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過對白刺花(Sophora davidii)年生長周期內(nèi)苗高、地徑及冠幅的調(diào)查,研究了在石漠化地區(qū)不同造林密度對白刺花生長的影響。結(jié)果表明,在栽培密度為90 cm×90 cm時,白刺花的地徑、苗高和冠幅達到最高,效果最好。方差分析表明,栽培密度對白刺花的苗高影響不顯著,在一定密度范圍內(nèi),對白刺花的地徑和冠幅影響達顯著水平。
關(guān)鍵詞:白刺花(Sophora davidii);石漠化區(qū);造林密度;生長指標
中圖分類號:S725.6;S793.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5)07-1633-03
白刺花(Sophora davidii)別名狼牙刺、苦刺花、馬蹄針等,屬豆科槐屬半常綠落葉灌木[1]。白刺花植株叢生或單生,株高2~3 m,花期3~5月,耐寒冷,耐貧瘠,生態(tài)適應(yīng)性廣[2],是巖溶山區(qū)理想的水土保持、改良土壤、營造生物圍欄及綠化造林的先鋒樹種[3]。白刺花天然分布面積有限,種子硬實現(xiàn)象明顯[4],在石漠化地區(qū)自然成活率極低。因此其人工培育的關(guān)鍵技術(shù),如優(yōu)質(zhì)苗木培育、造林立地選擇、密度調(diào)控、促花技術(shù)等問題亟待解決。白刺花作為石漠化地區(qū)生態(tài)農(nóng)業(yè)綜合開發(fā)利用的優(yōu)良植物,具有相當高的研究開發(fā)價值,為此通過觀測白刺花在不同造林密度下的生長指標變化,分析種植密度對其生長的影響,尋找合理的種植密度,以期為白刺花的合理密植和人工造林提供依據(jù)。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地概況
試驗地位于貴州省關(guān)嶺縣上關(guān)鎮(zhèn)冬足村三岔路,北緯25°49.909′-25°49.929′,東經(jīng)105°37.641′-105°37.630′,海拔1 060~1 079 m。氣候類型主要為半亞熱帶季風(fēng)濕潤氣候,光熱資源豐富,年均氣溫18.4 ℃,年均極端最高氣溫為32.4 ℃,年均極端最低氣溫為6.6 ℃,年降水量680~1 100 mm。年總積溫達6 542.9 ℃,季節(jié)分配極不均勻,冬春旱及伏旱嚴重,全年無霜期在337 d以上,土壤為石灰土,pH 7.1~7.6。
1.2 試驗設(shè)計
2012年5月對白刺花幼苗進行移栽,選擇石漠化地區(qū)相對平整的地塊,采取4個不同的栽培密度定植,即:90 cm×90 cm、70 cm×70 cm、50 cm×50 cm、30 cm×30 cm。每個密度定植100株,再從每個密度處理中隨機抽取20株進行數(shù)據(jù)采集,所有的幼苗采取統(tǒng)一的管理措施。
1.3 測定內(nèi)容及方法
測定內(nèi)容包括白刺花植株的地徑、高度和冠幅3個指標,從5月幼苗移栽時進行第一次測量,每30 d測量1次,持續(xù)到次年3月,共測量11次。
將栽培密度作為影響因素,分別以苗高、地徑和冠幅作為因變量,采用DPS 7.05和Excel 2010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研究造林密度對白刺花生長指標的影響。
2 結(jié)果與分析
2.1 不同造林密度對白刺花地徑的影響
通過圖1可以看到,在不同的造林密度下,白刺花植株的地徑增長速率存在差異。隨著白刺花種植時間的推移,植株的地徑都呈現(xiàn)先上升后趨于平穩(wěn)的趨勢,但不同的栽培密度白刺花植株的地徑增長程度不同。其中,在90 cm×90 cm種植密度下植株的地徑增長速度最快,其次是30 cm×30 cm,而50 cm×50 cm和70 cm×70 cm的增長速度相當。而由圖2可見,植株地徑的增長趨勢總體上為夏季>秋季>春季>冬季。這與貴州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密切相關(guān),夏秋兩季雨水充足,溫度等條件適宜,植株的生長速度最快。冬季氣溫降低,光照較弱且時長不足,植株的光合作用降低,導(dǎo)致植株生長緩慢。春季氣溫回升,光照時間較冬日長,因此植株生長速度較冬季快。在末期測量時發(fā)現(xiàn),在造林密度為90 cm×90 cm時,植株的地徑最大,達到了15 cm,分別比其他造林密度30 cm×30 cm、50 cm×50 cm、70 cm×70 cm高出2.62、3.81、3.83 cm。
2.2 不同造林密度對白刺花苗高的影響
在不同造林密度下,隨著生長期的延長,白刺花苗高均逐漸增高,其中90 cm×90 cm密度處理下增長速度最快,而在70 cm×70 cm密度處理下增長速度最慢(圖3)。由圖4可以看出,由于溫度和水分等條件適宜,白刺花的苗高在夏季增長最為迅速,增幅明顯高于冬春兩季。其中,90 cm×90 cm密度處理下植株在夏季的苗高增量最大,30 cm×30 cm與50 cm×50 cm密度處理次之,兩者相差不大,70 cm×70 cm處理最低。在末期測量時可知,90 cm×90 cm的造林密度下,白刺花的苗高最大,平均達到了150.13 cm,分別比其他3個密度處理30 cm×30 cm、50 cm×50 cm、70 cm×70 cm高出8.28、21.34、33.31 cm。
2.3 不同造林密度對白刺花冠幅的影響
許多研究表明,冠幅的大小和直徑是緊密相關(guān)的[5]。如圖5所示,在4種造林密度下,白刺花冠幅呈不同程度的上升趨勢。其中,植株冠幅在90 cm×90 cm造林密度下的增長速度明顯高于其他造林密度,最大為155.47 cm,分別高出其他3個密度處理30 cm×30 cm、50 cm×50 cm、70 cm×70 cm 43.79、40.00、40.41 cm。而白刺花冠幅在夏季增長幅度最為明顯,秋季次之,冬春兩季變化較?。▓D6)。
2.4 不同造林密度對白刺花地徑、苗高及冠幅增長量的方差分析
白刺花苗木的生長指標包括地徑、苗高和冠幅3個因子,造林密度對這3個因子均有一定的影響。通過測量苗木的生長指標(表1)得知,不同造林密度對白刺花的地徑、苗高和冠幅增長量存在不同程度的影響。30 cm×30 cm與其他3個密度處理之間,白刺花苗木地徑的增長量差異均不顯著,而90 cm×90 cm與50 cm×50 cm、70 cm×70 cm的造林密度之間,白刺花苗木地徑的增長量差異顯著。白刺花地徑增長量從大到小為90 cm×90 cm密度處理、30 cm×30 cm密度處理、70 cm×70 cm密度處理、50 cm×50 cm密度處理。在造林密度為90 cm×90 cm時,白刺花的苗木地徑增長量最大,分別是30 cm×30 cm、50 cm×50 cm、70 cm×70 cm地徑的1.21倍、1.30倍、1.29倍,在造林密度為50 cm×50 cm時地徑增長量最小。
不同的造林密度下,白刺花苗木的高度有一定的變化,但4個處理之間差異不顯著,這與諶紅輝等[6]關(guān)于造林密度對馬尾松的平均高無顯著影響的研究結(jié)論一致。孫時軒等[5]、丁貴杰等[7]關(guān)于造林密度對苗木生長進程的研究也表明,密度對樹高生長有影響,但影響較弱,在相當寬的一個中等密度范圍內(nèi)無顯著影響。Daniel等[8]和Hummel[9]的研究結(jié)果也表明,林木的樹高相對而言不受競爭的影響。
隨著造林密度的減小,白刺花苗木的冠幅逐漸增大。90 cm×90 cm與30 cm×30 cm密度處理相比,白刺花苗木冠幅的增長量差異顯著,而與50 cm×50 cm、70 cm×70 cm密度處理之間差異均不顯著。可能原因是密度小,單株白刺花的生長空間較大,獲得的陽光和營養(yǎng)成分更加充足,所以生長狀況相對較好。
3 小結(jié)與討論
植物的生長主要表現(xiàn)為干重的不可逆增加和形態(tài)指標的變化,其中苗高和地徑是其重要指標,是苗木地上部分最直觀和易測的形態(tài)指標,能反映苗木的生長狀況[10-13]。加之試驗擬把白刺花作為蜜源植物在石漠化荒山進行培育,主要經(jīng)營目的為增加花的生物量,因此試驗中不僅觀測了白刺花的苗高和地徑變化,而且把白刺花的冠幅也作為測定苗木生長情況的主要評價指標之一。
研究發(fā)現(xiàn),造林密度對白刺花植株的地徑和冠幅均存在顯著影響,但對苗高影響差異不顯著。Harper[14]和Drew等[15]的研究認為,林木的冠幅和胸徑隨著栽培密度的增大而減小。但本研究發(fā)現(xiàn),白刺花植株在30 cm×30 cm密度處理下的地徑和苗高反而大于50 cm×50 cm、70 cm×70 cm的密度處理,說明灌木的生長變化并不一定隨著密度的增大而減小??赡苁怯捎诿芏容^大時,林分郁閉加快,林下其他植物獲取光照的機會減少,從而導(dǎo)致種間競爭減小,并且由于其減少了陽光對地表的直射,使其土壤的保水性提高,因此地徑和苗高生長速率較快。而在密度較小的90 cm×90 cm處理下,白刺花的種內(nèi)競爭較小,加之石漠化地區(qū)的特殊生境造成大部分不耐旱的植物難以生長,因此在種間競爭不大的情況下白刺花能夠迅速生長。
在喀斯特石漠化地區(qū),巖石裸露率高,土層淺薄、土壤總量少,很多植物都難以生存。白刺花以其成林時間短、根系發(fā)達、耐干旱、萌檗能力強等特點,成為了喀斯特石漠化地區(qū)灌叢草地改良及石漠化早期恢復(fù)階段的先鋒樹種[16]。通過本研究發(fā)現(xiàn),在白刺花造林過程中,要充分認識到喀斯特石漠化地區(qū)的環(huán)境特殊性,既要考慮種內(nèi)競爭也要兼顧種間競爭的影響。在造林初期,可適當增加密度,在30 cm×30 cm下合理密植,在林木達到一定郁閉度的情況下,對其適當進行間伐處理,這樣既提高了土地資源的利用率,又降低了由于種內(nèi)競爭對白刺花苗木生長造成的影響。
參考文獻:
[1] 趙方瑩.水土保持植物[M].北京:中國林業(yè)出版社,2007.
[2] 西南林學(xué)院.云南樹木圖志(下)[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1991.
[3] 陳 強,王達明,李品榮,等.白刺花的育苗造林技術(shù)及開發(fā)利用前景[J].中國野生植物資源,2002,21(6):20-21.
[4] 陳 玲,李葦潔,徐 信,等.不同處理方法對白刺花種子萌發(fā)的影響[J].種子,2011,30(7):110-113.
[5] 孫時軒,沈國舫,王九齡,等.造林學(xué)[M].第二版.北京:中國林業(yè)出版社,1992.
[6] 諶紅輝,丁貴杰.馬尾松造林密度效應(yīng)研究[J].林業(yè)科學(xué),2004,40(1):93-97.
[7] 丁貴杰,周政賢.馬尾松不同造林密度和不同利用方式經(jīng)濟效果分析[J].南京林業(yè)大學(xué)學(xué)報,1996,20(2):24-29.
[8] DANIEL T,HELMS J,BAKER F S. Principles of Silviculture [M].2nd ed.New York:McGraw-Hill Book Company,1979.
[9] HUMMEL S.Height,diameter and crown dimensions of Cordia alliodora associated with tree density[J]. Forest Ecology and Management,2000,127(1-3):31-40.
[10] 徐小靜,許 琳,鄭華福,等.荒山定向經(jīng)營技術(shù)研究[J].浙江林業(yè)科技,2004,24(2):8-l1.
[11] 房 用,姜成平,焦其宏,等.楊樹薪炭林研究[J].遼寧林業(yè)科技,2000(5):8-9.
[12] 王利軍,陳海霞,馬履一,等.7個楊樹能源林無性系的初步選擇[J].林業(yè)科技開發(fā),2010(4):109-113.
[13] 阮成江,李代瓊.沙棘林木生長與地上部生物量動態(tài)[J].陜西林業(yè)科技,2000(3):10-14.
[14] HARPER J L.Population Biology of Plants[M]. London: Academic Press,1977.
[15] DREW T J,F(xiàn)LEWELLING J W.Stand density management: an alternative approach and its application to douglas-fir plantation[J]. Forest Science,1979,25:518-532.
[16] 李安定,李葦潔,唐金剛,等.貴州喀斯特石漠化區(qū)白刺花群落主要種群生態(tài)位分析[J].湖北農(nóng)業(yè)科學(xué),2013,52(14):3287-32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