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是一棵槐樹,坐落在蓬萊城北丹崖山上的天后宮旁。它是一棵不平凡的樹,種于唐代,至今已有一千多歲。清道光十六年(公元1836年),天后宮發(fā)生火災(zāi),焚毀廟觀30余間。唯獨這棵古槐幸免于難,堪稱奇跡。
古槐如今依舊枝葉繁茂,渾身的仙骨仙風(fēng),給人一種超凡脫俗、羽化成仙之感。
站在古樹下,不禁慨嘆:它目睹過多少次改朝換代,經(jīng)歷過多少次雷電風(fēng)暴。有哪些王侯將相曾把它撫摸仰望,有太多的遷客騷人又把它詠嘆贊美。曾經(jīng)的歷史煙云已被雨打風(fēng)吹去,唯獨它,堅守腳下的土地,像個老者,飽經(jīng)世故,神態(tài)肅穆,淡然面對來自四面八方的驚羨。
仔細想想,人與樹頗有共同之處,都是生命的載體,都有各自的生命歷程。人的歷史,是由年齡組成的編年史;樹的歷史,是由年輪組成的紀傳史。但是,人的歷史與樹的歷史相比,寫的時間要短一些,寫的篇幅要少一些。這是為什么呢?答案簡單,你看:樹從扎根于泥土中的第一天起,每時每分每秒都在記錄著自己的生活,不管外界如何變化,它都能與自然界坦然相處,心胸開闊,不去遮掩,坦蕩從容,本本色色——這就是樹。而人呢,就怕別人不知道自己或者害怕別人了解自己,習(xí)慣刻意涂飾或藏匿些什么,失去自己原有的面目,戴上很多的面具,為些小事而嘀咕、搗鼓,心胸不夠敞亮,顏面不知厚薄,壽數(shù)為之大打折扣。
當你還在隨波逐流,請走近一棵樹,與它對話,聽它講講它的歷史。讓那些曾經(jīng)的灰暗以及不快盡管地淡忘乃至消失,重新找回自我,好好地生活,活成一棵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