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伴隨著社會經濟的發(fā)展,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但是居民收入的差距也越來越大,文章通過分析居民收入差距的原因及帶來的影響,期望為我國社會經濟的發(fā)展帶來一定的積極意義。
關鍵詞:收入差距;容忍度;原因
引言
考慮到我國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現實,一定程度的居民收入差距自然難以避免,合理且未至于懸殊的收入差異可以刺激競爭,提高勞動者生產積極性,對社會發(fā)展是有益的,而不合理的的收入差距或收入階層的固化顯然會極大地影響社會的和諧穩(wěn)定。然而,即使在相同的收入差距之下,我們仍有必要追問:這樣的差別是緣何而起?顯然,民眾對于不同的原因所導致的收入不均的容忍度是不同的。
放眼國際情況也是如此,收入差距反映在基尼系數上,然而基尼系數高并不一定意味著本國社會會對收入差距問題怨聲載道;反之亦然。比如,在基尼系數相當高的美國(45.0,世行數據,下同),民眾抗議收入不均的呼聲并不算激烈;而在基尼系數很低的埃及(30.8)卻反而屢屢有民眾因收入問題游行暴動的報道。中國的基尼系數實際與美國相當(47.0),而為了實現中國社會的穩(wěn)定和諧,同樣有必要探討收入差異背后的原由。
1 實踐目的
眼下國內關于收入差距的文獻很多,但對于上述這一具體層面的研究則似欠缺;出于“社會對收入問題的容忍度不僅與收入的絕對差距相關,同時也與差距產生的原因有關”的判斷,同時考慮到作為大學生的我們也即將切身面對收入分配這一現實問題,故而本小組決定就此展開實踐。
2 實踐結果分析
2.1 實踐數據基本情況
本小組主要采用了調查問卷的形式來收集民眾對于不同原因所致的收入差異的看法。共計收集了50份答卷,作答人員包括工學院學生、老師、學校附近閑雜人員以及學生家長等。數量上雖然略顯不足,但涵蓋人群類型較廣,因此數據具有較高的代表性和參考價值。
2.2 民眾對于影響收入的若干因素的態(tài)度
(1)工作能力
根據我們的調查數據,群眾對于憑借出眾的工作能力而獲取更高收入的容忍度是最高的。幾乎沒有人對此有怨言,且表示“非常支持”的人接近40%。普通民眾對于“按勞分配、多勞多得”這一我國現階段最主要的收入分配方式是相當認同的。
(2)教育/學歷
幾乎與“工作能力”相當,由于受教育不同/學歷不同而產生的收入差別同樣得到了居民的普遍認可,在作答者中沒有一人對此表示異議。既然科技是第一生產力,而教育是產生科技人才的搖籃,因此接受更高教育者總體對社會貢獻更大,獲得更高的收入也無可厚非。
由此可見,倘若中國的收入分配主要由以上“工作能力”、“教育/學歷”兩個指標所主導,即使收入的絕對差異不一定很小,普通民眾也不太會有所不滿,仍屬于良性差距,社會依然可以保持穩(wěn)定和諧。
(3)權力背景/社會關系
與前兩項截然相反,民眾對于憑借權力背景/社會關系而獲得高收入的人群相當不滿,“難以接受”甚至“忍無可忍”的比例達到30%。中國歷來是一個人情社會,國人既身在其中,對其危害性和不公正感悟頗深。同時靠權力和人情也確實不屬于合理的收入分配要素。如果任其發(fā)展,對國民經濟和社會和諧是極有害的。
(4)家庭財產
中國自改革開放初期產生第一批富裕人群至今,已經越來越多地出現了繼承家產的富二代乃至富三代,社會上對于這些人也是褒貶不一。根據我們的調查數據,雖然民眾對于這樣的“致富方式”不甚滿意,但絕大多數人還是能夠容忍,中庸地選擇“可以接受”者占到了三分之二。
(5)地區(qū)/城鄉(xiāng)差異
改革開放以來,率先發(fā)展的東部沿海地區(qū)在經濟上拉開了與中西部地區(qū)的差距;同時由于長期以來的城鄉(xiāng)二元結構至今沒有根本性改觀,全國城鄉(xiāng)人均收入上的差異更是達到了驚人的3倍左右(根據歷年國家統(tǒng)計局數據)。我們的數據顯示民眾對此的容忍度同樣很低,表示“難以接受”或“忍無可忍”的人接近30%。由此可見,地區(qū)/城鄉(xiāng)差異對于收入的巨大影響如若不能盡快縮小,勢必會降低社會凝聚力,成為影響團結穩(wěn)定的隱患。
3 其他一些在調查中發(fā)現的現象
3.1 普通民眾對于自身收入情況的判斷并不準確
在本次調查中,幾乎所有人都認為自己的家庭收入不超過社會平均水平。這與工學院人群的實際情況和統(tǒng)計學常理顯然是違背的。究其原因,我們認為其一是很多居民確實缺乏了解社會總體收入情況的渠道,且國家統(tǒng)計局數據的公信力不足;其二或也存在有意低報自身收入的“中國式藏富心理”。但不論怎樣,這種對于自身收入普遍的認識誤差可能會影響到作答者對關于收入的所有其他問題的判斷。
3.2 當下中國民眾對于收入差距的總體不滿很大
75%的受訪者認為現在中國的收入差距“過大”或者“懸殊”。可見政府調控收入差距的壓力是很大的,也是刻不容緩的。
還有一點值得注意:即在整體上不滿于“收入差距過大”的人遠遠多于在此前的任何一個差異原因的分項調查中表示不滿的人。這似乎有些矛盾:很多民眾或許只是在跟風地表示對收入差距的不滿,而當面對具體導致差異的原因時,反倒顯得有些茫然和過于寬容。這可能部分源自普通民眾對于收入分配問題缺乏更深的思考。
3.3 自身背景對相關觀點的影響
此外,在本次調查中我們還發(fā)現:受訪者自身背景對于其相關認識和觀點也頗有影響。典型的比如自身家庭教育背景較濃厚的人往往尤其支持依靠教育優(yōu)勢獲得高收入;家庭背景殷實的人在數據上表現出了對于繼承家資更高的接受度。此外,中老年受訪者對于收入差異的總體容忍度明顯低于青年人。而經過相關性計算,我們發(fā)現性別對于受訪者的觀點和認識沒有顯著的影響。
4 結束語
經過本次調查實踐我們發(fā)現,中國大多數民眾對于工作能力和教育背景上的優(yōu)勢而獲得高收入的人群普遍報以支持的態(tài)度,而對于因權力背景/社會關系以及地區(qū)/城鄉(xiāng)差異而產生的收入不均則相當不滿。介于此兩者之間的是民眾對于因繼承家庭財產而致富者的態(tài)度。
綜上所述,為了保證中國社會的穩(wěn)定、和諧、團結,國家和政府應當著力限制權力/人情資本的過度蔓延,并加快縮小城鄉(xiāng)/地區(qū)之間的收入差距。對于繼承家產方面或可適度調控,比如加大財產繼承稅等。而對于提高自身工作能力和教育水平以獲得更高收入應予以鼓勵和物質上的支持。
與此同時,政府有必要加強自身公信力,并切實增加普通民眾對于社會收入問題的真實了解。若能使民眾對于自身收入的認識更加趨于理性,必然有助于該問題的妥善解決。
作者簡介:劉潔(1994-),女,漢,籍貫:山東省青島市,本科在讀,南京農業(yè)大學工學院,專業(yè):農業(yè)機械化及其自動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