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內(nèi)涵,吸引著一代又一代的佛教崇拜者,他們以其解脫苦與難期盼來世的幸福,給精神空虛者帶去福音。而陶瓷佛教繪畫將佛的信仰轉(zhuǎn)入到藝術現(xiàn)實中,借助繪畫和雕塑藝術來表達自己的情感寄托。使佛教文化以陶瓷藝術的形式,傳達出無限神韻的佛教文化,使其作品更具價值,獲得人們的喜愛和珍藏。
一、佛教繪畫的歷史陶瓷類佛像最早可以追溯到東漢、吳晉時期墓葬中出土的錢樹底座和魂瓶(谷倉罐)上的貼塑,而這種佛像尚未獨立發(fā)展,嚴格地講只能算作明器上的附屬裝飾品,在很大程度上還只是局限于喪葬習俗的范疇之中。宋、遼時期,銅資源嚴重匱乏,隨著與官方統(tǒng)治者和僧侶集團主導的各類大型佛教造像漸趨衰落,陶瓷類佛像憑借著體積小型化、材料適宜于制作各種形態(tài)、成品所特有的質(zhì)地、色澤等方而的藝術美感以及便于大量生產(chǎn)等優(yōu)勢,開始作為單獨的佛教造像藝術門類,開辟出一個自身獨立發(fā)展的空間。全國各地的很多窯場都可以燒造出類型豐富、釉色各異的陶瓷類佛像,并暢銷南北。這一時期陶瓷類佛像的興起,已超出了單純的宗教領域,而是更多地與民問的信仰、藝術、商品流通等聯(lián)系在一起。它可以根據(jù)人們的幣同要求,及時、便捷地進入到家庭、寺廟、墓葬等不同的空間之中,從而為大眾帶來了更多的精神慰籍和愉悅,進而增強對佛教的神圣感和神秘感。
早期的陶瓷佛教藝術更多的表現(xiàn)在佛像上,僅漢佛繪畫題材就有:如來、觀世音、羅漢、天王、菩薩、飛天、力士、濟公、達摩等等。那時中國政治、經(jīng)濟中心的南移和南北文化的頻繁交往,加上佛教藝術的世俗化,佛教已深深滲透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東晉時期越窯青瓷上的蓮花圖案,就表現(xiàn)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此圖案線條流暢,宛如一朵盛開的蓮蓬。蓮瓣紋是這一時期越窯青瓷上的主要紋飾,而且裝飾手法己相當成熟,寓意性極強,因此廣泛得到了充分發(fā)展。南朝時期由于統(tǒng)治者對佛教的大力提倡,使得佛教在我國廣為流行:這一時期佛教石窟、佛教寺院、佛教繪畫等佛教藝術蓬勃興起,唐朝詩人杜牧的詩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該詩是對南方佛教文化發(fā)展的最好寫照。
二、佛教繪畫的類型及特征
陶瓷佛教繪畫的類型及特征基本傳承了中國傳統(tǒng)的佛教繪畫的理念,佛像與佛圖是佛教繪畫的兩大類。佛像分為七類:佛類、菩薩類、明王類、羅漢類、天龍八部類、高僧類、曼陀羅類。佛圖分為六類:佛傳類、本生類、經(jīng)變類、故事類、山寺類、雜談類。此外還有水路畫,由像和圖組合成的畫而叫佛畫。佛畫大約可分為三類:第一是備佛教徒供養(yǎng)敬奉之用;第二是備寺院殿堂莊嚴之用;第三是供人欣賞之用。一般習慣對于印度的弘揚佛法的菩薩相可以分為四類:第一類是總的用形象來表達菩薩修行階次的畫像;第二類是佛經(jīng)中具體提出名號的菩薩畫像;第三類是觀世音菩薩相;第四類是包括菩薩旁邊所供養(yǎng)的畫像,如樂音菩薩、獻花菩薩、獻香菩薩等。由于各種佛像所表達的意義不同,其內(nèi)容也各不相同。佛教徒供養(yǎng)用的佛像:一是尊像,即一尊或多尊的佛菩薩像,莊嚴妙好,或坐或立;二是經(jīng)變畫,根據(jù)佛經(jīng)所敘述的佛國莊嚴,繪畫成圖,如極樂凈土變,藥師佛凈土變、靈山凈土變等;三是曼陀羅畫,以畫一佛或一菩薩為中心,周圍層層環(huán)繞著菩薩天神等。顯示殿堂莊嚴用的佛畫,可以是佛、菩薩、天龍鬼神的形象畫,也可以是佛傳圖或經(jīng)變圖。畫家寫意以供人們欣賞的陶瓷藝術佛畫,這類佛畫便于在各種陶瓷造型的載體上繪制,不拘于佛教的形式,不拘于佛教的法則,可以由畫家任意展示其技巧。
作為陶瓷佛教繪畫的藝術家,他必須懂得佛教從古至今宣揚的佛身之美,“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所謂的三十二相是佛陀容虢的顯著特征,“八十種好”是佛陀容貌的細微特征。如《大智度論》卷四描述了佛陀的“三十二相”:足下安平立相:足下二輪相,腳心有輪寶的肉紋;長指相:足跟廣平像;手足指縵網(wǎng)相,手足指問如蹼狀;手足柔軟相;足付高滿相等。而據(jù)《大般若經(jīng)》卷三百八十一記載,“八十種好”主要講佛陀的頭、而、口、眼、足等的長相奇特美好。如第一好,佛的指甲狹長薄潤,光潔明凈,如花色赤銅;如第三好,手足指頭圓而細長柔軟,不見骨節(jié);第二十八好,唇色紅潤光澤,上下相稱;第五十七好,而形長寬勻稱,皎潔如秋月;第七十一好,聲音不高不低,應眾生意,和悅與言;第八十種好,手足及胸,皆有吉祥喜旋之相。只有確切地掌握了佛教所宣揚的“佛身之美”,才便于創(chuàng)作。“佛身之美”將人世問男女最好的詞語都用在佛陀身上,當然各個時代的美學理念也不盡相同,這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中的某些形容美貌之詞在我們今天看來不是美的,有的甚至覺得很丑,當然佛陀的而像亦有佛陀的威嚴,整體給人的是一種肅穆信仰之感。
三、分析佛教繪畫俗話說得好,學好繪畫要善于分析畫作,作為陶瓷佛教繪畫者更應養(yǎng)成分析他類佛教藝術之名作,當你分析盛唐的敦煌菩薩之五的觀音圖你就會發(fā)現(xiàn):中國的佛像崇尚圜滿,眉毛細長,眼睛狹長,唇紅而不露齒,耳朵長而圓潤,下顎圓而有弧度,唐代發(fā)型厚重而又飽滿等特征。在頭后面有圓的法輪烘托,法輪中心為土黃色的圓,周圍飾以類似蓮花的火焰圖案,象征著圓滿周遍無缺。佛教中以圓為美,因為佛教宣揚的是眾生輪回觀念,那么圓是佛教理念的體現(xiàn),是圓滿的。包括佛像的脖子以及耳環(huán)都是圓的,充滿和諧美。脖子上帶有兩個上下交叉的圓項鏈,皆為黃色,象征著人間與天堂。兩肩圓滿而豐腴。穿著是唐代衣服的特色,披上藍色的絲綢,手上亦是藍色的絲帶,十分柔和,盡顯端莊威嚴。佛像左手呈蘭花指狀,持柳枝手指細長而不見關節(jié)符合佛家的三十二相。右手持凈瓶,寓意解救人們于苦難之中。佛像的腳圓滿,不見腳趾,去丑化美。腳踩蓮花。在佛教中蓮花潔白無瑕,圣潔美好?!度A嚴經(jīng)》的一大特點是用世俗人所認可的美好事物彼岸世界作種種形象描寫。大日如來為教主,教化眾生的國土則叫“蓮花藏世界”,由須彌山無數(shù)風輪所持,最下的風輪能持上面的一切寶焰,最上風輪能持香水海,香水海中有大蓮花,四周是金剛輪山。每一朵蓮花又包藏了無數(shù)世界,體現(xiàn)了佛家的一花一世界之境。當然佛像的整體應取自唐代貴婦人的形象,這與當時的佛教畫的發(fā)展,和人們對宗教的彳g仰有關。很多達官貴人希望自己成佛,以保自己今生盡享榮華富貴,來世脫離六道輪回成佛。整個佛像典雅與端莊。唐代是中國佛教最興盛的時代,那時的藝術家充分掌握了圓熟的寫實性技法,佛像面容飽滿,神情莊嚴而慈祥,是中國佛教繪畫的黃金時期。
佛家重視的是靜以修心,提倡的是禪宗思想,到后代由于頓悟的盛行,佛家繪畫不再重視寫實性的繪畫。佛像也不單單是圓潤美,提倡的是一種高清的風骨美,甚至于高僧的放浪形骸之舉也在佛畫之中,中國佛家的繪畫元素不斷地增加。時至今日,陶瓷佛像畫不僅僅是藝術價值極高的欣賞品,人們亦能在品畫之中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佛教對于人們的性情修身有很大的影響。佛教的繪畫在當今有些衰落,但仍不影響他的輝煌。相信佛教繪畫在未來會有更好的發(fā)展,陶瓷佛教繪畫會隨著佛教文化的傳播,世世代代地傳承下去。