影響[J].中華行為醫(yī)學與腦科學雜志,2009,18(9):836-838.編輯/馮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